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效率法(1 / 3)

三、效率法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進行合理安排,可以產生高效率;找到自己合適的鞋子——方法,效率也會飛升。高效率是一種助推力,讓我們在抵達目標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更堅定。

用上所有的力量

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一個小男孩兒揮動著一把塑料鏟子,非常賣力地工作著。太陽暖洋洋地照耀著他忙碌的身影,而那些沙子在他的創作下,變成了漂亮的道路、橋梁和隧道。可是,在施工過程中,很意外地出現了一塊大岩石。

小家夥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試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是個很小的男孩兒,而岩石卻相當大,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弄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再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緣。

小男孩兒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裏。

小男孩兒氣得哼哼直叫,拚出吃奶的力氣猛推猛擠。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報便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

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父親在不遠處把這些情景看得清清楚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他的眼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小男孩沮喪地抽泣著:“我已經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可還是搬不動它!”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在以後的生活中,小男孩兒無論遭遇到怎樣的挫折和困境,無論感到怎樣的絕望,他都會想起那塊岩石,然後問自己:“你真的用上了所有的力量了嗎?”

在成長的道路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限的個人力量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候,就要學會借助他人的幫助。

團隊合作

有三間房子,每間裏邊分別有兩隻猴子。過段時間來看,第一間房子裏的猴子一死一傷,傷的缺了耳朵斷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間房子裏的猴子也死了。隻有第二間房子裏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做的一個實驗,他們把六隻猴子分別關在三間空房子裏,每間兩隻,房子裏分別放著一定數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裏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裏的食物分別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高度的適當位置上,第三間房子裏的食物懸掛在房頂。學者們經過觀察研究發現,三間屋子裏猴子的不同結局是因為第一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一進房間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於是,為了爭奪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動幹戈,結果傷的傷,死的死。第三間房子裏的猴子雖作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難度過大,夠不著,被活活餓死了。隻有第二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先是各自憑著自己的本領蹦跳取食。最後,隨著懸掛食物高度的增加,難度增大,兩隻猴子隻有協作才能取得食物。於是,一隻猴子托起另一隻猴子跳起來取食。這樣,它們每天都能取得夠吃的食物,很好地活了下來。

第二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通過合作取得了食物,很好地活了下來。

一個人如果善於借助他人的支持,與他人團結合作,充分發揮團體的協作精神,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歡快自由的人與金字塔

塔·布克是一個技藝很好的瑞士鍾表匠,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遊曆時,第一個作出這樣的預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會是奴隸,應該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

後來,埃及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吉薩附近600處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希羅多德在《曆史》中所記載的,由30萬奴隸所建造。這證實了布克的判斷,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多瑪斯便對這位鍾表匠產生了興趣。他想知道一個鍾表匠為什麼一眼就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這個人到底是憑什麼作出那種預言的?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他開始搜集布克的有關資料。最後,他發現布克是從鍾表的製造預知那個結果的。

布克原是法國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由於他是一位鍾表大師,入獄後,被安排製作鍾表。在那個失去自由的地方,他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麼高壓手段,都不能使他們製作出日誤差低於1/10秒的鍾表。可是,入獄前的情形卻不是這樣。那時,他們在自己的作坊裏,都能使鍾表的誤差低於1/100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起初,布克把它歸結為製作的環境,後來,他們越獄逃往日內瓦,才發現真正影響鍾表準確度的不是環境,而是他們製作鍾表時的心情。對金字塔的建造者,布克之所以能得出由自由人建造的結論,就是基於他對鍾表製作的那種認識。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多瑪斯在塔·布克的史料中發現了這麼兩段話:

一個鍾表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製作鍾表的1 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鍾表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

金字塔這麼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麼精細,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麼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真難想象,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人,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片刀片都插不進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抗宗教統治而流亡瑞士的鍾表匠,他是瑞士鍾表業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據說,瑞士到目前仍保持著塔·布克的製表理念:不與那些工作采取強製性、有克扣工人工資行為的國外企業聯營。他們認為,那樣的企業永遠造不出瑞士表。

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心情,做事效率才高。

汽車之父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被美國人稱為“汽車之父”。福特汽車公司初具規模後,有一次,福特在高層會議中建議改進現有的裝配線,這個提議遭到很多人反對:有人覺得改進裝配線,既要投資購買機器,又得重新培訓工人,風險太大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公司的生產能力已經夠強了,效益也很好,沒必要花力氣去提高效率。

聽完大家的意見,福特舉起桌上的玻璃杯問:“你們看到了什麼?”

有人擔憂地說:“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

“別擔心,”有人樂觀地說,“杯子裏還有一半水,渴了還有半杯水可喝。”

“和你們不同,我看到杯子的容積是水的2倍。”福特說,“這裏的水用個一半大小的杯子就能盛下。用一隻大杯子做一隻小杯子能做的事,是對資源的浪費,效率最低。現在生產線上的員工們就像這個大杯子,有一半的潛力沒發揮出來。我要做的是換個小杯子,然後我們就可以用大杯子來盛更多、更好的東西了!”

於是亨利·福特於1913年率先采用流水線組裝汽車,第一次實現了10秒鍾組裝一部汽車的神話。幾年後民用汽車的價格降低了一半,小轎車不再是富豪的專屬。福特的思想對全世界的製造業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今天,大到一架飛機,小到一包糖果,都可以在流水線上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