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輕鬆地遠離優慮
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人生的成長其實就是心靈跋涉的曆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欲望上的折磨、失敗後的迷茫等等,在此很多消極心理和情緒就會隨之而來,使青少年的心靈失去本來的清新與靈動,進而影響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
隻有從根本上了解青少年的心靈深處,使其走出心靈深處的低穀,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從容!
1.逃出焦慮的泥潭
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競爭,“焦慮”這個字眼頻繁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考試焦慮”、“生存焦慮”、“社交恐怖症”等。
日常生活中,焦慮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這是人們對於可能造成心理衝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產生反應時的一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如果個體經常而過度的處於焦慮狀態下,就會造成神經症性的焦慮症。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青少年對自己在體態、生理和心理等方麵的變化,會產生一種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出現性衝動、遺精、手淫後的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青少年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帶來很大影響。而且青少年往往會由於好奇和不理解而導致恐懼、緊張、羞澀、孤獨、自卑和煩惱,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眩暈乏力、口幹厭食、心慌氣促、神經過敏、情緒不穩、體重下降和焦慮不安等症狀。由於自身生理心理失衡引起的情緒困擾和不安,以及各種環境刺激因素導致的精神壓力和負擔都有可能引發各種異常心態和行為,特別是焦慮心態和焦慮行為。
青春期焦慮症會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還會誘發神經衰弱症,因此,必須及時予以合理治療。
焦慮的具體表現及形成原因
焦慮是由於過分緊張引起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不同條件的刺激下,青少年學生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焦慮。具體表現:第一,學習焦慮。即由學習活動引起的焦慮。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和考試焦慮”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生理焦慮。即因自身生理發展不適應而引起的焦慮。如對“月經”、“遺精”、“手淫”及其他第二性征出現而產生恐懼、悔恨、羞恥感、罪惡感等。第三,心理發展焦慮。即由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卻未獲得他人應有的承認或尊重,對社會地位欲求不滿而產生的焦慮。第四,生活焦慮。即由於不能適應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焦慮。如有的赴外求學不適應當地居住環境、飲食條件、生活習慣等;有的缺乏獨立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第五,人際關係焦慮。即因無法適應各種人際關係而引起的焦慮。
以上不同的五種焦慮表現,如果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輕度的,則不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但如果是持續的、較大強度的,則會損害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形成與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當青少年學生處於焦慮狀態時,如果其遇到失敗或挫折的打擊,則會導致學生自身價值感的喪失或自尊心的嚴重受損,從而造成個體“神經過敏性焦慮”,該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會持續性或發作性地感到恐懼不安,提心吊膽,緊張焦慮,特別是當原發刺激情境出現時。在他人眼裏,患者所感到的恐懼緊張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至少是過分的,但患者卻無法控製自己,走不出焦慮的泥潭。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青少年的精神焦慮呢?
1.家庭的壓力。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有用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合乎情理的,家長期望孩子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能“出人頭地”,因此形成了過高的期望值。他們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並未把自己與子女的關係放在平等的位置來看待,習慣於選擇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命令子女,儼然將之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憑著一廂所願的“為了孩子好”的心理,很少顧忌孩子的內心感受。尤其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要求,易於表現出幾近苛刻的態度。孩子的課餘時間不僅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而且一旦孩子考試成績稍不理想,即遭致家長“疾風暴雨”或“淒風冷雨”式的回應。這種過分的功利性教育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情緒高度緊張、焦慮。
2.過重的學習負擔。青少年學習負擔過重也是導致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出表現在,學習要求過高、作業量太大、考試太頻繁。這就形成一部分人因為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而形成學習負擔。學校為了轉變這些“學習差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就不斷地加大學習量,作業越來越多,使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整天陷在作業堆裏。頻繁的練習和考試不僅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且逐步產生了恐懼心理,每天放學時學生怕老師布置作業,早上到校怕老師檢查作業,學生見到作業和考試會感到恐懼不安,心理極度緊張。
3.不良人際關係。不良的社會關係常使人感到飄零、失落、不被重視、失去愛,恐懼受人排拒、恐懼屈辱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導致焦慮的產生。
當青少年產生焦慮心理時,往往會對生活產生消極態度。因此,應對焦慮是當今青少年應重視的問題。
焦慮心理的自我調適
焦慮並不可怕,隻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學會自我調節的方法,就會避免、減輕和消除焦慮的情況。現介紹幾種自我調試方法。
1.樹立自信心。自信是治療焦慮的一個重要手段。當青少年產生焦慮心理時,應暗示自己樹立自信,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有處理突發事件和完成各種工作的能力。通過暗示,青少年每多一點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些,同時又反過來使自己變得更自信,這個良性循環將幫助青少年逃出焦慮的泥潭。
2.找人傾談。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和煩惱,若不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和煩惱,焦慮就會出現並累積。基於自尊,很多青少年會羞於向別人提及自己的問題和煩惱。其實找人傾談也有很多好處。由於每人各有專長,你認為難於處理的事,在他人眼中可能十分輕易。再說,你將心中的煩惱向別人傾談後,不愉快的情緒亦會隨之宣泄,壓力和焦慮也會因此而得到舒緩。
3.放鬆意念。經常進行放鬆訓練,可以消除緊張心態,有助於克服焦慮。意念放鬆的做法是:靜下心來,排除雜念,閉上眼睛,調整呼吸。可以通過默默地數數、想象藍藍的天空等幫助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心靜神寧,達到消除緊張、放鬆心態的效果。
請記住,相信自己,戰勝自己,焦慮不再有!
2.走出悲觀的陰霾
悲觀是青少年心理成長的一塊絆腳石,是青少年的一個致命缺陷,是通向成功的一大障礙。心理學上指出,悲觀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的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它由精神引起,但還會影響到組織器官,引起相關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慮、神經衰弱、氣喘不接等等。於是人們都教育悲觀的人要樂觀,要積極,否則的話將會葬送自己的一生。青少年正處在學習知識、走向成熟、人格發展的黃金階段,如果被悲觀心理所控製的話,其未來是不堪設想的。
遮住陽光的悲觀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的青少年都存在著悲觀的心理。一般表現為發生一件事後做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悲觀,它是一個人進步的催化劑。但極端的悲觀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生活。
德國心理學家朗恩斯曾說過:“過多的積極想法容易給人誤導,讓人在仍需奮鬥的時候,卻認為已經勝券在握。”而事實上,悲觀的青少年,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他們隻看到了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但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
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悲觀主義者,弟弟則是個樂天派。他們升入中學那年的聖誕節前夕,父親想對自己的雙胞胎兒子進行一次“性格改造”,就為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給哥哥的禮物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給弟弟的禮物則是滿滿的一盒馬糞。哥哥拆開那個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而且外麵還下著這麼大的雪!”父親歎了口氣,卻發現樂觀的弟弟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他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