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DIY,完全自我主義 (1)(2 / 3)

DIY的反麵是複製別人,不勞而獲。哲學家本雅明說,個性是藝術家在這個機械複製時代唯一的自我拯救之道。這是DIY在藝術領域的真正內涵,也就是說,DIY在拯救我們的精神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DIY的含義要更廣泛也更實用。

事實上,DIY本身並不難,從小地方做起,而且沒有男女老少的區別,每個人都可以做。DIY家具除了自己組裝之外,也可根據個人喜好、需要設計出屬於個人專屬的家具。

利用DIY作出來的物品具有一份自在性與舒適性,想要傳達一個DIY的觀念,即廢物利用,例如:報廢的椅子重新組合成新家具,或者是已失去功能性的家具可作為裝飾品或雕塑品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創意的DIY。

而中國卻不像國外的DIY是近幾年才流行的,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1)中國人的傳統的士大夫的觀念,一般父母認為讀書是惟一的前途,並不鼓勵,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做;然而,西方國家則很重實際動手能力的養成教育,所以,西方國家中的工業技術學校的普遍設立及蓬勃發展,促使DIY普及化。

(2)當西方工業技術發展到某一階段時,為降低成本、擴大市場層麵,自然而然走向產品量產化、規格化、機械化,由於有這些工業技術作後盾,DIY的快速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反而觀之,國內的情況就不是如此,很久以來我們不習慣將產品規格化。從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史來分析,可以發現中國人作家具根本沒有標準尺寸,但西方人在科學邏輯訓練之下逐漸將產品規格化。

(3)相對而言,國內的人工便宜、工人易找,所以一旦居家要裝修時都是委托專業工人,而不會自己動手處理;但在歐美國家,由於工人薪資非常高,所以一般居家的修繕或家具、布置,能自己動手做就盡量不找工人,以節省工資費用。

(4)國外DIY產品公司通常有一係列相配合的資訊,如:材料、工具等,另外,產品所附的說明書非常詳盡,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不會有任何困難,而DIY產品的配件在超市就可輕易購得,因此,DIY產品就像是一般商品一樣,隨處可買得到。

在歐洲DIY廠商已有50年以上曆史,並且遍布全世界,它改變人們購買家具的習慣,人們已從購買現成家具轉變至組合式家具。消費者漸漸接受DIY家具,而廠商為了實現人人皆擁有好家具的願望,則盡量節省不必要的浪費,以降低成本,例如:靠牆的櫃子後麵沒有修飾的色彩,因為靠牆的櫃麵為隱藏式,所以不需要浪費修飾的成本;另外,材質盡可能采可回收的壓縮木屑板,妥善地利用各種資源;以平整包裝、節省運輸空間,進而減低運輸費用;至於門市一律采自助式購物,以節省管理、售貨人員的人事開銷,而這些設計、製造、配銷過程細節中將成本減至最低限度,並反應至售價,使消費者可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好家具。

在國外有許多DIY具備冒險性、創造性,並略帶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如20世紀初的基督教分支震顫派(shakers),嚴於修身、力求純全,所作的家具全為自發性之創意,沒有刻意的修飾造型。使用的器物全來自生產勞動,算是相當DIY,震顫派習慣於將椅子掛在牆上,亦可視為裝飾品,使得家具與空間、居住者經組合之後有份自在、舒適的感覺。

可是這幾年,在經曆了轟轟烈烈的“家務勞動社會化”之後,DIY作為一種生活格調,又帶著絲絲縷縷時尚的氣息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製陶、繡花有專門的陶吧和繡坊供你過癮。然而家裏才是DIY的天堂,自己動手做些小飾品、小錢包,甚至把舊襯衣改成一件漂亮的花圍裙,把牛仔褲“變成”粗獷的家居鞋,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也許有些笨拙,但是真材實料,不但好看、耐用,而且成就感十足。現在能夠DIY的東西越來越多了,IT族以“攢電腦”為榮,愛美的女子用自製的護膚品裝扮自己,時尚青年的房間裏擺放的都是可以拆裝的“宜家”家具。

在家中營造風景

在窗前營造風景

在居室中,窗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每天,我們透過窗口眺望外麵的世界,欣賞美麗的風景,感受陽光的明媚和空氣的清新。因此,在窗前營造一道別致的風景,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美好的居家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