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奉公的故事(1 / 3)

廉潔奉公的故事

曆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堯之“宮殿”

在遙遠的古代,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過了很多年,堯當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很會治理天下。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農牧漁獵各業,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的生產很落後,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堯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對大家的苦難十分關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儉樸。

堯看到有人吃不上飯,心想:這是我使他餓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總覺得:這是我有過錯,才使他沒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有一天,幾個部落首領來拜望堯。他們來到堯的“宮殿”門口,細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啊!”有個人先發出了感歎,其他人也跟著議論起來:“這明明是幾間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們那裏,守門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說著,堯走了出來。大家見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沒說,心裏卻想:

“難道這個身穿補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嗎?”

這些首領們互相看了看,他們每個人都比堯穿得好,臉上不禁露出慚愧的神情,從心眼兒裏更加敬重堯了。

在堯招待各部落首領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缽、土碗,津津有味地喝著野菜湯,談著治理天下的大事。“宮殿”裏不時傳出一陣陣的笑聲。

從那以後,各部落的首領們都學著堯的樣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向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鬥爭。

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晏嬰為相清儉

晏嬰(?—公元前500),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他先後侍奉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作為國君的主要助手,晏嬰節儉樸素,關心人民的疾苦。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清儉典型。在三世國君,名聲顯揚於諸侯,人們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有一天,齊景公的一位大臣去晏子家,正趕上晏子在吃飯。晏子請客人同他一起吃,可是飯是按一個人做的,結果客人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後來這位大臣把這件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吃了一驚,說:

“啊?晏子家裏這麼窮麼?”

隨後,他派人給晏子送去許多錢和糧食,還給晏子帶話說:“這些錢和糧食,是專門給您招待賓客用的。”

晏子堅決不收。齊景公又接連兩次派人來送,都被晏子謝絕了。齊景公有點不高興,晏子就去向他解釋說:

“我家並不窮。一個大臣為國家辦事,得到報償。他拿這些報償去為百姓造福,那就是替君主來治理百姓了。如果一個大臣要把君主給他的報償都獨個藏起來,那他再富有也不過像一隻箱子罷了。最後他死了,財產還要換新主人的。這種替別人看管錢財的事,聰明人是不會幹的。我隻要有飯吃,有衣穿就知足了。”

過了些日子,齊景公想看看晏子過的日子究竟怎樣,就親自到他家。一進門,也趕上晏子正在吃飯。他上前仔細瞧了瞧,見晏子吃的是糙米飯,旁邊有兩小盤菜。一盤是野鳥肉,一盤是炒青菜。

齊景公長歎了一口氣,對晏子說:

“您吃的飯這樣差,我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

晏子剛要說什麼,齊景公攔住他:

“您別說了。從前我要給您土地和錢糧,您總推脫不要,這回說什麼我也要給您了。”

“我吃的很不錯了。”晏子搓著雙手,對齊景公說:“別說現在老百姓還要挨餓受凍,就連士人(等級比老百姓高的一種人)每頓也隻是用米飯填飽肚子。我加上一盤鳥肉,等於士人吃兩頓;再加上一盤炒青菜,頂士人吃三頓。我並沒有高出一般人的品德,倒是吃了等於三個人的飯,怎麼能算差呢?”

說完,晏子離開位子,對齊景公再次恭拜表示感謝,可對於額外的賞賜卻無論如何也不肯收。

晏子的住宅臨近鬧市,下雨天道路泥濘,晴天的時候又塵土飛揚,房子又矮又潮。景公讓他換住到一個幹燥的地方去。說:

“您選一個地勢高爽,清靜人少的地方,我給您蓋一所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吧!”

晏子婉言謝絕說:

“我的先人一直住在這所房子裏,並沒有感到不滿足。”

可是後來當他出使晉國時,齊景公讓人毀其住宅以及鄰人的房舍,為他擴建成新居。他出使歸來,一麵拜謝景公,一麵又恢複所拆鄰人的住宅,又和他們一起各還其居。

還有一次,齊景公見晏子上朝的時候坐一輛很舊的車,拉車的馬也又老又瘦,就暗地派人給晏子家裏送去一輛新車。

晏子回到家,看到院子裏停著一輛嶄新的車子。拉車的四匹馬,全是棗紅色的高頭大馬。他知道這一定是齊景公派人送來的,立即返身上車,吩咐仆人趕著新車,跟在他後麵,把新車送回去。

齊景公見晏子又把車送回來了,很不高興,賭氣地說:

“您不接受我送的新車,以後我就不坐車了。”

晏子說:

“我不能和您比。您派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應該給百官做個節儉的好樣子。要是您坐華麗的車,我也坐華麗的車,您駕車的馬雄壯高大,我駕車的馬也雄壯高大,百官就要跟著學,我還怎麼管教他們,禁止他們奢侈鋪張呢?”

