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於違情境上。忿恨不已。名曰多嗔。佛令修慈悲觀可以對治。
【記】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尚欲與樂拔苦豈令墮苦受惱。
【註】若準禪門第四(二)義通在乘。境觀有三。一非理嗔。(歘起嗔心不問何否)修眾生緣慈(一切眾生如己眷屬)。
【記】禪門明非理瞋發者。行人若修定時。嗔覺歘起。無問是非。他犯不犯。無事而嗔。是為違理邪嗔發相。修眾生緣慈者。觀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智論明生緣慈者。十方五道眾生。以一慈心視之。如父母。兄弟。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利益安樂。如是慈。名眾生緣。多在凡夫行。或學人未漏盡者。
【註】二順理嗔。(人實來惱我)修法緣慈。見一切法。皆從緣生。
【記】禪門明順理嗔發者。行人若修定時。外人實來惱觸。而生嗔覺。相續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嗔恚。故摩訶衍說。清淨佛土中。雖無邪三毒。而有正三毒也。法緣慈者。大經明。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智論明。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生。但空五眾。即是眾生。念是五眾。以慈念眾生。不知五陰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憫之。令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名法緣慈也。
【註】三諍論嗔。(著己所解為是。謂他說行為非)修無緣慈(能所一體慈即無緣)。
【記】禪門明諍論嗔發者。行人若於修禪時。著己所解之法為是。謂他所行所說為非。既不順己。即生惱心。世自有人。雖財帛相侵。猶能安忍。少諍義理。即大嗔恨。名諍論嗔發相。無緣慈者。大經明。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智論明。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三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虗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令眾生得之。故名無緣慈也。
【註】今是小乘助觀。當彼第一眾生緣慈。若法界次第。則具明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今但慈悲。
【記】法界言。此四通名無量者。從境得名。以所緣眾生無量。故能緣之心亦無量。故悉受無量心名。慈悲。已解見前。喜者。慶他得樂。生欲喜心。名喜。捨者。若緣於他。無憎愛心。如證涅槃。名捨。廣解。如法界次第。
【註】析玄準俱舍論。七周行慈。輔行九下(五)依婆沙。明九周行慈。而皆不出七境三樂。謂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姊妹)下親。(朋友知識)中人。(非冤非親)下冤。(害下親者)中冤。(害中親者)上冤。(害上親者)三樂者。析玄上(十一)謂諸佛。(上)菩薩。(中)諸天。(下)輔行引婆沙雲。三禪。(上)四事。(中)經行處(下)。
【記】七九二周行慈。如上示。此所判七境。大經疏。境有九品。冤親中人。各有三品。或謂。中人唯一。但七耳。中人於我無冤親。不須開三。然中人不無愚智貴賤之殊。故可分三。成九境。即有九慈。次修觀內雲。若全未修。但欲與三親三樂。三冤三苦。三種中人。不與苦樂。若初修慈。於三親中。與三品樂。於三中人。與三品樂。於三冤人。上冤與下樂。中冤與中樂。下冤與上樂。第二修時。上冤與中樂。中下兩冤與上樂。第三修時。三冤並與上樂。未是親中三種之樂。第四修時。以中人下樂。並與三冤。第五修時。以中人中樂並與三冤。第六修時。以中人上樂。並與三冤。第七修時。以三親下樂。並與三冤。第八修時。以三親中樂並與三冤。第九修時。以三親上樂。並與三冤。是名上冤。與增上樂。爾時名慈心成就。又直取三品樂。與九種境。初觀時。三親與二樂。第二時。中親。與上樂。下親與中樂。第三時。下親與上樂。第四時。下中人與下樂。第五時。下中人與中樂。第六時。下中人與上樂。第七時。上冤與下樂。第八時。上冤與中樂。第九時。上冤與上樂。是名慈心成就。今欲知其與此有別。故具記之。
【註】輔行九(五)引婆沙雲。問。與眾生何處樂。答。有說與三禪樂。樂中勝故。有說與四事樂。已曾得故。有說與經行處所有樂。至至住處。思惟令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