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要讓人知道你很聰明(1 / 3)

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辦公室裏的佼佼者,除了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各種微妙的學問,深諳往來應酬之道,以便以一個深受歡迎的麵孔出現在別人麵前,贏得主動進攻的機會和條件。同時還要深知什麼會威脅你的前途和機會,使得你功敗垂成。

中國有句充滿辯證色彩的古話,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恐怕可以這樣來理解:人人在其工作、謀生的圈子裏都有可能遇到種種“陷阱”,而這些“陷阱”足以挫敗人的成功熱情。雖然我們未必會去做設“陷阱”的人,但是如果要做贏家,就必須連別人也考慮進去,並且處理與他們之間的問題。雖說“寧可人負我,切奠我負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人心不估的競爭時代裏,永遠都被人“負”的人,也許隻能永遠去做那顆被大浪淘走的小沙粒了。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說一個人不能過於鋒芒畢露。人總是謙虛一點比較好,就算是真有本事,也不能一副傲氣淩人的樣子,那樣會令人非常反感,群起而攻之。

我們必須要能顧全大局,分清形勢,切實地把握對自己有利的契機。

能把握原則,不可無原則地退讓,那樣隻會被別人視為懦弱。泰德·羅斯福在白宮的時候承認,如果他的判斷75%對的,行事便可以達到最高的期望。

如果像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的上限是這個百分比,你和我又該當如何?

如果你能夠確定自己的判斷有55%是對的,便可以到華爾街去日進鬥金。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有55%是對的,又怎能指責別人常常犯錯呢?

你可以利用眼神、音調或是手勢來指責別人的錯誤,這和言辭表達一樣有力——但是假如你指出對方的錯誤時,對方會因此同意你的觀點嗎?絕不會的!因為你已經傷害了他們的智力、榮譽和自尊,這隻會造成反擊,而不是改變觀點。也許你會用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理論反駁,但還是沒有用,因為你早已傷了他們的感情了。

千萬不要開始就宣稱:“我要證明什麼給你看。”這等於是說:“我比你聰明,我要讓你改變看法。”這實在是個挑戰。無疑會引起反感,爆發一場衝突。在這種狀態下,想改變對方觀點根本不可能。所以,為什麼要弄巧成拙?為什麼要麻煩自己呢?

如果你想證明什麼,別讓任何人知道。要不落痕跡,很有技巧地去做。就像詩人波普所說的:你在教人的時候,要讓人覺得你像若無其事一樣。事情要不知不覺地提出來,好像被人遺忘一樣。300多年以前,科學家伽利略說過:“你不能教人什麼,你隻能幫助他們去發現。”

契斯特菲爾爵士也告訴兒子: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蘇格拉底一再告訴門徒:我惟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什麼。智者的生存之道告訴我們:

(1)鋒芒畢露,隻會使我們眾叛親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我們會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社交的成敗。

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有時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麼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反之,便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

或許你會說這樣是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你也許要說:“這不是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嗎?”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肖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展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給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肖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

你要是比別人聰明,不一定必須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讓旁人敬佩的一種內在氣質。

(2)保持一點神秘感,會更顯得你高深莫測。

具有神秘莫測魅力的人,你愈和他交往愈覺得他的高深莫測。這樣的人,永遠有出人意料的驚人之舉。具有這樣魅力的人,一定具有廣博的知識與敏捷的反應,能夠隨時應付各種狀況,絕不會出現江郎才盡的窘態。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位具有這j種魅力的政治家。他不但經常能夠提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構想,並且行動中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因此吸引了許多支持者。雖然他最後還是因為醜聞而下台,但若不是受到金錢與權力的誘惑而導致這樣的下場,他那高深莫測的心思,的確使他成為很受大眾歡迎的政治家。

表麵上看起來很能幹,並且讓人一眼就看出能幹的人其實稱不上能幹。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麵上看起來平平凡凡,而實際接觸才發現他深不可測的人。愈是讓人看不透的人,就愈是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愈是這樣就愈讓人想要進一步接觸。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實際的接觸上,如果你是個交往一兩次,就讓人厭煩的人,那麼你便不是個有魅力的人。

每次見麵都給人不同的感覺,這樣的人總是讓人很想知道接下來他又有什麼新的靈感,這種魅力就是具有未知的神秘感。這種未知的神秘感,必須由人性的修煉及不間斷的研究來培養。

平常看起來總是有些“脫線”,但一遇到現實的問題就馬上展現出實力。這也就是說,平常保留一半的實力,有需要的時候總有驚人之舉。一向都表現出精明能幹的樣子,到了緊要關頭卻手足無措,這是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的人。別人愈是不了解你有多少本事,就愈想了解你的實力。培養足夠的實力卻不作不必要的表現,這就是吸引他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