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積極思考
古語雲:悟者早已懂得,即便九條路全是坦途,即便坦途之後連著坦途,又與九條全是絕路。絕路回來又遇絕路又有什麼兩樣呢?無限的坦途與無限的絕路都隻說明人要至死不休地行走,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於是他無懼無悔不迷不怨認真於腳下,走得鎮定流暢,心中倒沒了絕路,這便是悟者思考後的人生抉擇,也是在悟性的盡頭所必要的悟性補充。
1.思考是智慧的起點
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主,最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人善於思考,有自己獨特的智慧。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青少年善於思考這一行為極為重視。在一個月圓的深夜,他偶然發現一位同學還在埋頭做實驗,存有好奇心的他便問這位同學:“上午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
盧瑟福對這位同學的回答十分不滿,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這名同學本以為會被老師誇獎一番,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盧瑟福大為惱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
如此勤奮的學生卻遭到盧瑟福的斥責,表麵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授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看似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不願意去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於思維總是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最終的結果便是一無所獲。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根基,那麼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
智慧來源於會思考
學會思考、勤於思考,是21世紀一種生存智慧的必備條件。當今的社會,一個人如果懶於思考、不思進取,他必將成為一個社會的落伍者。學會思考就是要求新時代的青少年學會善於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然後去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方程式,隻有善於思考問題的人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並能使問題得到解決,比隻說空話沒行動的人有價值得多。”隻有會思考,然後發現了問題,繼而激發人們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動力,最後就有可能妥善地解決問題。
智慧來源於思考。不會思考的人,不會學習。思考會讓人明白為什麼要去做一件事情,做這件事情有什麼好處,他們所探求的是一件事情根本的原因,而不是那些浮在表麵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抓住了這些最為根本的東西,就好像抓住了深水中的魚,而如果抓住表麵的東西,你抓住的不過是魚吐出的水泡。
西方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類如果長時間偏離了思考的弦,那麼他的思想便會慢慢生鏽。這個世界上,除了植物人和傻子外,很少有人不會思考,盡管思考的人是如此的多,但我們總是感覺,身邊還是不乏缺少智慧的人。
難道思考的結晶不是智慧嗎?思考是個人的行為,而思想則是公眾的趨向,當個人的思考幻化為思想,成為了人所公認的指引時,它便凝結成了智慧。但智慧卻又是何其平常,在我們起床的時候,穿衣的時候,刷牙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智慧就在我們身邊悄悄的流淌,關鍵是要會思考。
人類是高智慧生物,之所以是高智慧生物,就是因為人有思想,人會思考。作為新世紀的一代,想要成為真正的強者和智慧就要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讓自己的大腦時刻都保持著一份活力,用心去和自己的同學、朋友交流;用心去學習;用心來讀幾本書;用心來總結規律;用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用心來細細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天……
換位思考出智慧
一位中學生向老師請教:“我想做一名智者,我怎樣才能使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呢?”
老師的第一句的回答是:“把自己當別人。”
“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種狂喜的感覺也許就會變得平和一些?”
老師的第二句是:“把別人當成自己。”
這樣做,你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而且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老師的第三句話回答是:“把別人當別人。”
上述的一番對話體現了中學生在成長的曆程中對自己認識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從自我本位向他人本位轉移的過程,而實現這一過程最需要的條件就是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問題。在生活中,需要我們換位思考的問題比比皆是,如家長與子女、老師與學生、批評者與被批評人等等。如果能夠換位思考,那麼在看待問題、處理事情、解決矛盾時,就會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方法。
