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辨訛曰。原註分命。終不命終。準論並無此意。若命終名一間。不命終名。向者如得二果。名一往來。亦應約命終不命終論否。既二果可言現在。一間必定局指命終也。且頌本是一意。不當分屬兩意也。
【註】斷九不還果。
【記】論釋雲。若斷第九成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結斷。雖必先斷。或二或三。然於此時。總集斷故。依不還位。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華嚴疏言。九品全斷。更不還生欲界。故雲不還果也。
【註】已上論頌。正頌加行次斷。備乎九種根性。
【記】言九種根性者。即色界九種般。謂於色般合五為三。謂有行。無行。皆生般攝。並中般。上流般為三。即開三為九。見下文圖示九般也。
【補】九種根性者一。三生家家。二。二生家家。三。二果向。四。一來果。五。斷七品一間。六。斷八品一間。七。斷七品第三向。八斷八品第三向。九。不還果。然一間之名者。集論言。謂即一來。或於天上惟受一有。得盡苦際。所以者何。即一來果。進至不還果向。或於天上。惟受一有。得般涅槃。故有一隙。容此一生。故名一間。約斷七品。或八品而命終者。為兩種一間。以同是一生間隔故。約斷七品。或八品而不命終者。則為兩種三向。以同是近三果故。如四教義雲。信解人證阿那含。亦有二種。一向。二果。一向者。若斷欲界七品或八品。皆是阿那含向。據此皆是之言。則斷七或八。為兩種一間。等無謬矣。是為備乎九種根性也。
【備】節義曰。天平等家家。天不平等家家。人平等。不等。共四位。並後五。二向。一來。一間。三向。不還。為九種。集註問答解亦同宜依節義。
【註】輔行問何緣無斷一品。二品及斷五品。名家家耶。答。加行次人。斷二必三。斷五必六。必無不斷大品惑盡。而命終者。輔行雲。此次斷義與今文同。蓋指俱舍加行次斷。與止觀所引婆沙小超是同。
【記】此料揀無斷一二及五品惑。名家家義。問中問其不名家家所以。答中約加行必斷大品惑盡命終。出其緣由。斷二必三。斷五必六者。謂由聖者。起大加行。必斷大品惑盡而命終者。如輔行雲。大品者。謂三品。離三成九。故三名大。若斷二。必至於三。是斷初大品。若斷五。必六者。是第二大品。又無一品能障於果。是故斷五必至於六。所以無斷一二。及五品惑。名家家也。輔行雲下。牒釋會文同義。俱舍加行次斷。即上文所引二頌。婆沙小超之文。止觀第六所引。此下註中有出。
【補】與今文同者。玉師恐人錯認輔行義。謂與止觀超次對辨之次斷是同。故此牒而辨之。謂與今文超次對辨之超斷同。不與次斷同也。以玉師意。止觀次斷。是經生損惑。不論家家故。若超斷是斷惑損生。故論家家種子。而與俱舍明加行次斷之論家家種子。其意正同。但止觀中隻雲超斷五品名家家一句。輔行引俱舍次斷家家以釋之。故又會通雲。此次斷文。與今文同。此會義同若爾。若會釋止觀。應雲此次斷人。欲斷四品。名二生家家。與今超斷五品名家家是同。以超斷五品。功齊四品故。此止觀言超斷。即是小超。故註中言小超也。
【註】問。次斷之人。必斷大品惑盡。何故斷四。不至五六又斷八品。何不至九。答。斷初大品已既有餘力。故更進斷第四也。不至九者。以有得果越界。二義故。六唯得果。無越界義。是故斷五。必至於六。
【補】得果越界。有決定諸業為作留難。如婆沙四十二。然論謂得四果。今借言之。
【註】二三品中。全無二義。斷二必三。於理無疑。
【記】此料揀斷二必三。五必至六義也。如輔行雲。斷九二義異三品。一者得果。二者越界。第九一品。以有得果。及能越界。故斷至八有命終者。所以斷八不九也。
【註】問。還有斷一二品。論五四生家家否。答。既斷二必三。豈惟一耶。
【記】此料揀斷一二品不論家家也。問中由明斷欲三四品。三二論家家。故發此問。以初大品之初。一品潤二生。第二品潤一生。若斷此一二兩品。但損三生。故有此問。答中舉無不斷大品惑盡而命終之事。以顯斷二。既不論家家。惟斷一品。亦不論家家也。
【備】既斷二必三。加行人無有不斷至三品而命終者。豈有斷一品而命終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