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過人之處(1 / 3)

二、過人之處

人,多麼令人叫絕的秘密啊。我這裏說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個人,而是眾多的人。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世界,就有多少種命運,就有多少個磁場中心。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定睛地一瞥時,那瞬間是何等地神奇,那相遇又是何等地不一般啊。

普希金的尊嚴●楊東明白晝在冬季的俄羅斯是畏縮的,從機場驅車進入莫斯科城大約是午後四點多鍾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合的味道。燈影裏的積雪並沒有潔身自好,它用灰暗和髒汙,合謀般地融入著黑夜。路旁的樓群陳舊而高大,樓壁上那一排排裝飾燈是裙裾狀的,仿佛在跳著古典芭蕾。

忽然,俄羅斯作協的奧列格向車外一指,對我們說,普希金!

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邊的廣場上,猶如一個黝黑的精靈。殘雪壓著他的頭顱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些脫盡了綠葉的硬枝。他是在吟誦著《皇村回憶》《窗》《歌者》吧?他在歌唱著大自然,歌唱著理想、友誼和愛情。

他就這樣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帶著他特有的那份尊嚴。

“尊嚴”這個詞一再被提起,是在莫斯科的普希金舊居。這是詩人離開人世之前,最後寄居的寓所。客廳裏的木地板咯咯吱吱作響,似乎在講述著過往的歲月。一對小兒女的玩具在他們自己的房間裏擺放著,兩雙不諳世事的眼睛還在相框裏向人張望。夫人的臥室裏,梳妝台的抽屜是打開的,仿佛這位“莫斯科的第一美人”剛剛起身離開這裏,去參加舞會。書房的三麵牆壁被高大的書櫃圈圍著,猶如街壘,中間是寬大的書桌,在那裏堅守的是不屈的詩行。

普希金因詩獲罪,曾經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後,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十二月黨人起義那天你在彼得堡,你會做什麼?普希金尊嚴地回答,陛下,我會在我朋友們的隊伍裏。

都說詩人與丹特士的決鬥是沙皇策劃的陰謀,都說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詩人的妻子。詩人在與丹特士決鬥時中了對方的槍彈,就那樣永遠地倒下了。

太可惜了,他不能不這樣做嗎?與我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歎息著。

整個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這件事……他的尊嚴,他必須去。講解員毫不遲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彈,流了很多血。在書房的那張小床上,他度過了最後的四十多個小時。醫生們束手無策,按照當時的醫療手段一切都無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靜地等待著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嚴,講解員又說出了這個詞,她的藍眼睛忽然變得格外深邃,被微紅的濕潤所環圍。我的心為之一觸,驀地湧起了一種巨大的感動。

普希金的遺體當時就移置在緊挨大門的客廳裏,供朋友們做最後的道別。屠格涅夫也曾來過,這位以《獵人筆記》《父與子》蜚聲文壇的作家那時隻是個19歲的文學青年。如今,展櫃裏還保存著屠格涅夫當時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綹頭發。麵對那個珍貴的小盒子,不禁讓人感慨萬端。普希金能得到人們如此的摯愛,除了文學的天才之外,還因為他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吧。

我們後來特意去了莫斯科的郊外,去看了普希金與丹特士決鬥的現場。樹林裏的雪很深很厚,褐色的樹枝猶如無數舉起的利劍。同樣像劍一樣豎立著的是一座高高的紀念碑,我在碑前照了相,然後邁開腳步,重演著當年的情景。決鬥的雙方是從同一地點出發,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著回身開槍的。我走了,我回身站住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我此時跪倒又會怎樣?

不過是忍了胯下之辱吧,那才成就了英雄。不過是能屈能伸吧,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唔,我們的曆史中不乏這樣的英雄,我們的現實中又有如此之多的大丈夫。我們機謀權變,我們聰明靈活,我們和這些俄國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每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用心去舞蹈●胡玉龍蘇莎,是一位著名的印度舞蹈家。可惜,天妒紅顏,就在她事業的巔峰時期,卻不幸遭遇了車禍,右腿被迫截肢。對於一個以舞蹈為生命的人來說,失去了一條腿,無疑也就失去了整個事業、全部生命。但蘇莎的信條是:永遠不向命運妥協。

