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1 / 3)

大元憲宗皇帝。就大金城即位。今大都舊城是也。

宋理宗。夢遊一山寺。詔天下名山寺院。各圖其所進入。上觀即明之雪竇寺。乃大書應夢名山四字以賜。時偃溪廣聞禪師主是席。特旨敕黃住持。師先住明之小淨慈日。相國鄭公清之。擬就寺後營壽穴。師因獻偈雲。黃蘖山中話裴相。獨龍崗畔憶舒王。相公留得溪邊寺。千古佳名在鄭卿。公即別營遷。師住雪竇。後移育王。淨慈。靈隱。徑山。五捧。勑黃。屢承詔旨。三宿觀堂。對辯秘殿。賜號佛智禪師。景定間遺奉聞上哀悼。賜錢助葬。特書大明二字。名其庵。給田以食守者。餘澤及其親。勅賜佛母林氏之墳於福之水西。師三山人。嗣淛翁大慧三世孫也。

靈隱癡絕道衝禪師。有敕奪菜地。為嬖者造墳。師鳴鼓升堂雲。欲去不去被去礙。欲住不住被住礙。本無礙。十洲三島鶴乾坤。四海五湖龍世界。下座包腰便行。朝議追請住持。介然莫奪其誌也。後資相趙公節齋汝愚。於太湖建法華寺。請為第一祖。復捧敕住雙徑。

庚申歲 宋理宗。景定元年大元世祖。中統元年甲子 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元年。

乙醜 宋度宗。鹹淳元年。度宗嘉熈庚子。生於八大王榮邸。三旦後。日夕啼號不止。乳母抱行至一書院間。見往年育王山苦行化緣所粘塔影。啞然而笑。母喜甚。離則復啼。再至[(廠囗)*頁]視而笑。因取致手。遂不復啼。大王喜問其故。乳母以實對。父王始悟前苦行注疏。修舍利塔之因。乃下本寺。問其事。主僧具言。自府斷臂歸。血流不止而終焉。計其年月日。即帝誕生之旦也。父王遂指帑。新其塔。後理宗立為皇太子。帝在東宮。夜夢。神人告曰。玉帝湣汝斷臂。修舍利塔之功。報為十年大平天子也(出野史)。

乙亥 宋幼主顯。度宗子。即位改德祐元年。明年丙子正月大兵至臨安。謝太後垂簾。舉國歸附。

大元封為瀛國公。弟廣益二王入閩。丙子冬。大兵攻福建。廣王至碙川而崩。益王駐崖山。己卯。大兵攻崖山。陸秀天抱王。赴海而死。

宋。自庚申開國。至靖康丙午九主。汴京陷。二帝北狩。金人奪其地。江北州郡。一百三十二州。

高宗南渡都杭。自丁未。至丙子。亡國。七主。通前三百一十七年。

夫宋之藝祖。負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措身無所。乘危而發。履天下而室家矣。豈期中道失於戲笑之間。使金人長擒奪之智。高宗南渡幸。中興之功。雖據一隅。猶賴殿百餘年之景。國運已終。噫。蓋太平之業。天將啟。

聖人而授之。非人謀之所能及也。

大元肇興。六合混一。天下大治。偉哉盛歟。未之有也。

香積院永道法師。東頴毛氏。業唯識百法二論。天寧恩例得寶覺號。宣和二年。詔下改僧為德士。偕律師明悟。華嚴講師慧日。與道士林靈素。抗辯邪正。訴於朝。忤旨。流道州。二年六月。依赦量移由長沙。見寂音尊者。遺以詩曰。道公膽大過身軀。敢逆龍鱗上諫書。隻欲祖肩簷佛法。故甘引頸受誅鋤。三年竄逐心無愧。萬裏。歸來貌不枯。他日教門綱紀者。近聞靴笏趂朝趍。尋令遂便。七年五月。奉旨前寶覺大師毛求道。累經赦宥。特與依舊披剃。自爾屢蒙恩渥。無何建炎初。京師留守元帥宗公。服道德業。令借補宣教郎充留守司招諭。官兼總管使司。參謀軍事。護佐軍旅。俾往淮頴。勸慕豪右。得錢數萬。助國瞻軍。累蒙召。赴行在都堂議事。於是宰執力勉返。初補受文官兼帶武財。分領兵權。以佐王室。以偈辭曰。昔年為法致遭黥。天使監防用將兵。禁錮南行經半紀。往還萬裏計途程。冰霜未易鬆筠操。爐炭難移銕石情。願與佛陀為弟子。不謀補佐作公卿。尋淮三省。樞密院賞功司創子奉旨。特賜寶覺圓通法濟大師。尚書禮部公據雲。前件師號據祖宗法。係是試鴻臚卿。崇觀之後。改六字師號。比視資品。又承都省旌其護法。賜名法道。又詔紹興三年二月。詣朝廷。與道士劉若謙等正祈禱道場。所斑次。其劄略曰。緣崇寧大觀間。道士王資息林靈素等。叨冐資品。紊亂朝綱。由是起例道壓僧班。竊見靖康建炎已來。所有道士。官資已行追毀。無官蔭合遵依祖宗舊例。伏望朝廷明降旨揮。特賜改正。頒行天下。以正風俗。是時未蒙施行。逮紹興十三年十月。再行整會。僧道班次。僧並居東。永為定製。法師。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化道士林靈素。以左道得幸。勢傾一時。而道法師。與之抗辯。略無撓辭。其扶衛教門。益利有情。真不孤初誌耳(東都事略)佛果勤禪師。建炎初召對。旨下住雲居。後歸蜀住昭覺紫岩。張公浚問道於師。師雲。上智利根。惟務確實研究。當研究時。先機而動。絕物為轉。岩頭雲。卻物為上。逐物為下。若能於物上轉。得疾一切立在下風。擒縱捲舒。悉歸掌握。示以偈雲。收光攝彩信天真。事事圓成物物新。內若有心還有物。何能移步出通津。公伏膺投偈雲。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浮雲散盡天元在。日出東方夜落西。師然之曰。公異日輔相。毋忘衛教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