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於律己的故事(1 / 3)

嚴於律己的故事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騙。

李離自盡贖過

李離是春秋時晉文公手下的一個獄官。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

有一次,他的下屬向他呈報了一個殺人案件。他仔仔細細地聽了下屬的案情報告,又說人證物證俱在,案情十分清楚。還說,那犯人雖開始拒不承認,但後來的幾次審問,他終於承認說死者是他所殺。李離覺得此案並無什麼漏洞,便沒有親自提審犯人,他大筆一揮,將被告判了死刑。那犯人依法被處斬了。

不久,官府意外地查出了此案真正的殺人凶手。原來是那殺人真凶,殺人後采取了嫁禍於人的伎倆,蒙騙了辦案的人。

李離得知此事後,追悔莫及。於是,他毅然自枷上朝,懷著十分內疚的心情,來到晉文公麵前,“撲通”跪下,自首道:

“臣冤殺無辜,罪該萬死,願以七尺之軀,償死者之命。”

晉文公麵對這個執法無私的大臣,深感是個難得的人才,不忍心將他處死。便勸說道:

“人死了不能複生,那人既已處斬了,何必還要搭上一條命呢?”又說:“造成冤案的責任主要在你的下屬,要罰就處罰他們好了。”

說著,晉文公親自走上前去,給李離打開了刑枷,扶他起來。

李離仍舊跪著,不肯起來,他說:

“國家的法律規定:法官錯判刑的,應當伏刑;錯殺人命的,應當抵命。倘若國君不治臣的死罪,那麼,將來草菅人命的事情還會發生呀!再說,我的職務比下屬高,俸祿比下屬多,職位不讓給人家,俸祿不分給人家,如今我輕信誣告,錯殺了人,哪能把責任推給人家呢?”

“照你說來,你的下屬辦了錯事,你認為自己有罪,而你是我的臣子,那麼,我也有罪呀。”晉文公繼續勸慰他說。

李離回道:“國君委我以重任,而我卻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有負國君厚望。如今錯殺了人,就應當依法處治。臣以為不論官階高低,治罪應當一視同仁,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現在我既犯下死罪,怎麼可以不受處治呢?”

李離見晉文公仍搖頭不準,便“謔”地站起身來,拔出佩劍,自刎而死。晉文公見此情景悲痛不已,事後,下令厚葬了李離,並將此事通告了全國,號召向他學習。

李離執法嚴明、公正無私,以死來抵自己的過錯,這種敢於麵對現實的精神,為後人所敬仰。

魏惠王納諫改過

戰國時,魏國曾威風一時,齊、秦、趙、韓等都不敢小看它。但是,傳位到惠王時,連連打敗仗,惠王寵信的上將軍龐涓也在戰鬥中被齊國的孫臏采用伏擊戰,把他射死。魏國國勢日漸衰弱,一片片國土被人家奪去。這時,惠王才想,怎樣才能重振國威,振興魏國呢?

魏惠王請來大臣們商議,讓大家提辦法。

一位大臣站出來說:

“依我看,要使魏國強盛起來,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是大王要識人才,任用良才。”

“我任用了你們這批大臣,這不是任用賢才嗎?”惠王心裏不解,反問說。

這位大臣接著說:

“當初商鞅在我們魏國做官,大家勸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聽,結果商鞅被秦國請去了。在秦國,商鞅受到重用,推行‘商鞅變法’,結果秦國強大了起來。再說孫臏,他本是個軍事奇才,大王您又聽信了龐涓的讒言,把他的腳給打斷了一隻,到頭來孫臏去了齊國。後來他坐在戰車上,指揮齊國大軍來攻打我們。這是多麼大的教訓啊!”

惠王聽了這一番話,十分羞愧地說:

“我知道這都是我的過錯。魏國今日落到這種地步,都是由於我賢愚不分所造成的!從今後,我要痛改前非,禮賢下士,廣納天下人才。請各位多多舉薦。”

惠王知過改過的消息傳開後,許多賢士都來投奔魏國。像鄒衍、孟軻等到魏國後都對惠王提了不少治國安邦的建議。

又有一次,惠王聽大臣們議論說齊國的淳於髡(kūn昆)知識淵博,很有才幹。惠王提出希望把他請來。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終於把淳於髡請了來。

惠王見把淳於髡請了來,心裏非常高興,親自設宴招待他。可在席間,淳於髡隻顧低頭吃菜,隻是不時側耳聽聽惠王和大臣們談話,自己卻顯得若無其事,什麼話也不說。惠王有意挑起話題問他時,他也隻是支支唔唔應付一下。

惠王對此非常生氣,宴後召集群臣訓斥了一頓:

“你們說他有才能,我看他像個木頭人!”