幾個月後,蘇莎幸運地邂逅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用在硫化橡膠中填充海綿的方法對假肢技術做過改進。他為蘇莎量身定做了一隻新型假肢。安上假肢後,蘇莎重返舞台的願望也日益變得強烈和迫切。蘇莎明白,首先自己要堅信夢想一定能實現。於是,為了重返舞蹈世界,她開始艱苦地嚐試。她忍著劇痛,重新學習平衡、彎曲、伸展、行走、轉身、旋轉,這些都是她曾經很熟悉的基本功。

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她終於能夠翩翩起舞,再上舞台。在以後每一次公開演出後,她都忐忑不安地問父親演出效果如何,而每一次,她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終於,在孟買的一次演出中,蘇莎實現了曆史性的恢複,她以令人驚豔的完美舞姿,震驚了所有的觀眾,讓每一個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蘇莎也因為這次起死回生般的巨大成功,重新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舞蹈皇後的位置。演出結束後,她再次向父親征詢意見,這次父親什麼也沒有說,隻是充滿慈愛地撫摸著她的假肢,眼裏隻有淚水和愛。

蘇莎奇跡般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的人們,經常不斷地有人問她,在近乎絕望的逆境中,你是如何戰勝自己並最終取得成功的。蘇莎總是淡淡地說:“我經常告誡自己,舞蹈用的是心,而不是腿。”

奧維德說過:“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漸給你帶來好處。”在莫大的不幸降臨之前,蘇莎是用雙腿舞蹈的絕代皇後。而在不幸降臨後,在忍耐與堅持中,她漸漸地學會了用心靈去舞蹈。心的舞蹈,其實正是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不幸讓蘇莎得到了全新的感悟。

當痛苦不可避免時,請不要一味地悲傷,消極地逃避,而是要在堅忍中承受災難、享受痛苦。

隻有堅忍才能為你帶來事業的唯美升華。

王選的清醒●陸勇強王選生前講過兩個關於他“技不如人”的故事。這也是我所見的大家中,自曝不足的第一人。

1993年春節,王選待在家裏搞設計,兩個星期後,王選的設計完成了。此時,王選的學生劉誌紅過完春節回來。他看了老師的設計後,直言快語地說:“王老師,您設計的這些都沒有用,IBM的PC機總線上有一條線,您可以檢測這個信號。”

王選一聽,再思考自己的設計,果然如此。

另一件事發生在1991年初,方正芯片即將上市。王選忽然發現自己設計的芯片在處理圖形時有漏洞。一時又想不出解決辦法,便把這一問題告訴了RIP組的三個年輕人。當時王選並沒有指望他們能想出對策,因為他們都沒有參加這一芯片的設計工作。不料幾天後,劉誌紅想出了一個辦法,回避了這一失誤。

這兩次經曆讓王選反思,自己的創造力正在減退。已趕不上年輕人了。

這兩起事件,促成王選“退位”,他讓年輕人充實到科技研發一線,而自己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支持這些年輕人搞研發。

王選之“讓”,是讓人感慨的。一個發明了激光照排,盛名在身,在業界內絕對權威的人,不僅沒有被權威蒙蔽雙眼,而且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真的難能可貴。反而有一些學術權威,一旦盛名在身,就難以再放下架子,難以用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動輒以權威壓人,少有自知之明。

其實,人的創造力與年齡有著極大的關係。特別是在科技一線的人員,一旦年齡偏大,創造高峰就過去了。如果不讓年輕人上來,而是占據研發的崗位,勢必讓年輕人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選是一個有著寬廣胸懷的人。他說在科技研發業界內,應該有打兔子、撿兔子的人,他把年輕人喻為打兔子的人,而自己則是撿兔子的人,所謂撿兔子,就是把年輕人的發明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王選的打兔子、撿兔子理論,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一個好的老師,就是使他自己漸漸地不再被需要。

比睿山的活佛●[日]高倉健譯/吳樹文一個和尚在險峻的山徑匆匆而行。山徑處於林木蔥鬱的深山中,有著高大的杉樹和樅樹。和尚手持燈籠。燈籠朦朦朧朧地映現出黑夜中的山徑。

浮現在燈籠光中的和尚,從上到下,一身雪白的裝束,宛如死者入殮前的樣子。

和尚翻山越嶺,登險徑,潛深穀,一往無前。不論是霪雨之夜,狂風之夜,還是霰雪的寒夜……

這個和尚在進行名為“千日回峰”的修行。在日本的佛教修行中,這是公認的最為嚴酷的修行。“千日回峰”是指在比睿山養性的12年中,得花7年的時間做此修煉。每天深夜一點半時,離寺往深山中,到太陽升起時分,還要不停地行走。規定每天得走30公裏。

