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九章 在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上的發言(1 / 3)

我的發言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代表中共黨史學會,向黨史人物研究會這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本來,這個祝賀之意,還可以展開多講幾句。但是,多講幾句,也無非是要表達這一句話所已表達的意思。所以,就不多講了。就以這一句話作為我今天發言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代表我自己,是個人隨感式的發言。隨感式的個人發言,本來應該到小組會上去講,我也是這樣要求的。既然會議主持者安排我在開幕會上講,我就在這裏講吧,但得特別聲明:除了第一部分的那一句話以外,這個發言隻代表個人,不是代表中共黨史學會。

共產黨修史,從聯共黨史起,似乎就是綜合論述黨的發展的曆史過程這一種格式,似乎正史就是如此,隻能如此。其實,這種格式固然有它的長處,是現代修史、科學地修史所不可缺少的,但不應該用這一種格式來限製修史。中國曆史悠久,修史經驗豐富。中國古代修史,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有紀有傳。本紀和列傳,是一個個人物的傳記,可以說,人物傳記居中國古代正史的主體地位。我們現在不來爭主體地位,但是一定要看到,人物傳記在曆史上、在黨史上有重要地位。沒有眾多的,鮮活的,生動的,有文采、有故事、有個性的人物傳記,曆史不就貧乏了嗎?不就蒼白了嗎?不就隻剩下幾個社會發展階段或幾次路線鬥爭了嗎?所以,要大大重視和加強黨史人物的研究。

那麼,何謂黨史人物?這是個說來清楚又不大容易說得很清楚的問題。

古史的紀傳體,本紀是帝王的傳記,這很清楚。當然,項羽,是列入本紀,還是列入列傳?司馬遷恐怕很費了心思。《史記》把項羽列入本紀,是司馬遷自己定的,還是經過審批的?《項羽本紀》,顯現了司馬遷修史的膽識和文采。

列傳是將相的傳記,大官的傳記,名人的傳記。大與不大,名與不名,這界限就不大好掌握,也不知道要經過什麼程序。解放以前,大官名人逝世,報上常說,要“宣付國史館立傳”,也不知掌握的是什麼標準。我們共產黨不講這一套了。但我們的大官名人死了,什麼人見報,什麼人不見報,什麼人詳細報道,什麼人簡略報道,好像也有一定的規格。不過,這規格對於修黨史,寫黨史人物傳,頂多可供參考。如果就按這個規格來定名單,寫黨史人物,那就很容易,不需要修史者有什麼眼光和史識了。

何況我們共產黨人修史,不能隻看到大官名人,還得看到人民群眾,我們的大官名人,是來自人民群眾,聯係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的。

所以我主張,黨史人物的範圍還是放寬一點為好。喬木講寫黨史的三個新的態度(對人民鬥爭的態度,對黨外共同奮鬥者的態度,對黨的廣大幹部和黨員的態度),中共黨史人物傳精選本的十二個分篇(領袖篇,先驅篇,英烈篇,模範篇,軍事篇,民運篇,隱蔽戰線篇,政治經濟建設篇,科教篇,文化篇,統一戰線篇,國際友人篇),就展現了寬選的方針。

從現在已經寫入黨史或寫了傳記的情況來看,我認為還可以再放寬。

一  是往多寫經濟建設人物方麵放寬。

道理很簡單,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嘛!過去以革命戰爭為中心,黨史上當然就要多寫軍事政治人物,建國以後,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事政治人物還很重要,但是,黨史上就應該多寫經濟建設人物了。

現在黨史上寫經濟建設,寫了許多數字。數字能夠說明問題,但總不能見數不見人吧。

現在黨史上寫經濟建設,寫了許多事跡。例如:建國之初鞍鋼的恢複和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五六十年代的大慶油田,六七十年代的尖端工業,七八十年代的寶鋼,九十年代的三峽,新世紀的神五。《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裏鞍鋼寫得稍多一點,寶鋼就少寫了幾筆,陳錦華同誌還就此向我提出意見。以後應該寫得更充分,更周到。但是,總還是不能見事不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