有位大臣急忙說:

“大王不可憑最初印象取人,可別忘記過去對商鞅、孫臏的態度啊!”

“對!對!寡人險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們去探聽一下,究竟他對我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回來告訴我。”

第二天,去找淳於髡閑談的人回來報告說:

“他過去求見過您兩次,您都不理睬他。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誠意,所以才有這種態度。”

惠王想了好半天,說:

“沒有呀!我沒有接見過他呀!”

旁邊一位大臣提醒說:

“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許大王忘記了呢。”

惠王於是召來記事官,請他查一查。果然,淳於髡曾兩次來見過惠王。那時惠王因忙於接受別人的禮品,沒有去理睬當時名氣很小的淳於髡。

惠王把淳於髡請來,一拱手謙恭地說:

“寡人曾兩次失敬於先生,這是寡人的過錯。那兩次正是寡人接受別人獻馬、獻樂工,說明寡人那時是重聲色享樂,輕安邦治國。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請先生能予原諒!”

淳於髡看惠王勇於改過,態度也十分誠懇,於是與惠王傾心地交談了起來。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魏惠王能認到自己所犯錯誤,及時改正,才使自己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子文不護族親

子文是春秋時楚國的令尹,他辦事公道,執法嚴明,正直無私。

一次,掌管刑獄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審訊中,那犯人如實地招了供,最後,又戰戰兢兢地乞求說:“小人做下此孽,實屬罪有應得,無論如何處治,我都絕無怨言;隻是懇請大人,千萬不要將我的事告於令尹知道。”

廷理聽了,感到很奇怪,大聲喝道:“大膽!你小小一個囚犯,也敢提提及令尹大人?”

“大人容稟,因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親,他平時素來對我們就管得很嚴,這會兒要是聽小人犯罪,豈不是要動怒麼?倘若氣壞了身子,小人我怎麼擔待得起,所以……”

“此話當真?”廷理對那犯人的話有些將信將疑。

“沒有半句假話。”那犯人說。

聽到這兒,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親,我如何惹他得起,倒不如送個人情了事。想到這裏,便對那人說:“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麵子上,且饒了你,以後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難辦啦!”說著,便打開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連忙叩頭謝恩,隨後,連滾帶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召來。廷理滿以為子文會好好地謝他,便喜孜孜的來了。

子文見廷理來了,瞥了他一眼,問道:“聽說我的一個族人的案子是你審理的?”

廷理連忙答道:“是的,大人。不過,我已將他放了。”

“你不是將他逮捕了嗎,怎麼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問。

廷理表現出一副十分內疚的樣子,畢躬畢敬地回答子文說:“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關係,所以多有冒犯,請大人海涵。”

子文聽到這兒,十分生氣地責備道:“你真糊塗啊!國家設置廷理這個職位,就是為著處治違法犯罪的人。一個正直的廷理就應當秉公辦案,執法如山;可你卻違背法律,屈服於權勢,無端地寬容了犯罪之徒,這是天理難容的事啊!”接著又說:“那個人明明犯了法,就因為我的關係,就放了他,這不等於是在告訴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個徇私枉法的人嗎?”

子文義正辭嚴的一番話,說得廷理啞口無言。隨後,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個犯法的族人抓了來,親自交給了廷理。廷理依法處治了他。

這件事,很快在楚國的老百姓中傳開了,大家都誇讚子文辦事無私,執法公平。

做一名正直的官,就應當秉公辦案,執法如山,這樣才不會辜負民眾的期望。

知過即改的信陵君

信陵君,名叫魏無忌,戰國時魏國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他在當時和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都是著名的貴族,被稱為“四公子”。

公元前257年,秦國出兵圍攻趙國京都邯鄲。趙王向魏王請求支援,魏王派出大將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援。但是,魏王懾於秦軍的氣焰,當魏軍行進到半途中,魏王命令晉鄙按兵不動,進行觀望。見此,信陵君再三請求魏王下令進兵擊秦,魏王不聽。信陵君認為,魏趙互為唇齒,唇亡齒寒,趙國滅亡,必然威脅到魏國。於是他設法說服了魏王的寵妃如姬,竊得了魏王調動軍隊的兵符。信陵君讓勇士朱亥隨從自己,帶上兵符,假托魏王的命令,殺了大將晉鄙,奪得了兵權,擊退了秦軍,為趙國解了圍。

