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跨文化的禮儀習俗(1 / 3)

涉及到與外國商人交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求雙方要熟習對方的特定風俗、禮儀、習慣等等。否則,極易產生誤會、尷尬或難堪。

對於此,可以事先通過翻查對方風俗習慣方麵的資料,也可以通過詢問該國熟人或向熟悉此道的人打聽。

(1)跨文化交談中的禮儀語。

禮儀也是一種文化價值層麵,這一層麵以高度儀式化的行為和全無定式的行為為兩極而界定。在跨文化交談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禮儀語,都反映其民族文化的習慣。注意這些極常見極細微的事情,將會使交談更成功。

1)見麵語。

見麵語是熟人在路上相遇打個招呼,寒喧應酬。這是一種全人類性的禮貌習俗,但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國人一般用這樣的方式:

“你去哪兒?”——“我出去一趟。”

“怎麼才回來?”——“車子太擠了。”

“買什麼去啊?”——“隨便看看。”

“飯燒好了嗎?”——“正在燒呢!”

“衝涼了嗎?”(在廣州一帶)——“還沒有呢!”

以上問者並非真想知道什麼,不過是一句脫口而出的招呼語。答者也是含糊的,即使對方不回答,而扯一句別的話,問者也不在乎。這一問一答的意思實際上跟“你好”是差不多的。如果遇上歐美人,也按照中國人習慣打招呼:

“H**e you

eaten?”(吃飯了嗎?)

“Where are

you

going?”(你上哪兒去?)

對方將非常生氣,他們認為這種問法純粹是幹涉別人的私事。對歐美人,你如果問他“飯吃了嗎?”,他回答:“沒有。”你就應該請他吃飯,否則就會導致語言行為失禮,外國友人會想:你既然不存心請我吃飯,又有什麼必要問我吃飯沒有呢?這不是虛偽嗎?一位應邀在我國大學裏講學的外籍專家,不滿地對身邊中方接待人員說:“你們一些人,總要幹涉我個人行動,實在不能理解!”原來他把中國學生和他在校園路遇時的問候語“你上哪兒去,休假了嗎?”當成實務性的問話了,於是產生了中國學生喜歡幹涉老師個人行動的誤會。反把學生的禮貌行為誤會為失禮的行為,這種誤會在大學裏經常發生。西方文化中,一般的招呼語是:“How

do you

do!”;當今美國口語中,“Howare

you

doing?”(你好!)作為寒暄招呼用語十分普遍。這正如“How

are

you?”並非具體問身體究竟如何一樣,它就等於簡潔的“Hi”。有時也有意無意地談論一下天氣。除了用口語表達外,點一點頭,笑一笑或者做一個打招呼的手勢,也許更得體。

在泰國,人們見麵,總是親切地相互問候“撒瓦迪!”(泰語“你好”)。問候時,雙手合十於胸前,低頭相敬。這種合掌禮在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三種:小輩見長輩時雙手高高舉起,舉到前額為限;平輩相見時雙手略為舉起,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時,隻需要舉到胸部的高度。當然,不管在何時何地,遇有他人向你合十致意時。你都應當合十回禮。否則,是失禮的。

在日本人之間,平常相互見麵最普通的招呼語是“你早”、“你好”、“請多關照”、“再見”、“拜托了”、“失陪了”等。

在非洲,人們熱情好客,見麵禮節頗多。兩人初次見麵,凡是當時能夠想到的,幾乎都要問一遍。在毛裏塔尼亞,見麵不僅問人好,還要問對方的牛、羊和駱駝好不好。因為這是一個牧業國家,牲畜的興旺同人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稱呼語的使用受文化背景的製約是十分明顯的。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對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在男士之間,一般稱為某某(姓氏)先生,對有學位、官職、軍銜的,則在先生之前冠以職銜,如“博士先生”、“部長先生”、“上校先生”,對於大使和政府部長以上負責官員,在官銜之後往往會加上“閣下”兩字,否則會被認為失敬於對方。又如,“愛人”一詞,在我國一般專門指稱配偶。然而,在海外則理解為“情人”,所以,不能隨便使用這一稱謂。

此外,在和女外賓打交道時,要特別注意西方國家事事均以“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婦女走進會見場所時,男人要起立;拜訪時。先向女主人致禮;告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男女共餐時,應以女主人為主座論次;上菜敬酒時,應以先女後男為序。進門、登車時,男人通常要為女士開門。上樓、下電梯、進入會議廳要讓女士走在前麵。離開某場所時,男人要幫婦女穿上大衣。尤其是在上層社交場合,更要注意“女士優先”的禮儀。

2)發問語。

在中國,一般熟人之間發問很隨便。比如,工資在中國差不多是公開的,同事或朋友掙多少錢一月,無須保密,即使問一下“你現在工資多少?”誰也不會見怪。但在歐美,這樣發問令人反感。他們覺得掙多少錢是他們的私事,對別人的私事是不應該亂打聽的。又如,日本人對朋友買的東西,一般不問“這個多少錢?”因為這是失禮的。如果他告訴了你價錢,你馬上說:“真便宜!”也是失禮的,因為日本人聽了這句話,會覺得你把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力量看低了,他隻會少花錢買廉價貨。而中國人一般聽了“真便宜”這句話,會覺得你在表揚他很精明,會買東西。如果聽到朋友說“太貴!”反而會覺得自己太傻了,不會買東西,上當了。

3)受禮語。

中國人受禮往往表現出不好意思,說些“不敢當”、“太客氣”之類的套話,並再三推卻。等送禮人走後,才將禮物看個仔細。如果當著送禮人的麵就拆開來細看,或表現出欣喜的神色,會被視為貪心。而歐美人於受禮時若不是對禮物當即表示讚賞及表示感謝的話,送禮者就認為這份禮物不受歡迎,或者對方不接受自己的情誼。所以,不管受禮者是否真正喜歡別人送的禮物,一般都要邊看禮物邊說些“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太好了,我很喜歡它”等有禮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