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活8年5個月狀況良好的、存活時間最長的聯合肝腎移植,是由美國匹茨堡大學醫學院在1984年7月22日完成的。
首例成功的肝胰聯合移植術,也是美國匹茨堡大學於1988年7月1日為一位45歲的男性完成的。
異種或同種異基因器官移植後,受者的免疫排斥反應是人類自然保護的生物本能,而為了去除病灶,延續生命,在接受器官移植術後應用藥物抑製這種本能,求得植入器官的長期成活,仍是移植醫學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關鍵性問題。器官移植能取得目前這樣的進展,是與不斷地研究、開發和應用一代又一代新的免疫抑製劑分不開的。
80年代開發應用的環孢菌素A帶來了大器官移植的良好效果,推動了移植外科的大發展。而近年來推出的新一代免疫抑製藥FK506的研究和應用,正迅速成為預防和治療人類同種異基因肝移植後,急性乃至慢性進展性排異的一種可供選擇的藥物。另一方麵也應看到,隨著強有力的移植免疫排斥抑製劑的開發和應用,一個突出的並發症——感染並發症,始終是移植醫學中的重要問題。在一組604例大宗分析報告中,647%的病人發生單一的細菌、病毒等感染,或它們的聯合感染,盡管病人術中和術後應用了各種治療藥物。巨細胞病毒近年來尤其引起了多方麵的注意與研究。這些感染並發症增加了死亡率。因此,在大力、積極開發應用強有力的移植免疫抑製劑的同時,應積極尋找不用免疫抑製劑又能促使移植物成活的藥物和途徑。異種移植之所以被提出並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麵是為了減輕對供體越來越大的數量要求,另一方麵也在為少用或不用免疫抑製藥探索途徑。這是更高層次和更具挑戰性的研究。
縱觀肝移植30年的走向,在不斷積累與完善供體手術和受體手術技術經驗的同時,已由單一的肝髒移植到肝髒與其他腹內髒器的聯合移植或腹內多髒器移植(胃、十二指腸、肝、胰、脾、大小腸一次完成),直至異種肝移植(匹茨堡大學移植外科曾兩次在臨床用狒狒的肝植入人體)。可見,器官移植的發展十分迅速。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美國匹茨堡大學醫學院的移植外科,完成的肝移植術達3931例,是全美國,也是全世界完成肝移植手術最多的。由托馬斯·斯塔卓主持的器官移植研究所和1991年接手主持移植外科的約翰·馮,以他們在臨床上的肝移植、多髒器聯合移植的碩果,大動物和開發應用移植免疫排斥抑製劑的實驗與臨床研究令世人矚目。托馬斯·斯塔卓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位在1963年完成首例肝移植術於臨床的權威,為此他曾獲1991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的提名。
倫敦皇家醫學院附屬醫院正在試驗的一種生物人造肝髒,依靠活的人體肝細胞而工作,可以用於搶救等待肝移植者的生命。
這種人造肝髒的好處是,醫生可以向被克隆於特製纖維裏的人肝細胞提供特殊的營養,因而這種人造肝髒可持續使用數月之久。據認為,肝功能不全達到20%的人有可能在1周之內死去,而這種人造肝髒能為肝功能不全患者架設起一座生存之橋。
據報道,英國每年大約有120人等待捐獻肝髒進行肝移植,其中50人在尚未等到捐獻肝髒時就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