事後,信陵君也知道得罪了魏王,所以趙國得救後,他讓其部將帶領他的軍隊回魏國去了,他自己和門客留在了趙國。

趙孝成王十分感激信陵君假傳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而保全了趙國。私下裏,趙王和平原君商議,要把五座城邑封賞給信陵君。信陵君得知此事,內心十分得意,顯露出一副沾沾自喜、自以為有功的樣子。有位門客向他進言說:

“事情有不能忘記的,也有不能不忘記的。人家對您有恩德,您就不應該忘記;您對人家有恩德,希望您忘了它。況且假傳魏王命令,奪取晉鄙軍隊來救趙國,對於趙國來說,您是有功的,對於魏國來說您可算不上忠臣啊。公子您這樣自傲地把救趙看作功勞,我私下以為您這樣是很不應該的啊。”

信陵君聽了門客的這一番話,當即責備自己,慚愧得無地自容。

一天,趙王吩咐人灑掃了庭院,宴請信陵君。趙王親自迎接,行主人的禮儀,請信陵君作為貴賓從西階上殿。按古代升堂禮儀,西階為上首。此時,信陵君側著身子謙恭地推辭,跟隨趙王自東階而上。坐下後,信陵君連稱自己有罪,因為辜負了魏國,對於趙國也沒有功勞。

趙王陪信陵君喝酒一直到接近黃昏,嘴裏始終不好意思說出奉獻五城的話,因為信陵君太謙虛了。

後來,信陵君終於留在了趙國。趙王把鄗這個地方送給信陵君為湯沐邑,就是齋戒自潔的地方。魏國也重新把信陵封邑上的賦稅收入送歸給信陵君。後人對信陵君這種聞過深思,勇於改正的精神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時,就要努力去改正,這樣才會不斷進步。

諸葛亮請求降職

三國時,蜀軍中有個參軍叫馬謖,喜歡自吹自擂。劉備在臨終前曾對承相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是,諸葛亮對此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還認為馬謖不僅擅長辭令,而且還很有才氣,常與他海闊天空地徹夜長談。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揮師北伐曹魏,向祁山進軍。蜀軍軍容整齊,賞罰嚴肅且號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個郡縣相繼叛魏,響應蜀軍,使關中引起巨大震動。

為此,魏明帝曹叡坐鎮長安,派部將張邰率五千人馬救天水、抗蜀軍,並派曹植駐紮郿城,隨時準備會師。諸葛亮聞訊後,料定張郃必定要搶奪街亭這個交通要道。於是,諸葛亮問:

“誰敢領兵去守街亭?”

“末將願往!”馬謖盛氣淩人,當下即立了軍令狀。

諸葛亮命他為先鋒,撥二萬五千精兵歸他統帥,又派了王平作為他的輔佐,共守街亭。臨行前,諸葛亮一再囑咐馬謖,要他提高警惕。同時還建議:最好多架些柵欄,多設置些障礙,隻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馬謖沒有把諸葛亮的話放在心上。王平主張在馬路總口下寨,馬謖卻自以為是,不聽王平勸阻,執意要把蜀軍分兵兩路,在山上安營紮寨。結果,魏軍來到馬謖守軍的山下,切斷水源,阻絕所有下山的道路,接著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軍無法衝下山來,都驚慌起來,紛紛丟掉武器,四下逃竄,致使街亭失守。剛剛奪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丟失,重歸曹魏,諸葛亮北伐,第一次進攻祁山宣告失敗。

回到漢中,諸葛亮見到逃回的馬謖,心中後悔不已,連聲歎道:“都怪我固執己見,當初不聽先主的勸告,才至於此,這完全是我的罪過啊!”

於是,他立即傳令,將違反軍令,嚴重失職的馬謖斬首。接著,又向後主劉禪上書道:“丟失街亭,雖然馬謖有責任,但實屬卑職用人不當造成的。為此,臣請求給自己貶職三級。”

錯誤是避免不了的,也不可能避免,其主要是看你如何去對待它。

曹操割發自刑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縣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年輕時,曹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且精通兵法,一心想建功立業,轟轟烈烈地幹番事業。

有一次,曹操領兵出征,要經過一片麥田。當時正是麥子揚花抽穗的季節,他想,浩浩蕩蕩的大軍,如果不加約束,穿過麥田時肯定會把大片的麥子損壞。於是,他號令三軍:“士兵不得損壞麥子,違犯命令的處死。”

命令一下,將士們個個小心翼翼。騎兵都下了馬,用手扶起麥苗幫助馬匹通過。突然,一群在麥田中覓食的小鳥從麥田中飛起,驚嚇了曹操的棗紅馬。受驚的馬一下子躍入麥田中,將麥田中一大片麥子踐踏了。曹操心裏感到很慚愧,立即對主簿官說:“請你按軍法給我治罪吧!”

