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為民的故事
一文雖微,
能汙清白人格,
萬金價昂,
難收公道人心。
堯之“宮殿”
在遙遠的古代,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過了很多年,堯當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很會治理天下。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農牧漁獵各業,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的生產很落後,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堯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對大家的苦難十分關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儉樸。
堯看到有人吃不上飯,心想:這是我使他餓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總覺得:這是我有過錯,才使他沒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有一天,幾個部落首領來拜望堯。他們來到堯的“宮殿”門口,細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啊!”有個人先發出了感歎,其他人也跟著議論起來:“這明明是幾間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們那裏,守門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說著,堯走了出來。大家見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沒說,心裏卻想:
“難道這個身穿補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嗎?”
這些首領們互相看了看,他們每個人都比堯穿得好,臉上不禁露出慚愧的神情,從心眼兒裏更加敬重堯了。
在堯招待各部落首領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缽、土碗,津津有味地喝著野菜湯,談著治理天下的大事。“宮殿”裏不時傳出一陣陣的笑聲。
從那以後,各部落的首領們都學著堯的樣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向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鬥爭。
勤儉是一種美德,君王若能能夠保持這種美德,就能帶給百姓幸福的生活。
舜帝勤勞節儉
在上古時期,舜居住在平陽(今臨汾)。他是一位自己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勤勞的部落首領。
舜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繼母總是不斷地折磨他。特別是她生了兒子“象”以後,對舜更是百般虐待。
有一次,繼母叫舜和象去種黃豆,她讓舜種陽光不足的北坡,讓象種土沃光足的南坡。她還把好豆種給了象,把不好的豆種子給了舜。舜和象各自種下了豆種。
勤勞的舜起早貪晚,不辭勞苦,整天耕耘在地裏,澆水、除草、捉蟲,樣樣精心。早晨還沒等太陽升起,舜已出現在田間了;晚上太陽早已落山,他還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於母親的嬌生慣養,懶惰成性,挑不動水,舉不起鋤,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間呢?
於是北坡與南坡的豆苗,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長勢;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葉繁茂,綠茵茵;象的南坡,野草叢生,幾乎看不見豆苗。
一天,帝堯來到這個地方,在山坡前,看見一個青年人,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在犁地。那人手裏並沒有拿鞭子,而是拿著一個小簸箕,不時地敲幾下,帝堯看著,心裏很納悶,心想這小夥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時,有一位白發長者,挑柴從對麵山上下來,那小夥子看見後,便放下手中的活兒,接過了老人的擔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麵。等那老人過來,帝堯拱手道:“老人家,這小夥子是您的兒子嗎?”老人說:“不是,他是我們這裏的小首領。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堯問:“他是首領還肯替你挑柴嗎?”老人說:“他就是這樣,見誰有困難,就幫助誰,並且身為首領,從不讓別人替他幹活。你不見他自己正在犁地嗎?”
