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惑三。初標名示數。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
【註】此界繫思。亦名迷事思。亦名正三毒。異俱生思。及推利思也。
【記】界繫者。由此思惑便繫三界也。迷事。即事障。對五塵境。憎愛等生。迷在事也。正三毒者。輔行言。思有四。慢入癡攝為三。以非背使。非習氣。名正。俱生思。還歸於見。推利思。是利上之鈍。見諦斷時。正利既去。推利之鈍思亦去。故此檢之。俱生推利。解見前。推利即依見思。
【補】斷見得人空智。雖有事中獨頭相應。了法從緣。不計性實。而於三毒無邪。故曰正。
二約界示體二。初通示九地。
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
【註】九地。所依處得名。欲界同一散地。故合為一。
二列地分品二。初欲界。
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癡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上界。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
三結成大數。
故成八十一也。
【註】於九地中。各有九品貪嗔癡慢。但上八地無嗔耳。
【記】輔行雲。以智斷惑。智分分明。惑漸漸盡。何啻有九。立教判果。且略為九。
【註】不言疑者。見道已斷。理合無疑。
【記】事障雖在。正信必具。
【註】斷此惑時。或直緣一真諦。或於四諦中隨緣一諦。
【記】釋籤雲。或四諦中。隨思一諦。或唯思滅諦。斷三界諸品不同。得後三果也。
【註】故止觀中雲見惑如四十裏水。思惑如十裏水。大經雲。初果所斷。如四十裏水。其餘在者。如毛一渧。
【記】思雖八十一品。對境方生。不同見緣法塵橫起故。
三結收集諦。
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註】此惑有為有漏之因。故雲實有。上明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乃見思俱開。若雲九十八使。乃開見合思。若雲四住。開思合見。但雲見思俱合義也。或雲三漏。(欲有無明)或雲四流。(見欲有無明)或雲上下五分。妙樂七(十八)雲。上五分中。色染無色染。一向唯上。掉舉等三(掉舉慢無明)雖復通下。不能牽下。(欲界受生)故雲上分。言下分者貪雖通上。不是唯上。嗔一唯下。不通於上。餘三遍攝一切。見惑雖復通上。而能牽下。故名為下。故俱舍雲。由二(貪嗔)不超欲。由三(身邊戒取)復還下。縱斷貪等(名伏為斷)至無所有(貪亦斷得非非想)由身見等。還來欲界(文)。
【記】此明見思開合。及見思別名。漏落三界。曰漏。四流。輔行言見流。三界見也。欲流。欲界諸惑。除見及癡。有流。上二界諸惑。除見及癡。無明流。三界癡也。漂流不息。曰流。染貪也。
(頌曰)
(身攝邊見戒攝取邪見元從疑惑生四鈍皆由利使生是故三結攝見盡癡起貪嗔二生慢舉二攝二成欲思無明即癡染即貪掉舉遍三俱定愛)
【註】頌曰。身攝邊見戒攝取。
【補】邊從身起。故非因計因為戒取。於中必見有所取。即見取。
【註】邪見元從疑惑生。
【記】始而猶豫不決。繼即撥無因果。
【註】四鈍皆由利使生。是故三結攝見盡。
【補】三結。身戒疑也。此頌下五分見。
【註】癡起貪嗔二生慢。舉二攝二成欲思。
【記】此頌下五分欲思。舉二。指貪嗔。攝二。指癡慢。
【註】無明即癡染即貪。掉舉遍三俱定愛。
【記】此頌上界五分思惑。成論問。掉於上界名結。何故欲界不說。答。彼無麤煩惱。故掉戲明了。又壞定身有力。故為結。斷此上分則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