主簿官感到很為難。心想,你曹操是一軍之長,殺了你,誰來帶領軍隊呢?於是他根據《春秋》上記載的“刑不上大夫”的道理回答說:“對於高貴的人是不能施用刑罰的。”曹操見他為難的樣子,就主動說:“製定法令的人自己都犯法,怎麼能夠統帥好軍隊呢?然而我是軍隊主帥,不能自殺,那就請讓我自己處罰自己吧!”說著,曹操拔出寶劍,割下自己頭上的一把頭發放在地上。

在場的將士們,見了曹操的這一舉動,個個都張口咋舌地稱讚了一番。

原來,在古時人們認為自己的身體發膚是父母所賜予的,毀傷了它,就是不孝。割下人的頭發,在當時還算是一種不輕的刑罰,稱作為髡(kún坤)刑。曹操以割發自刑,並不完全是做給旁人看的狡詐行為,主要是反映了他能以身作則的大將風度,這在政治腐敗的東漢末年還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也就被後人傳為佳話。

曹操以割發自刑,說明了他以身作則,遵紀守法的態度,這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岱聞過則喜

呂岱是三國時吳國的大臣,他為官不驕,虛懷若穀,不管是誰,隻要能指出他的過錯,他都能虛心地接受。

有個名叫徐源的平民之士,經常指出呂岱的過失,呂岱非常感激他,並跟他交上了朋友。徐源家裏生活十分貧寒,呂岱不時拿出錢來資助他。兩人間,由於經常交往,呂岱發現徐源不僅為人坦蕩,誠實正直,而且很有才華,於是便推薦他做了官。

在呂岱的舉薦下,徐源當上了侍禦史。徐源做官以後,每當他發現呂岱的缺點,仍然跟從前一樣直言不諱地當麵批評。呂岱也照例每次都很虛心聽取他的意見。對此,朝中不少官員大惑不解,大家都議論紛紛。

有的說:“這徐源也真不知好歹,呂大人推薦他做了官,他非但不報知遇之恩,反而恩將仇報,偏偏跟呂大人過不去!”

也有的說:“人家呂大人是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裏能撐船,才不計較這些呢!”

呂岱聽了這些議論,心裏並不在意。他對眾人說:“徐源能當麵指責我的錯誤,是為了我好啊!”這正是他在報答我的知遇之恩。我之所以敬重他,其原因就在於此。”

徐源死後,呂岱十分痛心,他哭著一遍遍說道:“您是我的良師益友,如今離我而去,日後誰來批評我的過錯呢?……”

呂岱這種虛懷若穀、聞過則喜的品格,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能指出你錯誤的人,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貧不改誌的謝弘微

謝弘微,東晉時孝武帝女婿謝混的侄兒。他一生中不移誌、不貪財,而受到人們的稱讚。

東晉末年,謝混因參與反對劉裕的活動,而被迫自殺。為此,孝武帝命令其女兒晉陵公主回宮中居住,並讓其女兒與謝家斷絕婚姻關係。公主在離開謝家時,決定將全部家產委托給謝混的侄兒謝弘微管理。

謝弘微一下子接受了一項萬貫家財,光是家中的奴仆就有幾百人。對此,人們議論紛紛,都說謝弘微從此交了財運,有了這筆財產,幾輩子也夠吃夠用了。

謝弘微卻沒這麼想。在他接管了這筆財產後,並沒有據為己有。他精心地管理著這筆家產,自己在生活上仍然如同以往一樣節儉。平日裏,從不亂花人家一個錢,即使花了一個錢、一尺布,也都一一記在帳上。

後來,劉裕當了皇帝,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隻得離開皇宮,重新回到謝家。這時,謝弘微捧出幾年多的帳目,一一請嬸嬸清點過目。嬸嬸看到家裏管理得井井有條,帳目又一清二楚,感動得淚流滿麵。她提出要把一部分財產分給侄兒,但謝弘微堅持分文不收,嬸嬸從心底裏感歎他真是個不移誌、不貪財的好侄兒。

