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人能夠在交際圈內縱橫捭闔。進退裕如,而有的人卻常常被動,進退維穀。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無疑與他們不善於在人際交往中留有餘地有一定的關係。所謂“留有餘地”,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推行“彈性外交”,使自己、對方、甚或雙方都能獲得更大的回旋空間,從而減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或傷害。
在答應別人時,注意使用“模糊語言”,以便自己贏得主動。有的人在答應別人時,總是言之鑿鑿,肯定而又具體。這其實也不是壞事,如果自己對答應別人的事確有把握,確信能夠如期實現,有何不可?但問題是,由於事情的發展並不總是以自己的主觀意願為轉移,有時會出現一些“意外事件!”,結果使自己答應對方的事無法實現,給對方以“言而無信”的印象,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和諧。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答應別人時,不妨“未雨綢繆”,使用一下“模糊語言”,以便為自己贏得主動。小張和小李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又分在同一個縣城。但由於平時各自為生計而奔波,彼此來往並不多。一天,二人在街上邂逅,小李對小張說:“你我畢業都快三年了,還沒在一起好好聊過。你看能否定個時間到我家來,一起聚一聚,夫人作陪!”小張一昕也高興,說:“這主意不錯。這樣吧,國慶節前後我一定前往。”小李忙說:“好,咱們不見不散!”在這裏,小張答應小李時,沒有提供一個具體的約會時間,而是說“國慶節前後”。是國慶節前還是國慶節後?前後又是幾天?模糊而不確定!不過這樣一來,小張就為自己贏得了主動。無論國慶節前幾天去,還是後幾天去,都不為失約。
在拒絕別人時,不妨先拖延一下,以使自己“進退有據”。有的人在麵對別人的求助而自己又確實無能為力,或因事不正當自己不願出力時,往往不作解釋,一口回絕,顯得生硬而不友好,常常讓對方產生“不夠意思、不願幫忙”的想法。因此,我們在拒絕別人時,最好不要當麵拒絕,答應考慮一下,給自己留點回旋的空間。以便使自己“進退有據”。魏和馬是大學同學,二人關係甚篤。畢業時,魏分到了某縣機關,而馬留校任教。一天,魏專程到學校找到馬說:“馬老弟,我這次專程到這裏來找你,是想讓你在×日替我考一下外語。最近機關評職稱要用到。就我這兩下子怕是應付不了。你的外語水平我清楚,保準‘馬’到成功!”
馬聽了微微一笑,心中合計自己對當前盛行的“替考風”深惡痛絕,說什麼也不能攙和進去。但如果不答應,恐怕麵子上過不去。怎麼辦?對,給他來個緩兵之計!於是他笑著說:“魏老兄,你的忙我怎麼能不幫?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現在還不能答應你,因為我還不知道考試那天,係裏對我有沒有什麼安排。如果我能夠脫身,當樂於效力!兩天後我打電話給你一個準信。”兩天後,馬給魏掛了個電話,說他很抱歉,正巧考試那天,係裏安排校領導聽他的課,不好請假,請魏多加諒解。這裏,馬就采用了“拖延拒絕”法,使自己贏得認真考慮尋找借口的時間,獲得了可進可退的空間,既達到了拒絕的目的,又沒損害雙方的友誼,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