晏子沒有接受齊景公給他的車和馬,出門仍然是坐著那輛破舊的馬車。

晏嬰身體力行努力推行節儉,受到齊國人民的敬重。

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

徐九思的三字經

明朝時候,徐九思上任句容(江蘇境內)知縣,他治縣有方,政績卓著,全靠他的三字經——勤、儉、忍。

徐九思常說:“儉則不費,勤則不隳,忍則不爭,保身與家之道也。”為勉勵自己為政清廉,力行勤儉,他在自己的居室掛著一幅《青菜圖》,圖旁有兩行警句:“為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無論做什麼,都以勤、儉、忍為座右銘。

徐九思的“勤”,除了勤於公務,潔身奉獻,為當地人民興利除弊之外,他還帶頭勤於生產勞動。在他的縣衙裏,原有一個園圃,以往的縣吏一心盤剝百姓,園圃無人經營,早已荒蕪。徐九思上任後,親自率領衙內下屬到園圃墾荒,地開墾出來後又種上蔬菜瓜果,飼養了豬羊雞鴨。園中有個水池,他也進行了修整,放養了魚苗。這樣,不僅節約了生活開資,還培養了吏佐們的勞動習慣。

徐九思的“儉”,事跡更多。當時,句容縣的糧簿上有一筆“例金”,這筆錢是專供地方官花用的,九思到任後,毅然革除了這筆例金,他自己自然分文不得了。平日,他的生活儉樸,“生平不嗜肉,唯啖菜”。那時官員不分大小,宴請送禮成風,凡有官員路過此縣,或上級官府的屬員下縣,地方官都濫用公款大肆宴請,重禮接送,造成極大浪費。九思決心刹住這股歪風。一次,上級府中一些屬員下到句容縣,照例要索取賄賂,但九思不予理睬。他們見魚肉不成,便借酒裝瘋,謾罵縣衙,咆哮公堂,九思毫不退讓,令人將他們綁起來用鞭子抽打。這事被上麵府尹得知,很是惱怒,罵九思目中無人,但也無可奈何。自此以後,句容縣的貪奢歪風大為收斂,衙內的公費開支有很多節餘,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徐九思又把省下的錢惠之於民。在句容縣西部,有70多裏的路麵年久失修,嚴重損壞,按照貫例這又要增收賦稅來修路。但九思沒向百姓收繳分文,率人修好了路,整個工程全部是節約下的公費開支。

徐九思的“忍”,簡單說就是對自己不爭名,不爭利,息事安貧。

徐九思在句容去邪扶正,嫉惡揚善,而且厲行節約,勤政為民,群眾很崇敬他,為他建造了“九思祠”。後來,他因得罪嚴嵩被罷官,家居20餘年,仍不改勤儉,他為鄉裏立義田,興義學,招撫流民,領頭開荒,勸之種植,使當地百姓人人皆仰。當他85歲溘然離世時,句容人民紛紛拜伏於“九思祠”前祭祀,這時九思離開句容已35年了。

儉則不浪費,勤則不懶惰,忍則不爭名利,這就是我做人的準則。

於成龍“清官第一”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久居高位的封疆大吏,他以其政績和廉潔聲蜚朝野,康熙皇帝褒獎他“清官第一”,百姓送給他一個外號,叫“於青菜”,以示親切和景仰,他就是兩江(江南、江西)總督於成龍。

於成龍早年曾任過羅城(廣西北部)縣令,當時的羅城,經曆了二十多年的兵刀之亂,隻剩六戶居民,連縣衙門都一片淒涼。縣衙院內荒草叢生,中堂僅有三間草房,內宅的茅屋內沒有牆壁,破陋不堪,有時大白天竟有野獸出沒。這裏的百姓根本無法生存,有的淪為“盜賊”。麵對這些困難,於成龍沒有退卻,他用石塊壘起“案幾”,在堂前支鍋做飯,夜裏睡覺頭枕刀槍,就這樣開始了整治邊荒的工作。為製止械鬥,勸民務農,恢複生產,他嘔心瀝血,曆盡艱辛,羅城人民十分恭敬他,親熱地稱他“阿爺”。