帝堯走上前去,問了名字後,方知他叫舜。帝堯問他說:“為什麼耕地敲簸箕?”他說:“牛雖是牲畜,但為我耕這樣的山地,就已經很費勁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實在從良心上過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聲音嚇一嚇就行了。如果我要打,這頭牛受痛苦就要猛拉,那頭牛還按部就班。這樣一頭猛拉,一頭不拉,結果亂了套,少耕地,還累得牛精疲力盡,沒有什麼好處。”
聽到這,帝堯連聲稱頌:“有道理!既勤勞又愛惜牛,也是奇才,如果當了國君,更會用人。”後來,帝堯真的讓位給舜。
由於舜在長期的艱苦勞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國計民生,防敵禦侮,無不處理得井井有條,成為百姓稱頌的好首領。
舜勤勞儉樸,樂於助人,愛護牲畜,不愧是百姓的好首領。
晉文公飽不忘饑
“飽不忘饑”,說的是晉文公的一段往事。
晉獻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爭王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國(現河北正定縣)。後來,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夷吾當上國君即晉惠公。為除去後患,晉惠公派人刺殺重耳。重耳連夜離開狄國,帶著孤偃等人,再次逃難。
他們一路逃跑,風餐露宿,曆盡艱辛,糧食不夠吃,衣服不夠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饑或乞討度日。他們先後到過衛國、齊國、宋國、鄭國、楚國,最後到達秦國。在整個逃難的艱苦歲月裏,孤偃緊跟公子重耳,幫他度過道道難關。
秦穆公一心要幫助公子重耳回晉國做國君,便於公元前636年出動大軍,親自護送他。到了黃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馬送給他過河,自己留一半人馬在黃河西岸作為接應。
上船的時候,公子重耳的隨從把逃難時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樣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見了,哈哈大笑。他說:“我回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還要這個破破爛爛的幹什麼?”說著吩咐人們把東西撇在岸上。人們七手八腳地把這些東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舊褲丟到河裏。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十分難過。他想,公子未得富貴,先忘貧賤,將來怎麼會是個好君主?於是,他把秦穆公送給他的一塊白玉拿出來,對重耳說:“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你內有大臣,外有秦國,我就留在這裏吧。現奉上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聽,十分詫異,他說:“我全靠你們幫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麵吃了19年苦,現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說:“以前公子在患難之中,我有些用處。現在公子回去做國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喚,我們就好比這些舊衣破鞋,還帶回去做什麼?”
重耳聽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該得意忘形,紅著臉,流著淚對孤偃說:“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應該飽不忘饑。”說著又吩咐把破爛東西重新裝到船上。
他們過了黃河,打了勝仗,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一個人隻有飽不忘饑,富貴不忘貧賤,才能創下萬世基業。
晏嬰為相清儉
晏嬰(?—公元前500),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他先後侍奉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作為國君的主要助手,晏嬰節儉樸素,關心人民的疾苦。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清儉典型,名聲顯揚於諸侯,人們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有一天,齊景公的一位大臣去晏子家,正趕上晏子在吃飯。晏子請客人同他一起吃,可是飯是按一個人做的,結果客人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後來這位大臣把這件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吃了一驚,說:
“啊?晏子家裏這麼窮麼?”
隨後,他派人給晏子送去許多錢和糧食,還給晏子帶話說:“這些錢和糧食,是專門給您招待賓客用的。”
晏子堅決不收。齊景公又接連兩次派人來送,都被晏子謝絕了。齊景公有點不高興,晏子就去向他解釋說:
“我家並不窮。一個大臣為國家辦事,得到報償。他拿這些報償去為百姓造福,那就是替君主來治理百姓了。如果一個大臣要把君主給他的報償都獨個藏起來,那他再富有也不過像一隻箱子罷了。最後他死了,財產還要換新主人的。這種替別人看管錢財的事,聰明人是不會幹的。我隻要有飯吃,有衣穿就知足了。”
過了些日子,齊景公想看看晏子過的日子究竟怎樣,就親自到他家。一進門,也趕上晏子正在吃飯。他上前仔細瞧了瞧,見晏子吃的是糙米飯,旁邊有兩小盤菜。一盤是野鳥肉,一盤是炒青菜。
齊景公長歎了一口氣,對晏子說:
“您吃的飯這樣差,我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
晏子剛要說什麼,齊景公攔住他:
“您別說了。從前我要給您土地和錢糧,您總推脫不要,這回說什麼我也要給您了。”
“我吃的很不錯了。”晏子搓著雙手,對齊景公說:“別說現在老百姓還要挨餓受凍,就連士人(等級比老百姓高的一種人)每頓也隻是用米飯填飽肚子。我加上一盤鳥肉,等於士人吃兩頓;再加上一盤炒青菜,頂士人吃三頓。我並沒有高出一般人的品德,倒是吃了等於三個人的飯,怎麼能算差呢?”
說完,晏子離開位子,對齊景公再次恭拜表示感謝,可對於額外的賞賜卻無論如何也不肯收。
晏子的住宅臨近鬧市,下雨天道路泥濘,晴天的時候又塵土飛揚,房子又矮又潮。景公讓他換住到一個幹燥的地方去。說:
“您選一個地勢高爽,清靜人少的地方,我給您蓋一所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吧!”
