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昌運國朝肇造區宇。奄有四方。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太宗皇帝。列聖相承。以成大業。殄滅殘金。平定汴蔡。撫安中原。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渡江之後。蓋將深入。乃聞國中重以僉軍之擾。黎庶驚駭。馹騎馳歸。宗盟推載。以世祖皇帝。乃太祖皇帝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為長。止於一人。雖在征伐之間。亦有仁愛愽施濟眾。實可為天下主。歲庚申四月。即皇帝位。五月。建年號為中統元年。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燕京修營。宮室加號。 上都五年。改為至元八年。建國號曰大元。蓋易經乾元之義。以明資始之功。天戈南指。命帥遣將。戒以不殺。江南州郡。望風歸附。十三年歲丙子正月。収宋南北混一。天成地平。上應天心。下慰民望。大哉乾元。至哉坤元。為民父母。 神武一奮。疆宇泰恢。天地覆載之間。悉歸一洪化。日月照臨之所。皆彼囗容光。蓋一念之仁。有以基也。洪惟娑婆世主。佛心天子。自剎帝利種以流芳。直至今大元而續焰。金枝而枝枝挺秀。玉葉而葉葉相承。法輪大轉於支那。帝日長輝於震旦。光融沙界。涼蔭蒼生。內立帝師。為舟航於法海。外設僧統。乃撫治於教門。故我仁宗皇帝。聖旨頒行。天下各路。建立帝師殿。高文廟五尺。則加號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敷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祐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以彰其尊師重法也。天下寺院裏。祝糧休納。差彼體當歷朝遣使馳驛降香。遍行天下寺院裏。開讀大藏經文。布施齋料。有司準給。專為告天祝壽。以表其敬僧弘教也。
聖旨節該。凡有重刑至死者。如府州審問獄成。便行斷決。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案牘繁冗。須臾決判萬一差誤人命。悔將何及。 朕實矜憐。今後凡有死刑。審覆無疑。呈省聞奏。待報斷決。雖堯仁如天。亦不過是。其崇儒也。立國子監。置大學。免一切差發。天下之士心歸焉。其恤民也。置按察司。選擇官吏。勸課農桑。問民疾苦。天時災旱。腹裏則減免包銀絲綿。江南則減憂稅秋糧。天下之民心歸焉。其恤軍也。遠征陣亡子弟。承襲以爵。家口贍以月糧。天下之軍心歸焉。以至商稅三十分取一。深得古人什一之製。孝子節婦之旌賞。遊手好閑之懲勸。靡所不周也。
大元肇興。間世英武。席掩八方。囊括四海。東至日出之晹穀。西至日昧之虞淵。寸地尺天。皆入版圖。人心歸之。天命歸之。九流樂業。萬國謳歌。自闢以來。實未之有也。得一混一三千大千世界。而統禦金輪。大元至元。百億萬億年華。而延洪寶曆。容摭事實。鋟梓流通。自堯甲辰即位。至大元元統二年歲甲戌。凡三千六百九十二年。計六十二周甲子。
舊都通玄關北。有永安寺。廢盡惟塔存焉。其石刻釋迦舍利塔。大遼壽昌二年三月十五日。顯密圓通法師道[辰*殳]造。內有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及陀羅經五部。兵火蕪沒。淨夜屢放光明。奉禦禿列。奏其祥瑞。有旨開舊塔。石凾中有鐵塔。塔內有銅缾。香水盈滿。色如玉漿。舍利堅圓。燦若金粟。瓶底獲一錢。上鑄至元通寶。乃知聖人製法。預定待時呈顯。即至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也。
帝後王臣閱之。愈加崇重。即迎舍利。重立斯塔。而倍增莊嚴焉(文多不盡錄辯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