遠在邊關,於成龍自奉菲薄,生活清苦。他離開山西老家赴任時,曾雇了五名壯仆相隨。不料,到了羅城,壯仆們忍受不了於成龍的艱苦生活,有一人病死了,三個人逃走了。後來又雇了四人,結果還是死的死,逃的逃,沒有一個人肯跟隨他。百姓們見他實心任事,卻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便湊了錢給他送去,他們跪在地上懇求於成龍收下:“我們知道阿爺辛苦,請收下這點鹽米錢吧。”成龍卻說:“我一個人在這裏,要錢幹什麼?你們拿回去奉養父母,也就等於給我了。”後來,於成龍的兒子來羅城看望他,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大家湊了不少金銀,送給於成龍的兒子,讓他帶家去。於成龍又婉言謝絕了,他說:“我家離這六千多裏,他一個人拿這麼多錢,不是太吃力了嗎?”百姓們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

於成龍儉樸為官,在朝廷也是出了名的。一次廣西秋試,來廣西的眾官員個個美服盛飾,衣冠楚楚,還帶著麵貌清秀的隨從,於成龍則與眾不同,還是穿那件舊布長袍,隻帶了一個老家奴。眾官員見了麵,相互寒暄,對於成龍則有些看不起,有的“指目揶揄”。這時,廣西巡撫走出來,他雖不認識於成龍,卻似曾相識,指著這個敞衣垢褸的於成龍說:“此人定是羅縣令!”原來他對於成龍的廉潔奉公早有耳聞,這次一見,一猜即中,一時弄得眾官員麵麵相覷。

於成龍六十多歲時,被康熙派往福建,先後任按察使、布政使。他雖任兩司長官,已是封疆大吏,但不改初衷,依舊口不言財,一塵不染。在他的內室,陳設十分簡陋,除了破舊的案幾,一個裝朝服的竹簡,兩個飯鍋之外,其餘都是他的全部文卷書冊。

有一年,他任江南江西總督時,母親故去,他回老家料理喪事,又返回江南住所。返回途中,他隻雇了一輛騾車,帶了幾十文錢,沿途隻住飯店不住公館,也不驚動路過的地方官府,悄然無聲地回到江寧。他做官多年,從不帶家屬隨任,隻到晚年,才帶小兒子在身邊照顧。

於成龍多年身居高位,自奉簡陋,粗茶淡飯,人人皆知,加上他府中的《青菜圖》,因此,江南人送給他一個外號——“於青菜”,在他的影響下,江南民俗有很大改變,過去人們喜歡穿著豔麗,後來,竟上行下效摒棄了綢緞,都以穿布衣為榮。連士大夫家裏都不再攀比奢華,自動減少了車馬家奴,府邸不那麼輝煌了,婚嫁也不再吹吹打打了。

於成龍死後,人們在他的遺物中隻發現一襲綈袍和幾罐鹽豉。消息傳出,江南百姓十分哀痛,店鋪停業,家家戶戶掛起他的畫像,進行奠祭,康熙皇帝得知他臨終前的狀況,十分感慨,賜於他封號——清端。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

龔自珍不收水獺帽子

龔自珍是清朝著名詩人,官至禮部主事,有較高的薪俸。可他卻省吃儉用,從不鋪張浪費,把省下的錢贈給街坊鄰居中極貧困的人家。

一天,同僚們坐在一起,說起了北方冬日禦寒之事。一位姓劉的官員指著自己的裘皮大衣問:“你們猜猜看,我這件裘皮大衣值多少錢?”

幾個人圍了過去,一邊查看,一邊猜測。那姓劉的父親是朝廷要員,家中錢財萬貫,他是借此在炫耀自己,龔自珍感到十分鄙視。

然而,使他意想不到的是,那姓劉的竟走到他的麵前,挑釁地問:“主事大人,請問您的長袍是什麼皮的?”

龔自珍衣著樸素,他根本沒有什麼皮袍子,身上穿的隻是件棉袍。

龔自珍哼了一下,說:“我不如你呀,我沒有皮袍,隻有棉袍子。”

那姓劉的哈哈大笑說:“不,你說的不對,明明你有皮袍子嘛!”

龔自珍不耐煩了,瞪了他一眼,說:“去去,我沒有閑心與你扯皮!”

