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人生的理解是從媽媽開始的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懷念母親時說過如下一段話:“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影響很大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教授在他的《發現母親》中說:“對母親的依戀是人的精神賴以存在而不致崩潰的基礎,也是人不斷擴大自己生存疆域的依據,人所有的信仰,都是對母親的信仰的一種替代形式。” 這話一點也不誇張,母親能夠帶給孩子的動力,是難以估計的。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班廷同,在年輕時是一個神學院的學生。他與母親的感情深厚,當他剛學完一年神學時,就接到了母親病逝的噩耗。為了幫助那些像母親一樣的病人,班廷同毅然決定從醫。每當他遇到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時,看看床頭母親的相片,看到母親在病痛中依然保持著的微笑,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了。在母親們的鼓勵下,產生了眾多像班廷同這樣傑出的科學家。

觀察一下你身邊,就可以發現,那些陽光自信、充滿樂觀情緒的孩子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擁有一位極其疼愛他們、並樂於讚美的母親。父親的愛或許更多的是含蓄與深沉的,他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品性,而母親的愛與熱情,正好將這種力量激發出來,使之發揮出最大價值。女人天生注重表達情感和想法的特質,讓母親更易於誇獎孩子、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意孩子心情是否愉快等。父親讓孩子感受到勇敢和進取,但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深刻體會到這種品質的,還是與孩子形影不離的守護神——母親。

戰國時期齊國的王孫賈,15歲入朝侍奉齊閔王。一年,淖齒謀反刺殺了齊閔王,齊國人卻不敢討伐逆臣淖齒。王孫賈的母親看到這一切,極為痛心。她對兒子說:“你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來,我總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晚上回來得晚,我還要到外麵張望。你是閔王的臣子,怎麼能夠在王失蹤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安然回家呢?”母親的話讓王孫賈非常慚愧,他走上街頭,號召人民起來討伐淖齒,當時就有四百餘人響應,最後終於平息了叛亂。

母親的鼓勵幫助孩子克服了恐懼,選擇了正義這一邊。母親自身對美好的追求,也能感染孩子走上同樣的道路,居裏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母親。

居裏夫人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政府提出幫忙她撫養兩個女兒。年輕的居裏夫人謝絕了,她說:“我不要撫恤金。我還年輕,能掙錢維持我和我女兒們的生活。”

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居裏夫人沒有把小孩子扔在家裏讓她和姐姐玩耍,以科學之名推脫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在筆記本上,居裏夫人像做實驗一樣每天記載著小女兒的體重、吃的食物和乳齒的生長情況。“伊蕾娜長了第七顆牙,在下麵左邊。不用人扶,她可以站立半分鍾。三天以來,我們給她在河裏洗澡,她哭,但是今天她不哭了,並且在水裏拍手玩水……”

在一本食譜的空白處她寫道:“我用八磅果子和等量的冰糖,煮沸十分鍾,然後用細篩過濾。這樣得到四罐很好的果凍,不透明,可是凝結得很好。”

居裏夫人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時,特地帶上了女兒伊蕾娜,讓她與自己分享這份榮耀。一戰爆發以後,居裏夫人征求孩子們的意見,是否同意將保障她們生活的財產捐給國家,兩個女兒都欣然同意了。隨後,她們又加入戰地救護的隊伍當中。居裏夫人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親自創設並且指導裝備了20輛X光汽車和200個X射線室。沒有司機的時候,她就自己開車到外麵營救傷員,遇到故障,她就下車自己動手修理。

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居裏夫人並沒有比別人有更多的優勢,她有科研項目,還是一個寡婦。但她堅強的意誌和樂觀勇敢的生活態度,使一切都不能將她擊倒。這種品格,也影響著她的女兒們,最終,伊蕾娜也成了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很多人擔心,不知道怎樣去教育孩子珍惜人生、積極進取。其實,隻要你自己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母親,孩子自然就能擁有陽光的心態和性格。孩子對人生的所有理解,都是從母親的身上慢慢感悟到的。正因為如此,媽媽們才更有必要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好媽媽成長課: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養成抱怨的習慣,就要先管好自己的嘴。很多媽媽喜歡在孩子麵前嘮嘮叨叨,一不注意就說了很多抱怨的話,孩子一方麵會不勝其煩,另一方麵也會養成找借口、愛抱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