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各為100天。第四年和第五年,各為200天。總計是700天的時間,在山中專心地行走。

大概是從第三年起,這個和尚已完全適應在山徑行走了。從山峰至山穀,又從山穀往山峰,可以快步如飛地來來往往,宛如一名飛腿快探。

起初,和尚是孤零零地在山中行走,他感到孤寂難耐。後來,他與生活在這山裏的野狗成了朋友。一隻黑狗和一隻白狗,歡快地跟隨著他。他還感受到山徑兩側的花草以及樹林的生命活力近在身旁。和尚已經不再是孤單一人。不過,這山裏的居民,並不盡是惹人喜愛的生物。其中也不乏野豬、蝮蛇之類可怕的東西。野豬或蛇出現的話,和尚趕緊逃避。他不使用佩帶的短刀,而是拔腿就逃。因為嚴禁殺生,不準殺任何生命。

在和尚所住的寺廟低窪地區,聚集著眾多的信徒。這天,是和尚結束山中700天修行的日子。但也是更為可怕的修行開始之日。等待著和尚的,是不知能否活著出來的“入堂”。聚集在此的信徒們,無不為和尚擔憂。

“入堂”這項修行,是關在佛堂裏,不斷地誦經九天。九天中,要不飲不食不睡,連橫倒躺一下都不允許。

“歲數不小了,能行嗎?”

“已經瘦得不成樣了呀。”

信徒們在竊竊私語。

其時,和尚52歲。“千日回峰”這項修行,在此山中已經有1200多年的曆史。但參加修行的和尚都很年輕。年過五十的和尚做此項修行,在如此長的曆史上還不曾有過。

“當——當——”鍾聲在深穀間回響。和尚在這“入堂”的信號鍾聲裏,順著陡直的石階登向佛堂。他的身影是那麼瘦小。

在山裏的700天修行中,和尚每天隻吃兩頓。每頓的夥食是:一碗麵條,半塊豆腐,兩隻鹽水土豆。而且,自“入堂”的七天前起,夥食已改為每天一次,每次一碗流質而已。

和尚沉靜地步入小小的佛堂。笨重的堂門發出“哢哢”的響聲,合上了。和尚朝著堂上的不動尊佛像,開始誦經。

從第四天起,和尚漸漸衰弱,四肢發涼。腕部和腿部出現紫斑。他自感身上有屍臭在飄逸。佛堂裏,香燭燃出的氣味在彌漫。為了消除身上的屍臭味,和尚焚上氣味更濃鬱的線香。堂內的強烈氣味令人眩暈。

第五天,和尚開始意識模糊,出現在山中行走的幻覺。他的臉色蒼白得像蠟人一樣。

“就這樣化成木乃伊,該多麼幸福啊。”第八天,和尚產生這樣的心願。他已孱弱到皮包骨的程度了,但依然誦經不止。

“我能活著出去。”第九天,和尚改變了主意。喜悅之情使他精神振奮。

“當——當——”的鍾鳴聲響徹深穀,這是和尚出堂的信號聲。信徒們興奮得高聲歡呼。和尚順著佛堂的石階,安靜緩慢地走下來。信徒們斂容屏息地望著和尚的身影。完成了這修行的和尚,被信徒們尊為活佛予以奉迎。

然而,“千日回峰”這項修行尚未結束。第六年,還要在比睿山中行走,進而到京都的寺廟朝聖。這修行要反複進行100天。

第七年是到京都的大街小巷行腳。站在各街頭祈禱,祈願眾生和平幸福。這要反複修行200天。至此,“千日回峰”的修行才算完成。

這位和尚竟然兩度修行“千日回峰”並兩度成功。

僧位至大阿闍梨的酒井雄哉,就是完成這項最為嚴酷修行的和尚。在《等外人成了活佛》這本書裏,有詳細的介紹。

人活在世上,會有許多悲辛困苦的事。我也曾因不堪困苦的事,到比睿山去領受過落瀑擊頂的洗禮。為此,我有緣與酒井大阿闍梨相遇。

這位完成了至難修行的和尚,臉上總是浮現著和藹安詳的笑容,那是一種涵容溫情、暖融人心的笑容。

帶你3000美元玩遍地球●劉元2007年夏,朱兆瑞帶著11個夢想周遊世界,用22天時間,遊曆了英國、摩洛哥、美國、新西蘭、斐濟等五大洲8國的20多個城市,過了把環球旅行癮。