俗話說瞎子點燈——白費蠟,但如果換位思考,有時就是一種智慧。有一位盲人夜晚在馬路上行走,他手裏提著一盞閃著燈光的燈籠,行人迷惑不解,忍不住上前問這位盲人:“大哥,你眼睛不好使,卻還打著這個燈籠有用嗎?”“有用有用,怎麼會沒用呢。”盲人認真地回答。這時,周圍聚來些好奇的人都覺得盲人會很尷尬。沒想到,這位盲人的回答令周圍的人振聾發聵:“正是因為我看不見你們,所以我才需要這盞燈籠給你們這些明眼人以提示啊,免得你們在黑暗中看不見我,把我這個盲人給撞倒了。”周圍的行人,聽到他的一番回答,都豁然開朗,都被這位盲人的聰明所折服。而這位盲人手中燈籠所映射出的智慧,正是得益於換位思考。通過這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一位殘疾人都能做到,更何況是21世紀的主人翁呢?如果被青春隻撞了一個腰,就畏畏縮縮,那麼你永遠是失敗者。人生之路也將會充滿荊棘坎坷,或許你會說,這是命,但是為什麼你不說,命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換位思考時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進而才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有時要由此及彼,進而才可能追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效果;換位思考,有時要身臨其境地考慮一下別人的想法,所以才會明白其“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換位思考,有時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進而才可能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
有的時候,青不年需要把自己當成自己去激發生命的火花,有的時候則要把自己當作別人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生命。但不論從哪個角度思考,青少年都會麵向遙遠的地平線去測度生命的行程,並且不忘站在對方的位置想,不忘自己的理想。
2.懂得思考,讀懂人生中的遺憾
人生的過程,總是疲憊地應付著,從出生到死亡,總是經曆著時而輝煌,時而暗淡;時而強健,時而弱小;時而尊貴,時而卑微;時而富有,時而貧寒;時而快樂,時而憂傷,這樣錯綜複雜、輪回交替的曆程,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和逃脫。也許這就是人生吧!來不及許願的流星,再怎麼美麗也是曾經,所以,不必感歎,不必訝異,收起黯然的心慢慢思考……
那麼,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應如何讀懂這繁雜無鎖的人生遺憾呢?本節就將為你做出全麵的解析。
如何讀懂人生的遺憾
這個世界裏,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從想象中產生的,這種想象可能會讓我們締造美好的未來,也可以讓我們勾畫出更加美好的人生藍圖。然而,現實並不是幻想中的那樣。每一個年輕人都喜歡自己的生命中充滿快樂,充滿幸福,但有時候,人生中也會有遺憾的。而這種遺憾又可以給自己留下一種永恒的力量,使你在這個世界上懂得了堅強。
當讀懂得了遺憾,就懂得了學會重新開始。懂得了努力,懂得了奮鬥,當然還會讓自己變的更加堅強。當學會了用衣袖輕輕擦拭奪眶而出的淚水;學會了獨自一人躲在一個沒有人的角落裏偷偷地哭泣;學會了在他人麵前做出一個完美的自己,學會了堅強的去麵對人生。然而,一切都隻是發生在有遺憾過後所發生的時間裏在這漫長的人生中,所錯過的一切如同錯過的時光一樣,再也無法找回,再也無法重新來過。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不要等一切都錯過之後,再去後悔,那時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有時就算隻是錯過一點,但也會錯失掉太多的美好,或許還會錯過一輩子,留下終生的遺憾,終生的愧疚。有時原本我們可以輕易地擁有幸福和快樂,然而我們卻讓它悄然溜走了。
相信每位中學生都看過那部被人們流傳已久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原本相愛的人雖然他們很相愛,但因為家人的反對,和錯綜複雜的人生而被迫分開,產生了永久不可磨滅的遺憾。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遺憾,這份純真的情義才越發顯得彌足珍貴。假如他們真的走在了一起,白頭偕老,那又怎麼讓人永遠記得住他們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這種承載了人世間太多的不舍,太多的分離。就算你是不甘心也好,不情願也罷,也隻能就此說再見,人們經常會這樣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誰又能體會到真正的含義呢?這句再見承載了太多的思念,太多的等待。甚至一輩子的遺憾。
生活原本就是一個讓人想象的謎,因為不知道謎底,所以隻能小心翼翼的一步步地向前走,不敢跳躍,不敢奔跑。偶爾間,這人生中又會有許多的美好事物的呈現,不經意間的萍水相逢,卻在悄悄中發現給予,簡單的邂逅和錯過,可以在心中烙下清晰的標記,銘記一生。但如果忘記了什麼,忘記一段不該忘記的回憶,遺憾悄然的誕生了。
如果人們因為沒什麼,而產生了遺憾。或許,有的人會盡力彌補。但卻不知他的彌補反而是讓遺憾越來越大。或許,有的人會不屑一顧說還有下次。但有些人或機會,一旦錯過就不會再來,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給下一次。麵對遺憾,又能做些什麼呢?
遺憾的美好與痛苦,總是在青春和時間中的悄然誕生而又在不經意間流逝。遺憾時間流逝之快,遺憾青春來去之飛速。但卻不知,遺憾其實並沒有發生。
通過思考,感悟人生
在生活中,能引起人們思考人生問題的機會並不少,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也不願去想,他們很容易滿足現狀。在生活中,青少年遇到更多的是生命、健康、人生、命運、事業、學習、情感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人生中不得不去思考,也必須去思考。也都有自己有的答案,或是沒有答案。但這些問題並不重要,因這些問題構成不了生命的永恒,他們沒有正確的答案,人們對它的理解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所以答案永遠都在變化,他們的變化,或是因你看待問題的態度變化,或是處理事情的變化,任你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