十五大報告有強烈的現實性,又有厚重的曆史感,是當前和今後行動的綱領,又是學習和研究黨史的指南。
報告開篇,回顧百年三次曆史性巨變,接著講新階段五年的曆史評價,鄧小平理論的曆史由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曆史定位;報告結束時,特別講到“史冊”:十五大無疑將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這一點為標誌載入史冊。從頭到尾,通篇結構,有厚重的曆史感。各部分的論述,也是“筆端常涉曆史”。整個報告展現了深邃的曆史眼光,從黨史研究的視角來讀,這個特點就更加突出。
十五大要求全黨,“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各項工作,其中就包括黨史研究工作。學習十五大精神,對於黨史研究工作者來說,就要努力提高用鄧小平理論、用十五大精神來指導黨史研究工作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一 十五大的精神、主題和曆史意義
(一)中央已經指出:“十五大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這是十五大報告一開頭就明確提出的大會主題,也是學習和貫徹十五大報告應當把握的主題。中央還指出,學習和貫徹十五大報告,“精神狀態很重要”。
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呢?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這就是一種精神狀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壓力,什麼風險,都不動搖。在國內外紛紜的議論麵前,敢於堅持正確的主張,敢於抵製錯誤的意見,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確定的道路。這就是十五大給人們以強烈印象的精神狀態。
不是說過“主心骨”嗎?不是說過“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和“我自巋然不動”嗎?鄧小平理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沒有主心骨,在困難、議論、壓力、風險麵前,難免五心不作主。有了主心骨,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就能“我自巋然不動”。這個“我”就是我們黨,就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巋然不動”,就是我們黨,就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方向、形象、精神狀態的有力表達和生動寫照。
十五大報告開頭的地方還有一句話,叫做“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也是講的精神狀態。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是一種狀態,一種結果;因循守舊,喪失機遇,是另一種狀態,另一種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種狀態,一種結果;本本主義,“兩個凡是”,是另一種狀態,另一種結果。
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不動搖,就要體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之中,體現在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和實際行動之中。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因循苟且,墨守成規。
(二)在回顧曆史的時候,十五大報告說:“能否抓住機遇,曆來是關係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大問題。過去我們抓住了重要的曆史機遇,也喪失過某些機遇。”這方麵的經驗教訓,需要史家仔細評說。大而化之地說,抗日戰爭,我們黨抓住了曆史機遇,事業得到空前發展;抗戰結束,我們黨抓住了曆史機遇,革命取得全麵勝利;建國初期,我們黨抓住了曆史機遇,建設取得很大成就。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二十年“左”的錯誤的耽擱,我們痛失曆史機遇,遭到嚴重挫折。近二十年來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發展經曆兩大曆史關頭,這也是十五大報告中說的。在這兩大曆史關頭,都有一個中國向何處去、走什麼路和能否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的問題。
一個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我們麵前擺著三條路:
一條是老路,如果按照“兩個凡是”的精神狀態辦事,我們就得繼續走老路,即“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的道路,就會繼續喪失曆史機遇;
一條是邪路,如果把否定“文化大革命”進而引申到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整個曆史,以致從根本上喪失革命目標,按這樣的精神狀態辦事,我們就會走上曆史倒退的大彎路,更談不到抓住曆史機遇;
還有一條是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我們黨不走老路,又不走邪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打開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這樣,我們黨抓住了曆史機遇,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大步地前進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國際風波嚴峻考驗,中國又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我們麵前還是擺著三條路:
一條是社會主義垮台的路,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黨,走的就是這樣的路;
一條是往回走的路,在一些人看來,社會主義垮台似乎是改革開放導致的,堅持社會主義似乎就得回到改革開放以前的路。
鄧小平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
我們黨堅決地清醒地拒絕了那條垮台的路,也不往回走老路,沒有猶豫,沒有停步,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拓的新路不動搖,並且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指引和鼓舞下,“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的曆史階段。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到現在的十五大,新階段這五年,是“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五年。五年的成就展現在許多方麵,從堅持方向,抓住機遇,開拓進取,開辟曆史新階段這樣的高度來總結,這就是十五大報告對這五年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曆史上的地位的評價。