“我的事業,就是幫更多的人以‘最佳性價比’的形式環遊世界。”朱兆瑞指著身後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躊躇滿誌地說。

2002年,31歲的朱兆瑞在英國獲得MBA學位後,利用帶薪休假的機會,開始了曆時77天的環球之旅。他花了330527美金,遊曆了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

“我環球旅行的出發點很簡單,一是對MBA學習的延伸和拓展,二是為實現兒時周遊世界的夢想。”朱兆瑞坦言。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趟不經意的環球旅行,被國內外媒體爆炒,僅央視就給他做了18次節目。他寫的《3000美金,我周遊了世界》和《我如何獲得40國簽證》兩本書,熱銷40萬冊,被大英圖書館和劍橋圖書館館藏。他被冠以“經濟旅行學家”的名號,到北大、複旦、浙大、南開等上百所高校演講……

“我這輩子從沒想過出名、出書。”朱兆瑞謙和地說,“環球旅行回國,頭一次在上海演講,一看來了那麼多人,嚇我一跳。”

那天,有個朋友在上海為他搞了次環球旅行的講座。一到講座地點,他直犯蒙,“謔,兩層樓坐得滿滿當當,連樓梯上都站滿了人,還有扛攝像機的”,都等著聽他侃3000美金周遊世界的“經濟旅行”。

“其實,我18歲就嚐過經濟旅行的甜頭。”朱兆瑞美滋滋地回憶第一次獨自旅行的往事。

那時在沈陽買火車票,他發現鐵路有個規定:“乘客如果因故中途下車,可以在中途站改簽,再乘坐有效時間內的同方向列車到達。”於是他花261元,買了張從沈陽到成都的火車票。他鑽了火車票“七日內到有效”的空子,把路途分成段兒,在北京、鄭州、西安等站下車辦了改簽後,一路玩到成都。回沈陽時換了另一條線路,逛了寶雞、太原和天津。

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又有跨國公司多年的采購經驗,精於計算的朱兆瑞有個口頭禪——“性價比”。他最得意的是“在旅行中,用頭腦去行走,尋找最佳的性價比”。他善於收集、運用信息,曾用折合人民幣8分錢的機票,從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飛到英國倫敦,還在美國住過倒貼錢的五星級酒店。

難怪連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徐小平,都托他買去法國和瑞土度假的機票。“我幫他買的日內瓦到巴黎的機票,隻用了10元人民幣,”朱兆瑞說,“正常票價得兩三千元人民幣呢。”

“其實3000美金環球旅行也算采購,嗬嗬,隻不過采購的是機票。”朱兆瑞很以10年的采購職業為樂趣,“從飛機航班、火車班次再到旅館的選擇,我那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環球路線,其實每一站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科學計算的結果。”

朱兆瑞絕沒想到,一次環球旅行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旅行前,他在英國一家世界500強的超市任職。回國後,盛名之下,他不得不放棄那份年薪可觀的工作,帶著“經濟旅行”的理念,“走火入魔”似的應邀去上百所高校演講。“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讓他們相信:隻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轉地球!”

兩年間天南海北的百場公益演講,把朱兆瑞出書掙的80萬元版稅折騰完了。在鳳凰衛視做節目時,主持人竇文濤問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說:“兜裏的錢花光了,該找個工作掙錢了。”節目播出後,宜家、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超市,都通過獵頭找他。

“當大家都在做紅海(意指已知的市場空間)時,我選擇了藍海(意指蘊含龐大需求的新市場空間)。”朱兆瑞沒去當超市的店長,他以自己的商業計劃書說服了投資者,並獲得風險投資。今年夏天,他在北京的CBD商圈,注冊了兆瑞環球網。

與旅行社不同,他推廣的是自由旅行,按遊客要求,為其製訂最佳性價比的環遊世界計劃。“坦率地說,我的優勢就是資源組合,把旅行中的每個城市,用一根繩子最經濟地串起來。”朱兆瑞比劃著,“說白了,我就是個國際旅行顧問。”

眼下,朱兆瑞的網站正在推出“3000美金環遊世界”的係列活動。11月中旬,他將帶著第二撥夢想環遊世界的人去圓夢。

“回來後,我會把旅行的故事寫本書,書名叫《3000美金,我又周遊了世界》。”朱兆瑞樂嗬嗬地說。

隻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轉地球!

