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旁風”是嘮叨煉成的
“媽媽,我知道了,你都說過幾百遍了?真夠囉唆的!”
“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知道你是為我好,可也不能一件事念叨個一百遍也沒完啊!”
見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還嫌自己囉唆,媽媽生氣了:“怎麼說話呢?我是你媽媽,難道我把你養這麼大,說幾句都惹你煩嗎?”
孩子趕緊解釋:“媽媽,別生氣了,我不是那個意思。我還有事,先走了。”
說完,孩子迅速離開,就怕媽媽接下來會莫名發火。
這樣的情形恐怕在每個家庭都發生過,媽媽擔心孩子做錯事,不斷地叮囑他,提醒他,督促他。殊不知,正是這些沒完沒了的叮囑、提醒、督促,讓孩子漸漸對她的話有了“免疫力”。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孩子完美,整天嘮叨孩子,沒完沒了,就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結果孩子就容易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
小軍家的早晨永遠是這樣的景象:
早晨6點,媽媽準時起床,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為小軍準備早餐。6:30,牛奶、雞蛋、麵包準時端上桌,然後媽媽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小軍起床。不知媽媽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小軍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地刷刷牙,抹兩把臉,然後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著早餐。
這時,媽媽在為他疊被子,收拾淩亂的衣服、物品,嘴裏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老是把哪兒都弄得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後麵收拾。每天讓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動,早飯都涼了吧?總吃涼飯,還這麼狼吞虎咽的,胃要壞的,天天跟你說也沒用。要是媽一叫你就起來,不就不用這麼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批評了……”
此時,小軍隻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吃了幾口,一看時間來不及了,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為他放到客廳沙發上的書包,轉身就往外走。媽媽追在小軍的身後喊著:“著什麼急呀,就吃這麼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下了什麼,每天都得讓人提醒……”
這樣的情形,恐怕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裏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親愛的媽媽們,不要老是隻怪孩子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你們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媽媽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起到作用,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麵影響:重複性嘮叨隻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媽媽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慢慢的,媽媽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把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