(三)鄧小平逝世,領導我們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偉大人物不在了,中國向何處去,我們黨麵臨著又一個重大曆史關頭。在這個重大曆史關頭,後繼的人們怎樣確定自己的方向,怎樣沿著鄧小平指引的道路繼續前進?這是需要由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向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鄭重地作出回答的問題。
在國際上,注意中國發展的各種各樣的人們,也都在觀察鄧小平逝世後中國的走向,有些人擔心,有些人則希望中國轉向。
十五大堅定地明確地向全黨,向全國人民,也向全世界回答了中國的走向:堅持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鄧小平理論指引的方向不動搖,並且要求:“現在全黨一定要高度自覺,牢牢抓住世紀之交的曆史機遇,邁出新的步伐。”
在鄧小平逝世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在世紀之交的曆史時刻,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這就是十五大的精神,這就是十五大的主題,這就是十五大的曆史意義。
二 二十世紀中國的曆史巨變和鄧小平理論的曆史由來
(一)十五大報告對二十世紀中國曆史作了一個概括:“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曆了三次曆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從黨中央重要文獻來看,這是一個新概括。在黨中央重要文獻中確認這樣一個新概括,有助於人們從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和把握中國二十世紀曆史的基本進程,從而更好地認識當前中國正在經曆的曆史性巨變的曆史地位和意義,認識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這次曆史性巨變的領導者和理論旗幟的曆史地位和意義。
這是從非常明顯的曆史事實中自然地得出來的一個概括,是早已存在於人們的腦際,也存在於一些學者的筆下的概括。因此,人們對它並不感到陌生。現在,在黨中央重要文獻中確認這樣的概括,反映了人們已經在形成中的共識,反過來又有力地強化了這種共識。
(二)這無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概括,因為:第一,它從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立場觀察和評論中國曆史。近來重新評價曆史,聲浪甚高。對於豐富複雜、包括多個側麵和多條線索的曆史,重新加以研究,對於過去有所忽略、評價有些不夠公允的地方,給以應有的重視和評價,調整過去認識的某些偏頗,是有益的,是認識的前進。但是,如果從否定革命對推動曆史前進的意義的立場來進行重新評價,那就隻能是思想的倒退。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革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掃清障礙,創造前提。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二十世紀中國的曆史,就是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革命(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第一次革命和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次革命),這三輛火車頭相繼牽引著奔騰前進的。
第二,它完全合乎馬克思主義關於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相互關係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而政黨、領袖,隻有當他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帶領人民前進時,才能夠成為人民的政黨和領袖。列寧說過,“曆史早已證明,偉大的革命鬥爭會造就偉大人物”。三次偉大革命造就三位偉大人物的概括,正是從中國人民的前進道路上來講孫中山,正是從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集體奮鬥中、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中,來講作為這個黨的代表、作為這個黨的領導集體的核心的毛澤東和鄧小平。
(三)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為什麼要講到並非共產黨人的孫中山呢?因為馬克思主義者尊重曆史的辯證法。中國共產黨人曆來把孫中山先生稱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把自己稱為“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是從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曆史接力運動的意義上來講這種繼承的,是從完成孫中山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把它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上來講這種繼承的。
毛澤東在延安講《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時,就說過:“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曆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曆史的發展。”他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領導的初期革命運動,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
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專門講了共產黨人應該如何對待孫中山,講了共產黨人同孫中山的共同點和區別點。他說:“孫中山的確做過些好事,說過些好話,我在報告裏盡量把這些好東西抓出來了。這是我們應該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們死了,還要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麵旗幟。”
十五大報告回顧百年,高度評價孫中山,就是按照毛澤東的這個要求、按照共產黨人對曆史辯證法的尊重來做的。
孫中山在二十世紀前夜走上中國曆史舞台。麵對“虎視鷹瞵”、“瓜分豆剖”的民族危亡局勢,孫中山把他建立的革命團體叫做“興中會”。從此,“振興中華”的口號在整個二十世紀成為喚起、激勵、凝聚中華民族的一個中心口號。孫中山的理論是三民主義,他把三民主義稱之為“救國主義”。他說:“什麼是主義呢?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他要用三民主義這種思想、信仰、力量來救中國於危亡,興中華於世界。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共產黨在中國成立以前,同當時中國各家各派政治學說相比較,三民主義是最具有進步性的思想。孫中山領導了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曆史性巨變,但是,要完成救中國的曆史使命,還有待於更先進的思想、信仰和力量。
十五大報告說:“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再也無法穩定下來。”評價辛亥革命,重點放在這個但書上。這也是毛澤東說過的話:“中國自從一九—一年皇帝被打倒以後,反動派當權總是不能長久的。”