古怪的“世界紀錄”●凱西用老式打字機,從英文“一”(即one)開始,一直打到一百萬,這該是一項何其單調的事情,但有人居然樂此不疲,而且還因此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李斯·斯德瓦特,就是創造了這個古怪的世界紀錄的人,為了創造這項世界紀錄,斯德瓦特花了整整15年,用壞了7台打字機,1000張打字色帶,19890張打印紙。近日,斯德瓦特這項成績終於被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斯德瓦特出生在澳大利亞,15年前的一天,他覺得應該為自己單調的生活找點事做,同時也為了鍛煉自己的毅力,思來想去,他決定“以單調來對付單調:用傳統打字機敲打英文單詞,從一開始,一直到一百萬”。起初,他決定每天從散步時間裏抽出20分鍾,隨後又增加到30分鍾、40分鍾,持之以恒,一天不落。一開始,數字的拚寫還比較簡單,可越到後來,數字越大,單詞越長,比如說,“伍拾陸萬捌仟玖佰貳拾叁”要用英語拚寫就多達幾十個字母。

雖然這個工作異常單調、沉悶,期間也有過幾次放棄的打算,但斯德瓦特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一幹就是15年。有許多人覺得斯德瓦特的這一紀錄沒有意義,但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說:“表麵上看,做這件事情好像沒有難度,誰都可以做這個工作,但卻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極限挑戰,是對毅力和意誌的挑戰!”

據稱,斯德瓦特的這一紀錄已被稱為世界上最古怪的三項世界紀錄之一。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

信念的支點●張鳴躍那年艾克仁32歲,一個國營大廠的團委書記,有一個誌同道合的妻子,父母在政府機關。他的根基和理想都是鮮紅色的,有著飽滿的激情和非凡的業績。正是這種火熱與自信,讓他在“大鳴大放”中也做了一回旗手尖兵。不久,運動轉向,他一下子成了“黑五類”,頃刻之間被打倒了。

堅定的信念和倔強的性情讓他決不低頭認罪,一連數月的遊鬥和審訊中,他一直是在唾罵和群毆中抗拒掙紮著,“頑固不化”。於是,對他的最後懲罰就不是下放農村,而是去勞改農場,刑期20年。

絕望是一步一步走近他的。先是妻子與他劃清了界限,站在“革命群眾”的行列對他狠揭猛批,曾經的恩愛成了“上當受騙”。接著是父母也被打倒,他入獄不久,父母雙雙自殺,死在一個偏僻的山村。他一直幻想著雲開霧散雨過天晴,但洪水已淹沒了他的一切,理想,業績,愛情,家庭……那天,他第一次哭了。

還不止於此。在監獄,由於他還是難以低下他“清醒”的頭顱,成了嚴管對象,幹最粗重的活兒。與他同舍同列的犯人,大都是一般刑事犯,素質低劣性情野蠻,沒人理解他的“信念”,隻把他當作神經質的怪物,而他在獄中爭鬥方麵是絕對的弱者,就成了被捉弄和毆打的對象。這才是生命最底線的慘遇,和這些犯人沒理可講,往往是被打得死去活來,管教查問之後,倒是他有了一大堆反改造的嚴重罪錯,百口難辯。就和與獸為伍一樣,他的所有才智與委屈都沒用了,一切都崩塌了,隻剩下一個問題:還能不能活下去?

這是一種連悔恨都無處有的絕望,一種清醒而無奈的死刑。生活的困苦是最後一擊,沒人看望他,一封家信也沒有,每天出工都是跛著出去爬著回來,本來就限量了的食物,他也很難吃夠份,饑餓,讓他的心發出最後一聲哀鳴:死!

他決定自殺。為了自殺成功,他極力讓自己正常起來,不再鬧情緒,拚力勞動,爭取一點兒寬鬆。他終於把一枚鐵釘磨成了非常鋒利的小刀,割斷手腕的血管是不成問題的。那天,他準備好了一切,決定在當晚行動。午飯後,忽然間,一處小小的風景吸引了他——是圍牆一角的上方,牆外的一棵槐樹,露出牆頭的一枝頂梢,卻有一串密密麻麻的盛開的槐花,太陽恰好照射在這靈動如笑的花串上,潔白,神秘,頑皮。他的心莫名地震撼了,眼淚也無由地流出來了……

慢慢他明白了他為何而震撼——他特別喜愛槐花,他的家園前後都是槐樹,他成長的留影大都有槐花的背景,於是,這串槐花不僅僅是偶然,也不僅僅是親切……

入獄以來,他以為一切全變了,全是地獄了,但這突然之間,他發現世上還有樹和花,而且,這花還是從前的樣子,一點兒沒變!於是,他一下子覺得人世的嬗變仍隻是一種意外,一種短暫,一種理念的轉換。

