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妹的《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去年出版以後,北京出版社就立即送給我了,我看過一些。開這個會之前,前天下午,昨天上午下午晚上,加上今天上午,我又重新翻了一遍。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不錯,也希望它能夠再版,有些地方可以修訂,有些地方可以等以後再增補。自從去年耀邦九十周年誕辰紀念之後,這本書持續在圖書市場上成為讀者所關注的一部作品。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去世以後的紀念和宣傳,逐漸形成一個規矩,就是出一套選集或文集、一部傳記、一部年譜、一部畫冊,再加上一部電視片,一共是“五大件”。這成為我們國家對已逝的領導人表示懷念,表示要繼續發揚他的精神、學習他的精神的這麼一套東西。在我看來,紀念耀邦也應該有這麼一套。我提過建議,也寫過文章。文章裏麵還沒有提這“五大件”,隻提了一部選集、一部傳記。我想這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到現在還沒有被完全接受,我想總有一天會接受的。
耀邦是一九八九年去世的,到一九九九年是十周年,到現在是十八周年了。十八周年還沒有這套東西,二十周年會怎樣,二十五周年會怎樣,三十周年怎麼樣,五十周年怎麼樣,我相信總會有一個時候,會按照這個黨內對已逝領導人的規矩出這“五大件”的。這樣的“五大件”是我們執政黨、領導黨予以承認的。
已逝領導人的文集、傳記,一般都是由有關部門編輯或組織編輯的。這些部門有條件大量查閱檔案。目前檔案公開的製度還不完善,而這樣的機構有條件查很多的檔案。比如說,周傳,毛傳,周年譜,毛年譜,至少在資料方麵,應該說還是提供了很多東西。不在這些機構中的人是難以看到的。通過這些年譜,通過這些傳記,提供給大家的還是比較可信的材料,所以由專門機構編輯文集、編寫傳記年譜,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提供檔案材料。這些傳記、年譜屬於正史。但是我覺得光有這麼一套也不夠,正史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說寫傳記,當然可以查檔案,有很多材料,但是要寫得比較生動,比較親切,比較引人入勝,可能還要下很大的工夫。正史雖然很慎重,雖然掌握很多材料,不過有些寫得好,有些寫得不那麼好,有些寫得不算吸引人。哪個機構,為了紀念出了書,但是在讀者裏麵反映怎麼樣,到底有多少讀者讀過,有多大影響,很難說。有好的,也有比較差的。我想,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傳記缺乏一個角度,就是像滿妹的書這種角度。滿妹寫胡耀邦的一生,有個特殊的側麵,特殊的視角,就是她作為胡耀邦的女兒,在家裏跟他共同生活了很長時間。當然,作為總書記的胡耀邦,不會有很多時間陪家人,但是,總是在一個家庭裏,有觀察,有體驗,這樣的體驗是別的人包括秘書在內都沒有的。秘書也是身邊工作人員,他有作為秘書的視角,但是不可能有親屬的視角。作為親屬的家人,可以寫得特別親切,特別動人,可以寫出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很多細節,都很有意義,很打動讀者。
滿妹這本書,開篇不是像通常傳記那樣,寫傳主哪一年在什麼地方出生的,而是寫耀邦退出領導崗位之後,臨暮的那兩年,然後寫到他的去世,寫到他去世以後的巨大反響,以這個作為全書第一章。她作為親屬這樣寫很自然,也引人入勝,使人願意看下去。當然,從他小時候參加革命,到後來怎麼成長,那樣寫也很好,但是那樣的寫法,吸引力就不如現在的寫法。我覺得以這個角度,就很有吸引力。最後一章講到耀邦的骨灰安葬在共青城,寫怎麼決定葬在那個地方,怎麼去找墓地,然後又寫怎麼安葬的過程。這樣一頭一尾,這種結構就比較好,具有身邊家人的、近親的觀察視角。
這本書好幾章我特別畫了些圈。第五章“風雨正義路”,第六章“激流沉與浮”,這兩章都寫“文化大革命”,前一章寫“文化大革命”前期,後一章寫“文化大革命”後期閑在那兒,掛在那兒。這些別人也都寫過一些,團中央也有人寫過回憶錄,我也都看過。但是,我從這本書裏麵知道不少故事,是在別的書裏文章裏沒有看到的,而且講得很親切。書裏講到耀邦被打倒了,怎麼樣被團中央的造反派、紅衛兵批鬥,遊街示眾,不能回家,作者當時還是一個小姑娘,要去送點吃的,送點衣服過去,常常被人刁難、嘲笑。家裏人關的關起來了,下放的下放了,結果她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要操持家務,學女紅,學著給父親,給母親,給哥哥縫衣服,煮掛麵不知道該先燒開水把掛麵擱下去呢,還是先把掛麵擱下去再燒開水。這都是很生動、很感人的情節。在那麼一場風浪中間,這麼一個團中央第一書記的家庭,受到這樣的衝擊,她這麼一個小女孩子在這期間,也受到洗禮,經受了鍛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