的確,閘門一打開,曆史的洪流就不可阻擋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在這樣的洪流中應運而起,走上中國曆史舞台。孫中山晚年同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並且重新解釋了他的三民主義,按《新民主主義論》所作的概括,是把它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所說的孫中山的“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三民主義的這種新發展。
(四)在敘述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曆史性巨變的時候,為什麼要突出毛澤東呢?因為毛澤東是領導這次曆史性巨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產生過若幹位著名的領導人,比如建黨時期就有南陳北李。李大釗是中國站在支持和擁護的立場認真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後來在北洋軍閥的絞刑架下英勇就義;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從建黨起曆任幾屆黨的主要領導人,後來跟黨分道揚鑣了。即使對於陳獨秀,毛澤東也說過,將來修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李大釗的功勞,自然更要講一講。但是,如果不是詳細地修史,而是像十五大報告那樣從粗線條的輪廓上來概括二十世紀中國的曆史,在敘述第二次曆史性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銘記領導這次巨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代表時,那就隻能夠也隻需要講到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是真正能夠救中國的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不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革命自己的理論,也不能擔當起救中國的曆史重任。這個相結合的過程,經曆了艱難曲折。從井岡山起,毛澤東開始了中國革命自己的獨特道路的探索;從遵義會議起,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黨中央實際上確立;從延安整風到黨的七大,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作為“我們這個民族特出的、完整的關於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為全黨所擁護,黨章所確認。第一個曆史決議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誌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代表,這個“代表”資格,就這樣認定了,就這樣成為全黨和全中國人民沒有任何疑義的共識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更使這種共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問題發生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文化大革命”的指導思想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中個人崇拜盛行的錯誤,使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發生疑義。在這個重大曆史關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一方麵,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指出和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另一方麵,又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頂住了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潮流,把毛澤東晚年錯誤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區別開來,堅持按照曆史真實,高度評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曆史貢獻和曆史地位,高度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說過:“毛澤東同誌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立下的偉大功勳是永遠不可磨滅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鄧小平認為,在總結建國以來黨的曆史的時候必須注意“確立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對毛澤東同誌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誌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曆史是分不開的。”
正是根據鄧小平這樣的思想,根據一九八一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思想,在一九八二年修改的憲法中,在序言裏麵,莊嚴地、鄭重地敘述了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偉大曆史變革,記載了對此作出最大貢獻的兩個曆史偉人:孫中山和毛澤東。這部憲法的序言主要是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曆史成就,記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在這樣做的時候,突出了毛澤東,也沒有忘記孫中山。
(五)那麼,為什麼把鄧小平同孫中山、毛澤東相提並論,稱之為三位偉大人物呢?因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又經曆了第三次曆史性巨變,鄧小平是領導這次曆史性巨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取得很大成就,後來又經曆了嚴重曲折,發生了“大躍進”的失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誤,沒有能夠解決好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第二次曆史性巨變之後之所以還會有、還需要有第三次曆史性巨變,其曆史由來就在這裏。嚴重曲折之後的形勢,迫使我們黨重新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形成新的理論,開辟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做的。其結果,在實踐上,開始了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的第三次曆史性巨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期;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產生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特出的、完整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