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做《銅雀台賦》的曹植
曹植,字子建,生於東漢末年,是三國時代魏國詩人,在古代文學史上非常著名。天資聰穎,10多歲能夠寫辭賦。
曹植天資聰穎,剛過10歲就已讀了幾十萬字的詩賦文章,能夠大段大段地背誦出來。再長大一些,就陸續寫出了十幾萬字的辭賦,不但情真意切,而且詞采華茂,受到當時文人學士的盛讚,認為這位早慧的小才子的文學才華已經超過了比他大5歲的哥哥曹丕(曹丕也是有名的文學家)。
他的父親曹操,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著名詩人。聽別人在他麵前誇獎曹植,就命兒子把平日寫的詩文拿幾篇來看一看。
曹植立刻選了一些詩文送給父親,曹操看後大為驚奇,覺得別人說兒子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以至許多讚美的話,都不是信口開河,更不是為了當麵討好他才說的場麵話。
可是,兒子年齡還小,能寫出這樣好的詩文嗎?曹操有些懷疑,把曹植叫來,問他這些詩文的作者到底是誰,是否確是自己所寫。曹植坦然地說:“兒子寫詩作文,從來是抒自己所感,寫個人所思。別人的思想感情,跟兒子有什麼關係呢?兒子決不會把別人的詩文當作自己的,請父王放心!”
曹植見父親還沒有完全消除懷疑,便誠懇地說:
“如果父王不信,不妨麵度!”
曹操聽罷,笑了一笑,不置可否。
後來,曹操命人建造的銅雀台落成了。這個銅雀台,是曹操用來作為文人聚會、飲酒賦詩的場所。曹操這時郴僅想趁機考一下曹植,而且想同時考考幾個兒子的文才。在舉行落成典禮那一天,他率領文武官員登台觀賞,要兒子們也全部到場。
曹操對兒子們說:“今日銅雀台落成,你們每人各作一篇賦,慶賀一番如何?”
當幾個兄弟還在苦苦思索時,曹植很快就寫出一篇《銅雀台賦》呈給父親,使兄弟們都自愧不如。曹操讀了這篇新作,進一步證實曹植才思敏捷,從此就另眼看待了。
雖然,銅雀台麵試是曹植18歲時的事,但如果他不是童年早慧,打下良好的基礎,怎麼能比過兄弟們呢?
“還”字引起的官司
1997年9月15日,張某騎自行車行駛時被王某駕車撞傷,經交警部門調解處理,王某賠償張某醫療費6700元,並在欠條上注明欠款數額和日期。1998年5月13日,王某到張某家還款時,在欠條下方寫下“還欠款伍仟柒佰元整”,但未簽名。後張某索要欠款時,因王某稱已還款5700元而發生糾紛。張某訴至法院,請求追回尚欠賠償費5700元。
因欠條上寫的“還欠款伍仟柒佰元整”的“還”字是多音字,而爭議的焦點就在這個字上,究竟是“hi”還是“hun”?張某提供不出充分的證據。8月28日法院隻得作出駁回其訴訟請求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