姓劉的說:“對對,我不扯皮。我告訴大家吧,龔大人現在正攢錢買皮大衣!”

正說著,外邊仆人來報告說:“有人來找龔大人。”

龔自珍點頭說:“請他進來。”

不一會兒,進來一個人,穿著十分講究。他自我介紹說:“我是盛錫福衣帽店的老板。我喜歡您的詩,特來拜會。並給您帶來一頂幾十個商人湊錢買的水獺皮帽子,請您收下。”

龔自珍聽了,連連擺手說:“感謝厚愛,水獺帽子我不能收,我是不穿皮袍子的,更不戴皮帽子。我不怕冷,光頭走在路上,頭腦清醒,不至於變成糊塗蛋,狂妄自大。”

老板誠懇地說:“帽子請您收下吧!”

龔自珍堅決地說:“我決不收。穿著好壞,並不能決定人的學問深淺。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帽子請你帶回去。”

最後,龔自珍終於謝絕了老板的饋贈。

老板走後,龔自珍對姓劉的同僚說:“你看到了吧,我既不想穿皮袍子,也不想戴皮帽子。”龔自珍的話使他感到十分尷尬,灰溜溜地走了。

有一次他的棉鞋破了,眼看不能穿了。夫人給他錢,想讓他買雙單鞋。可恰在此時,他的家鄉杭州鬧了災害,龔自珍就把錢捐給了家鄉。

他沒有買來鞋,直到五月了,天氣已暖,可他腳上仍然穿著那雙破了的棉鞋。

節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毛澤東一生勤儉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又是一位平凡的人。他的一生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又始終保持著勤勞儉樸的傳統美德。

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下田幫助大人幹活了。八歲上學後,每天早晨和放學以後都要放牛、做零活。13歲到15歲時,他停學整天在田間勞動。

毛澤東幹活不怕苦和累,總是踏踏實實的,從不偷懶取巧。

有一次,父親叫他和弟弟去摘豆。毛澤東選豆子長的密的地方摘。他認真地摘著,用了好長時間才摘了一小塊地。弟弟卻選豆子稀的地方摘。豆稀,容易摘,所以弟弟比他摘的地塊大。父親看他比弟弟摘的地塊小,就誇獎弟弟而責備他。可是當父親看到他籃子裏的豆比弟弟籃子裏的豆多時,便拍拍他的肩膀滿意地笑了。

別人種田鋤兩遍地,他鋤三遍。他平時走到田裏,見草就拔。他種的莊稼長得特別好。

他還喂牛、喂豬,把牛圈和豬圈打掃得很清潔。為了使牛不長虱子,一有空兒,他就給牛梳毛。他喂的牛和豬從來不生病。

他還在山坡上開了一塊菜田,種上各種蔬菜,把菜園收拾得整整齊齊,像個小花園。

毛澤東從小參加勞動,學會了許多農活,養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

毛澤東還教育自己的兒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他的大兒子毛岸英從莫斯科大學畢業回到延安。一天,他對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學的隻是書本上的知識,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裏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你願意不願意呀?”

“很願意!”岸英爽快地答應。上勞動大學的事就這樣決定了。

周圍的同誌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還有一所“勞動大學”。

岸英解釋說:“爸爸讓我到農村去學習,自帶行李、口糧和種子,從開荒一直到收割完才回來。”

不幾天,岸英背起被子、小米和菜籽出發了。臨走時,毛澤東把自己帶補丁的一套灰布衣服給他穿上,還一再囑咐他要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虛心向農民學習。

岸英到農村後,身穿灰布衣服,頭紮白羊肚毛巾,臉曬得黑黑的,手上起了厚繭。在農民的關懷和幫助下,他很快就學會了刨地、點種、施肥、犁地等農活,還了解了農村的許多情況,同農民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一個勤勞的人,同時一定具備節儉的好品德。毛澤東同誌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都是勤勞節儉的楷模。

在井岡山的歲月中,他和紅軍戰士一個樣,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紅米,有時紅米也吃不上,隻能吃南瓜;每人每天隻有五分大洋的油鹽菜錢,有時連油鹽都吃不上。冬天,他和戰士一個樣,穿著兩層單衣,領導著革命軍隊,戰勝了無數困難,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美國記者斯諾這樣評價他:“做了十年紅軍領袖,千百次地沒收了地主、官僚和稅吏的財產,他所有的財物都依然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