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朝夕相處就是媽媽的優勢(1 / 1)

序:朝夕相處就是媽媽的優勢

有人說,母親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她得天獨厚地承擔著教育人類的使命。

教育,教師首當其衝,但唯獨隻有媽媽能夠在孩子的成長起步階段與之朝夕相處。孩子每天的言語、表情、走路的神態、做的事情、看的節目、睡覺的時間等,都在傳達著他的成長信息,除了媽媽,誰都不能聽見,誰都不能解讀。因而,改變人的往往不是教師,而是母親。

胡適的母親名叫馮順弟,這個名字自然也有招弟的意思。她農村出身,19歲嫁給胡適的父親,生下胡適不久就成了寡婦,23歲成了大家族的主心骨。

馮順弟不識字,她讓胡適在3歲前就學了約有一千字。為了讓先生好好教胡適,她交的學費特別優厚,囑托先生要為兒子“講書”,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9歲就能看《水滸傳》。

一大家子人難免會有摩擦,馮順弟作為續弦,在家中時時處處小心謹慎,麵對兄嫂的指桑罵槐,她從來不說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並非沒有原則的軟弱女子,胡適的五叔有一天發牢騷說肯定給了某人不少好處,人家才處處幫忙,馮順弟知道後請了幾位本家,當麵質問五叔有什麼依據,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

“她從來不在別人麵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隻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目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胡適回憶起母親的教育方法,充滿了感激之情。

為了增長兒子的見識,馮順弟在胡適13歲時就送他去上海求學,臨行時母親沒在兒子和眾人麵前掉一滴淚。但命運無情,她再也沒有和兒子長久地相處過。胡適先是去了上海,後來又去了美國讀書。回家後不到一年,母親就去世了。

這個在胡適的生命中隻出現了十幾年的女人,卻影響了胡適的一生。胡適作為大學問家,謙虛、好學、愛惜名譽,這些無一不是馮順弟教育出來的。

馮順弟無疑是一位好媽媽,她的教育方式,就是珍惜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光,把自己該做的做好,該讓孩子自己做的也不用代勞。愛他,也嚴格教育他,在適當的時候,把他推向更廣闊的舞台。

好媽媽不需要有深厚的學識,不需要是名門出身,不需要做父親背後的影子,甚至不需要一個一輩子的約定,隻需要在孩子成長之初,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

如果一個母親能夠珍惜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每一天,那麼無論她何時離開,她的愛都能穿越時空,陪在孩子的身邊。

但是,如今的家庭教育狀況並不容樂觀,用孔子的一句話說:“以不教民戰,是謂之棄。”讓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民眾去打仗,等於讓他們去送命。同樣,孩子沒有經過完善的教育就被推向社會,匆忙找工作、租房子、交朋友,結果弄得一塌糊塗,不也是被“拋棄”了嗎?雖然朝夕相處,最後卻成了拋棄,這是媽媽的悲哀,孩子的不幸。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克在《美國父母怎樣教育孩子》一書中那段著名的論斷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孩子生長於批評中,便學會了論斷人。

孩子生長於敵意中,便學會了攻擊人。

孩子生長於恐懼中,便學會了焦慮。

孩子生長於無助中,變學會了抱憾。

孩子生長於羞辱中,便形成了罪惡感。

……

讓孩子生活在鼓勵、友愛、穩定和包容之中,做一個馮順弟一樣堅強獨立,自尊自愛的母親,你本身做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

成就孩子,需要媽媽多久的陪伴?一輩子,也許還不夠;一瞬間,也許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