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有必要的還得裝裝糊塗,尤其是自己的上司,畢竟領導也是人,有些地方做得不對,有些事睜隻眼、閉隻眼過去也就算了,如果你每件事都和他較真,那最後吃虧的可能還是你。
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在每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上都斤斤計較,隻要在整體上、原則上不超出限度,該忍就忍一下。
小事可以糊塗,大事不糊塗。如果事情對全局影響不大,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就沒有必要計較。
表麵糊塗,暗地裏不糊塗。所作的糊塗隻是迷惑對方的一種手段,在背後應冷眼旁觀,清醒地縱觀全局,該出手時便出手。
人有聰明人和糊塗人之分;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時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
智和愚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說確實聰明的人往往表麵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報應。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力辭於未及之事,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淪語·為政》中講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麵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勁,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的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刻有一圖章,上麵刻的是四個篆字,“難得糊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無法解釋。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或說尋求逃遁之術。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麵授機宜,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麵掃他的興,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劃“O”時再較真,不失原則。人格哪,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不問,順其便。“難得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緣由“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隻好祭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所以當你直麵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應變的方法。曹丕以哭勝曹植的美文是一個例子,安祿山作楊貴妃的幹兒子也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