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一族”,也就是在象工作及進行創業的人們。
他們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我做主”。
他們工作全靠自覺,天天可以不用見老板,可以不見客戶,卻仍舊有著不錯的收入。
他們中有作家,有IT精英,也有設計師。
當其他人每天踩著朝九晚五的時間輪回的時候,SOHO一族卻說我喜歡夜的寧靜,黑夜賦予我靈感。
SOHO們自由但絕不散漫,他們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壓力,沒有多餘時間,他們往往掙紮於享受和痛苦之間,漸漸地,他們的自製力無人能比。
他們就像古代的隱士,在錯綜複雜的都市中獨享著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自由的都市隱居者
SOHO為何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即在家辦公。SOHO一族從本質上講,不是地域空間的標誌,而是一種思維觀念。據IDC稱,現在家庭辦公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家庭為基礎的商業開始小型化;上世紀90年代,低價位的電腦的出現,使得許多家庭商業也開始采用時新的技術。第三個階段則是21世紀的,即隨時隨地辦公。
當人類進入信息時代,SOHO一族日漸壯大,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說道:1994年,美國有700多萬遠程電信工人采用了新的工作方式,他們不再為了上班而每天奔赴辦公室,而是利用傳真、電話和電子郵件等手段直接在家裏上班。特別是一些作家、工程師、律師和一些自由職業者,他們相當一部分的工作時間都是在家裏度過的。許多采用家庭上班方式的人認為,在家裏上班更為自由方便些。現代科技所催生孵育的SOHO群落的出現,嚴格地說是以現代通訊科技的發展為前提的,電腦、彩打、電話、因特網、無線移動通訊及各類高新專業技術設備等,使個人與社會一體化、個人智能得以變為現實的生產力,SOHO因而成為可能和現實。
SOHO這種品牌化、個性化的辦公新概念,使企業縮減了辦公開支,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使用優秀人才,對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助益。有數據表明,采用在家辦公規劃的公司,工作效率提高的幅度在4%~25%之間。員工在家上班避免辦公室的嘈雜,在一個清靜的環境中安心工作,把以前用在上下班趕路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和娛樂的時間可以更好地被安排。而且,員工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工作心情舒暢,壓力感要小得多,還可避免過多的人事梗阻。
現如今,美國許多企業允許職工在家上班,其中包括像美國電話電報公司IBM公司和摩托羅拉這樣的巨型公司,其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擁有36萬名遠距離上班族。據紐約一家研究所的調查,全美共有5200萬在家上班族,大約占全美勞動力的40%,他們中有的是擁有家庭辦公室的自謀職業者,有的是遠距離為公司工作的人,有的則利用業餘時間在家上班。而在1975年,這樣的人隻有250萬。從1988年到1998年,SOHO族人口增加了77%,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大約95%的新興企業是由SOHO族創辦的。《在家上班》一書的作者鮑羅·愛德華說,“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全國性的上班方式的轉變,其深遠意義如同農場向工廠的轉變。”
在日本,SOHO族的增長速度雖然不如美國,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企業外包業務不斷擴大,員工和企業雙方越來越重視節省通勤時間,這一切為SOHO族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前景。“朝日網”在主頁上更增設了SOHO專欄,介紹成功SOHO公司的事例,並為SOHO同行提供交換信息的場所,提供如何開辦SOHO公司的指南。
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的幾年內,SOHO一族不僅作為一種工作趨勢會繼續發展,而且還將成為一種主流職業為社會所接受。
事實上,在國外,家中辦公已經非常普及了。目前,美國工人在“家庭辦公室”完成部分工作量的雇員占雇員總數的30%,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占10%。“家庭辦公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極大地促進了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而且大大緩解了上下班時的交通擁擠,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