晏子婉言謝絕說:
“我的先人一直住在這所房子裏,並沒有感到不滿足。”
可是後來當他出使晉國時,齊景公讓人毀其住宅以及鄰人的房舍,為他擴建成新居。他出使歸來,一麵拜謝景公,一麵又恢複所拆鄰人的住宅,又和他們一起各還其居。
還有一次,齊景公見晏子上朝的時候坐一輛很舊的車,拉車的馬也又老又瘦,就暗地派人給晏子家裏送去一輛新車。
晏子回到家,看到院子裏停著一輛嶄新的車子。拉車的四匹馬,全是棗紅色的高頭大馬。他知道這一定是齊景公派人送來的,立即返身上車,吩咐仆人趕著新車,跟在他後麵,把新車送回去。
齊景公見晏子又把車送回來了,很不高興,賭氣地說:
“您不接受我送的新車,以後我就不坐車了。”
晏子說:
“我不能和您比。您派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應該給百官做個節儉的好樣子。要是您坐華麗的車,我也坐華麗的車,您駕車的馬雄壯高大,我駕車的馬也雄壯高大,百官就要跟著學,我還怎麼管教他們,禁止他們奢侈鋪張呢?”
晏子沒有接受齊景公給他的車和馬,出門仍然是坐著那輛破舊的馬車。
晏嬰身體力行努力推行節儉,不僅受到當時的齊國人民的敬重,也受到後人的景仰。
召信臣革除奢糜之俗
西漢時期,有位南陽太守,名叫召(音邵)信臣,他勵精圖治,興利除弊,僅幾年工夫,當地風氣大變,百姓安居樂業。
當時正是漢元帝在位時期,西漢王朝由極盛開始衰敗,元帝繼位後沉湎於酒色,大小政事委任宦官石顯,從元帝到貴戚近臣競相奢侈揮霍,土地兼並日重。上行下效,朝廷的腐敗風氣很快蔓延到各地。河南南陽與其它地方一樣,舊的風俗盛行,民間遇到紅白喜事都要大操大辦,破費巨大,弄得百姓叫苦不迭。許多人家因嫁女取媳生老病終而花費大量錢財,從而數年不得翻身。有的隻圖一時好看而忍痛借高利貸,最終家庭破敗。南陽地區地主勢力很大,攀比之風更盛,豪富們與府縣官吏、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相互勾結,依仗權勢,推波助瀾,魚肉鄉裏。腐敗的社會風氣使南陽社會秩序混亂,盜賊橫行,百姓苦不堪言。
召信臣深知禮俗的危害,下決心改變這股惡習。他一麵大力倡導勤儉節約,一麵下令禁止婚喪嫁娶鋪張浪費。他還采取措施,打擊地方惡勢力。對於遊手好閑者嚴加痛斥,限令改邪歸正;對已經當官的堅決罷免;對違法亂紀,魚肉百姓者,則繩之以法。從此以後,南陽風俗大變,秩序安定,盜賊罕見,人人努力耕稼力田,百姓日益富庶。
元帝最後一年,召信臣升任少府。他堅持勤儉治國,節約開支。任職不久,奏請壓縮土木工程,一些皇帝很少光顧的宮館,停止修膳和鋪張陳設。又奏請取消由宦官組成的皇家樂隊,提議將供給衛宮館衛隊的物品削減一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腐化風氣的發展。
召信臣任少府以前,太宮園內裏曾建有溫室,是專供皇室膳食的,每到冬令時節即提供生蔥、韭菜等各類鮮菜。溫室建得很考究,菜地四周蓋起帶廡廊的房屋,日夜生火以提高室內溫度,使之在寒冬臘月,也能保證植物生長的溫度。這樣溫室耗資可想而知。召倌臣認為,這些設施勞民傷財,應該取消。於是,他借口溫室裏生長出來的東西不合時宜,不可用來貢奉皇帝,奏請一概廢除。僅這一項,每年節約開支數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