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6劉永好:勤儉的人一生富足
富豪檔案:
姓名:劉永好
1951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82年,開始創業實踐。
1996年,組建了新希望集團。
1996年至今,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1993年,劉永好先生作為新任的全國政協委員,與中國工商界的一批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中國民生銀行的提案。這一提案得到中央的支持,並在1996年初正式組成。
1993年,劉永好先生等聯合國內9位民營企業家聯名發出倡議,動員民營企業家們到中國西部貧困地區投資辦廠,培訓人才,參與社會扶貧。
2000年,他還代表中國民營企業界出席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特別會議,向世界同行介紹中國的光彩事業。
提起新希望集團,我們都會想到它的董事長劉永好。簡樸是劉永好給外界的普遍印象,喜歡穿天藍色的休閑T恤,保留一貫簡單的發型,一個黑色的公文包與他不離不棄。而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位富翁,還保留著從小以來的飲食習慣,出差就點麻婆豆腐、回鍋肉、螞蟻上樹三樣菜。勤儉節約的作風在這位富豪的身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他那裏,勤儉是財富的通行證。
“我們不是一夜暴富者,深知創業的艱辛與不易;我們企業的底蘊是踏實穩健的、生機綿綿的,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創建百年希望。”一切務實、不講排場、不圖虛名,不抽煙、不酗酒、不打牌,每天開銷不超過100元,吃穿隨便,得體就行。劉永好經常和員工一起在食堂吃飯,和員工共用一個廁所,讓員工感到親切、親近。劉永好也不喜歡參加很多宴會,劉永好覺得在食堂或在家裏吃飯比較親切、溫馨。
有一件關於吃飯的事,更讓我們對這位勤儉節約的富豪肅然起敬:1997年國慶節,劉總裁和集團幾位高層管理人員在上海考察工作,吃飯晚了,幾個人就在南京路大排檔吃牛肉拉麵,劉永好吃完後,大叫:“好吃,好吃。”
“當一個人的資產超過1000萬的時候,更多的就意味著責任。實際上到現在為止,我吃的、用的、穿的,跟以前差別不是特別大。”劉永好這樣說。
“每年我都到北京來和這些企業家開會,但是每年總會發現少了一個、兩個、三個,這20年來確實為數不多了,能夠堅持在企業第一線的確實不多。”劉永好深有體會地說,“我覺得這可以想象,做企業不是那麼容易,是比較難的,在這方麵確實我有很多的體會。”
當有人問及新希望為什麼能活下來時,劉永好這樣回答:“這個時候我們堅持做農業,但是我們自己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怎麼辦呢?我們適當投一些金融和地產,用金融和地產那幾年特別好的收益,來回補和幫助我們的農產業。現在國家更加重視農產業,農產業發展新的格局,新的機會到來了,而我們把主要精力進一步放在農產業我覺得對的。我提出打造世界級農牧企業的宏大目標,而在這個目標體係下,我們領導千千萬萬的農民和其他企業向這目標前進,我看結果是非常理想的。所以我們說做金融也好,做房地產也好,或者我們叫做曲線救國,我們的目標是農產業,但是為了農產業的發展可持續,我們有抗風險的能力,我們也投了金融,我們現在仍然有金融的投資,仍然有地產的投資,但是我們在農業的投資和農業的產值收入和人員占到我們整個集團90%以上,我們是以農業為主的企業,這一點毫不動搖。”
勤儉品格的形成過程中,是勞動所創造的財富的積累締造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勤儉伴隨文明一同誕生,我們甚至可以說勤儉產生了文明,勤儉產生了財富。“勤儉的人一生富足”,劉永好作為一個成功企業家,一方麵他骨子裏已經根深蒂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他心裏還有更大的理想目標需要去實現。“我覺得我們這撥人走到今天這一步,大半輩子過去了,現在始終放不下的,就是背上這個沉重的責任。”
“一顆高尚的心靈,絕不屑於像懶惰者一般靠別人的勞動果實而生活;像寄生蟲一般靠偷食公共糧倉裏的糧食來存活;或像鯊魚一般以捕食弱小魚類而生存;相反,他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履行自己的義務,去關愛幫助其他人,對社會奉獻出自己無私的愛和力量。無論是國王的統治,還是莊稼漢的辛勤勞作,任何一項工作若想要取得完美的成就、優良的信譽和較高的滿意度,都將要付出大量的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或者兩者同時付出。”巴婁如是說。勤儉的人是一個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對社會創造價值的人,從劉永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價值,我們看到了勤儉的力量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