不久,嬸嬸病逝。鄉裏人認為,謝混沒有兒子,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她們盡可以把能搬動的東西拿走,而如住宅、田園等多少應留一些給謝弘微了。哪知,謝弘微仍然不要任何財產,反用自己的錢安葬了嬸嬸。

謝混的大女婿殷睿是個有名的賭徒。他聽說謝弘微不爭財產,便將謝混家剩下的全部家產用去還了賭債。對此,謝混的兩個女兒因受到謝弘微行為的影響,並未計較。然而,鄉裏的一些正直的人對此有些氣不公,有的還故意諷刺謝弘微說:

“你倒撈了個廉潔的好名聲,可謝混家的財產全都扔進賭場了!你替別人管的什麼家呀?”

謝弘微聽了並不介意,隻是解釋說:

“以前人家托我管家,我管住了,以後這個家是她們姐妹的嘛。她們都不介意,我怎麼能唆使她倆互相去爭呢?再說,在親戚之間爭奪財產,是最無聊,最不道德的事。金銀財產固然重要,但人的誌向、品德更重要啊!”

謝弘微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言和行表現出了他視“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的高貴品格。

生活的貧窮和金錢的誘惑,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誌向,相反更加讓他懂得了怎樣生活,怎樣去創造財富。

周處改過

周處,字子隱,宜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以南)人。

周處少年喪父,不滿20歲時,其體力就超過常人,喜好跑馬打獵,不拘小節,隨心所欲,而且放蕩不羈(jī機)。所以鄉裏人都十分厭惡他,把他看成是一大禍患。

當時,陽羨一帶連年遭水災,據說是因為河裏有一條蛟龍在那裏興風作浪,致使水患不斷;在陽羨南山上又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下山為害人和牲畜。

這樣,鄉裏人就把河裏的水患、山上的虎患和人間的周處稱作當地的三大禍患。大家編成一首民間的歌謠:“河裏有水患,山上有虎患,周處在人間,湊成三大患,三患不消除,百姓咋安然。”

周處知道了人們對他這種怨恨和討厭以後,立下了發憤改過的決心。但是,他又怕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信任,於是去向鄉裏的尊長請教。尊長便對他說:

“鄉裏的人們把你和南山上的猛虎、長橋下的蛟龍稱為三害,你如果能除去這三害,那就是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到時人們怎麼能不信任你呢?”

周處聽了尊長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想,既然自己被人們深惡痛絕,自己就應當以實際行動為民除害,以取得人們的信任。於是,周處帶上刀箭進山去把猛虎射死了。接著,他又投入水中與那蛟龍搏鬥。周處和蛟龍搏鬥在一起,一會兒沉下去,一會兒又浮上來,一起一伏地在水裏遊了幾十裏,經過三天三夜,周處終於把蛟龍殺死了。可是,人們不見周處返回,以為他也死了,大家非常高興地互相慶賀。有人還說,三害皆除,大家可以安居樂業了。

周處回到家鄉,聽說鄉裏人不僅歡慶猛虎、蛟龍被除,同時也歡慶他一同死去了。才知道自己過去的作為,使鄉裏人憎恨到多麼嚴重的程度。於是,周處帶著無限愧疚的心情,到吳興郡去找當時很有名望的陸機、陸雲二人指教。

周處把自己如何斬殺虎蛟的經過及人們歡慶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陸雲。爾後,他十分痛切地說:

“陽羨的三害我已除去了兩害,可鄉裏人還在慶幸我的死去,心裏很是難過。”接著又說:“我一心想改正以前的錯誤,可白白耽誤了這麼多年,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陸雲說:

“鄉裏人憎恨的是你過去的行為。現在你雖然把猛虎、蛟龍這兩害除掉了,但人們還希望你把過去的錯誤也徹底除掉啊!三害全除,這才是皆大歡喜呢!”

陸雲見周處有所領悟,但臉上仍有難色,就又熱情地鼓勵他:

“古人重視朝聞夕改,‘知過之謂智,改過之謂勇’,你既然有斬蛟殺虎的勇氣,又何愁對自己的錯誤不能改過自新呢?”

周處回到家鄉以後,發憤上進,好學不倦,講究節操,舉止言行部做到忠信克己。一年後,他終於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州府也見他是個有誌有勇的人物而爭著聘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