於是他在想:告別人間,縱有一萬條理由,麵對這棵槐樹也是無理的,槐花帶給他一絲喜悅,還有一種牽掛。

於是他在想,能不能和這槐樹來一次密約,讓自己也成為一棵樹,一棵牆外,一棵牆裏,陪伴著,相愛著,一起對付風吹雨打霜寒冰凍,隻要牆外那棵樹還在,自己就還在,一起等,等季節,等年頭,等一種不屈不折的成長,等一種不停不息的壯大。

他覺得這是可以的。世上還有一個美好的支點,信念就不會倒下!

於是,他放棄了自殺的念頭,立起了一種新的信念:隻要天空和大地還在,就和槐樹一起活下去!

一個支點就是一切。他完全變了,就像樹一樣,“麻木”中包藏的生命的堅忍。最膽怯的體力勞動,他不怕了,拚力去幹,累,痛,想想樹,就輕了,可以忍受了,收工看一眼槐樹,默訴中就獲取回報了。能勞動了,臉上就有強者之色了,身體就有強者之力了,老犯人走,新犯人來,他也是一個沒人敢小瞧的主兒了。

春天,有新芽的問候;夏天,有花的嬌笑;秋天,有風枝的招搖;冬天,有披雪的聖潔。他就在這種四季的默望與對話中強大起來,他的生命從樹的角度獲取了另一種新天地:有天有地就夠了,活著,就是美好!槐樹超越牆頭越來越高,他的信念也越來越堅定。

18年後,他的刑期快完時被平反釋放了,這時,他已是犯人大組長,五大三粗的威猛漢子。管教送他出大鐵門時,他帶管教去看那棵樹。槐樹已是參天大樹了,他抱住槐樹,哭,笑,親吻,訴說……管教這才明白,是什麼力量讓他在當年的極度絕望中一下子轉變了,管教說,這棵樹將成為以後犯人們的感化樹!

20年後的今天,70歲的艾克仁仍在商海中拚搏,幸福美滿的家庭,被文人們載入史冊的傳奇人生,仍和那棵槐樹一起發展壯大。

世上還有一個美好的支點,信念就不會倒下!

達貝妮的財富故事●佚名2000年,上海女孩達貝妮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按說應該是件高興的事,可達貝妮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學校把她分配到了人文學院的文化事業管理專業,而她最大的理想是念理工科,讀機械係。入學後沒過多久,達貝妮又遇到了其他煩惱。

達貝妮是一個一板一眼的人,這和她一個人長大的經曆有關。她不喜歡晚上看電視,而寢室的其他三個女生都喜歡晚上看看電視,在和同寢室的人的磕磕碰碰中,達貝妮萌生了要搬出去的想法,可她想到的是自己買一處房子。

沒有通過傳統的房屋中介,達貝妮選擇了網絡。即使在那個年代,網絡也還是新生事物,提供房源的網站也不多。通過易趣網,達貝妮找到了學校附近的一處房子,50平方米,因為地處比較偏僻的閔行區,房價12萬元,首付4萬元。達貝妮用上大學時媽媽給的4萬元生活費付了首付款。她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處房產。

2000年時的上海,樓市剛開始升溫,每平方米的平均房價還不到3000元,買一套50萬元以上的房子,還可以拿到一個上海藍印戶口。

房子到手後,達貝妮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了一番精心的裝修,小女生對自己的房子非常得意,於是放到網上炫耀,這不打緊,竟然有人找上門來了。

當時達貝妮還沒有想過要賣房子,隻是試探性地問對方能出多少錢:“25萬元。其實我這房子當初買來是12萬元,我就覺得一下子能賺十幾萬元,我幹嗎不賣呢!”達貝妮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一買一賣,不到3個月,卻有了十幾萬元的進賬,這是達貝妮萬萬沒有想到的。嚐到甜頭的達貝妮嚐試性地買了第二套房子,裝修之後掛到網上,又是十幾萬元的進賬。

漸漸地,達貝妮覺得賺錢太慢。這個時候,一位房產中介向達貝妮推薦了一個更賺錢的方法,買賣上海的老洋房。中介推薦說,隻要能買到地段好的洋房,在裝修上下點工夫,一套房子就能賺上好幾百萬,那可是買一套就少一套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