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
腎髒移植開創了人類曆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範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開始首例人體腎移植以來,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0萬例左右腎移植,5年存活率超過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於排除各種汙水的裝置一樣,腎髒在人體內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體血液內的各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喪失,人體的毒物和廢物將急劇堆積,患者最終死於“尿毒症”。
隨著腎移植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認為:任何原因的腎髒疾病,發展到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階段後,若患者其他髒器功能良好,均應進行腎移植。在腎功能已衰竭後及移植的腎髒恢複功能前,一種叫人工腎的機器可完全代替腎髒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腎,由人工腎清除了血液內的毒物後,再將已淨化後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體內。目前,人工腎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腎髒,而且已成為由於各種原因(如缺少手術費用、缺少可用於移植的腎髒等)不能進行腎移植的患者維持生命、長期生存的一項措施。遺憾的是,一台幾百千克重的、插滿各種管道的機器,現在暫不能植入體內。因此,要想讓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生活,必須進行腎移植。
目前,據估計我國每100萬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終末期的患者需要腎移植,那麼,想一想,我國12億多人口中,大約有多少正掙紮在死亡線上等待腎移植的患者呢?須知,由於腎髒來源有限及患者經費不足,我國目前最多能進行3000例左右腎移植。器官來源不足,這也是當今極少數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腎移植麵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防止腎移植後強烈排斥反應,需長期應用抑製排斥反應的藥物——免疫抑製劑,而強有力的免疫抑製劑的應用,同時又抑製了機體對產生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作用”,因此,5~10年後,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較高。
對策:第一,用早產兒死後的腎髒,不但增加了腎髒的來源,也減輕了排斥反應;第二,加強開發可植入體內的人工腎。
1967年12月,南非開普敦市某醫院,一位52歲的猶太商人因各種治療無效已進入心力衰竭的終末期,患者、大夫、護士似乎都在等待著“死亡之神”的降臨;同時,一個22歲的姑娘因車禍造成的嚴重腦外傷,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這兩件事時間上的巧合,加上該醫院先進的設備和力量,年輕的巴納德大夫果斷決定:把因腦外傷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髒移植到猶太商人身上!由於雙方家屬的同意與支持,人類翻開了向“死亡之神”挑戰的新篇章……術後,患者盡管因強烈的排斥反應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髒移植畢竟是醫學史上一個重大進展。隨後1年內,世界各地進行了約100例心髒移植,患者都因強烈的排斥反應或嚴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髒移植跌入低穀。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強有力的免疫抑製劑環孢黴素問世後,才又把心髒及其他各大髒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個醫療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髒移植,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髒移植。目前,全世界心髒移植估計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過75%。
心髒是一個時刻都在搏動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樣:即源源不斷地把血液“泵”入機體的各個組織和器官。若心髒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各組織、髒器代謝水平的需要,則稱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髒一旦停搏,隻需幾分鍾,腦組織將出現不可逆性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許許多多心髒手術的前提是:心髒必須完全停止搏動。道理很簡單,手術刀無法在一顆跳動著的心髒上準確地切開一條大夫們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無法在不斷跳動著的心髒上進行精細的外科手術操作。那麼,怎樣解決上述矛盾呢?事實上,在使心髒停搏前,一種叫“體外循環機”的機器已代替了心髒的泵血功能,從廣義上講,這種“體外循環機”就包含了一顆大的“機械心髒”,由它暫時泵血到各個器官,在整個心髒手術過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