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碧螺春”的美麗傳說
清朝乾隆皇帝既愛品茶又愛微服南下,遊覽江南美景。他早就知道洞庭湖的碧螺春是茶中珍品,於是每下江南,都不會對碧螺春等閑視之。這位大清皇帝又是嚐,又是評,品完一杯碧螺春,不禁吟道:“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作為茶中珍品的碧螺春是如何名揚天下的呢?
咱們還是先從它的來曆說起吧!碧螺春名字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有一個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有一個叫阿祥的小夥子。他們一見鍾情。但好景不長,太湖中出現一條惡龍,想娶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一天晚上,阿祥拿著魚叉,潛到洞庭湖底,同惡龍搏鬥,最終殺死了惡龍,但自己由於失血過多,也昏倒了。
碧螺姑娘將阿祥攙扶到家裏,細心照料。可是阿祥的傷勢始終沒有好轉。一天,姑娘采草藥,看到山頂有一棵小茶樹,雖然是早春,但已經發芽了,她用嘴含著每一片新葉,以體溫促使它成長。至清明前後,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身體居然一天天好了。阿祥終於得救了。就在兩人陶醉在幸福的愛情中時,碧螺卻倒在了阿祥懷裏,再也沒有醒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碧螺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並且品質優良。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佳茗命名為“碧螺春”。
細品碧螺春茶,一酌淡、幽、香、鮮、雅;二酌綠、芳、醇;三酌碧、鬱、甘,頓時使人心清氣爽,仿佛置身於美麗洞庭,領略那“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裏醉”美妙仙境。
這麼好的茶,不想名揚天下都難啊!
乾隆賜名“鐵觀音”
乾隆皇帝在洞庭湖大飽口福後,又到了福建,優哉遊哉地酌起青茶極品鐵觀音。這鐵觀音可是他熟識的茶呢,就連“鐵觀音”這個茶名都是他當年禦賜的。
相傳,乾隆年間,安溪人王土讓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他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為“南軒”。王士讓常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南山層石荒園間有株奇異的茶樹,便將茶樹移居於南軒的茶圃,悉心照料,茶樹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枝繁葉茂,圓葉紅心,用這種茶葉泡茶,品起來芳香醇美,沁人心脾。
幾年後,王士讓奉召入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品茶後,覺得這種茶葉味道不凡,便轉送內廷,乾隆飲後大加讚譽,於是親自詢問王士讓此茶的來曆,乾隆見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因此,賜名為“鐵觀音”。
杏花村裏有美酒——汾酒
唐朝杜牧經過汾陽時,寫過一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從此以後,詩以酒傳名,酒以詩飄香。詩中提到的酒便是汾陽杏花村的“汾酒”。
汾酒是中華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是名符其實的“千年佳釀”。
汾酒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曆史,曾經有過三次輝煌:南北朝時,汾酒作為宮廷禦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從此一舉成名;唐朝時,杜牧的一首《清明》詩吟出了千古絕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汾酒從此揚名天下;1915年,汾酒又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為國爭光,從此聞名中外。
汾酒工藝精湛,源遠流長,它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有餘香、回味悠長而鼎足酒界。
我國的國酒——茅台
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曾有無數文人墨客對茅台讚不絕口。漢武帝劉徹飲之盛讚:“甘美之。”北宋詩人黃庭堅,飲之則歎曰“殊可飲”。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更是為此寫下“萬頃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赤虺托起擎天柱,飲盡長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茅台酒為何有如此魅力,讓千古英雄回味無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