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不但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
宋仁宗時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建了馳名遐邇的嶽陽樓,並想請好友範仲淹寫篇《嶽陽樓記》。他先請了當地一位畫家,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然後寫了一封長信,詳詳細細地介紹了嶽陽樓的建築結構、外貌特征、地理位置、附近的湖光山色,氣候環境以及與此有關的曆史人物和文章詩賦。信寫好之後,立即派人送到鄧州(今河南省南陽市),交給範仲淹。
範仲淹讀了好友的信,看了圖畫,盛情難卻,就決定起草;可是剛一舉筆,就想到難度極大:一是自己畢竟沒有親臨其境,必須借助於想像力,不能出一點差錯;二是嶽陽樓之大觀、洞庭湖之勝景,早已被前人說盡了,如果單是寫景,意思不大。他想,要寫好這篇文章,必須即景抒情,有所寄托;而且必須寫人,通過對遷客騷人和古之仁人的對比襯托,頌揚後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隻有這樣寫,才不至於停留在單純的景物描寫上麵,才會使文章高超,境界開闊,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和熏陶。
主意打定之後,範仲淹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終於正式動筆。筆力千鈞,一揮而就,幾經修改,方才定稿。
滕子京讀後大喜過望,傳給僚屬們觀看,一個個都歎賞不絕。於是,滕子京立即請書法家將《嶽陽樓記》全文抄寫一遍,再命工匠把它刻在由12塊檀木板組成的屏風上,黑底綠字,筆力遒勁,刀法蒼老。從這以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成了千古傳誦的名篇。嶽陽樓也因此而馳譽四海,聞名天下。
王勃寫《滕王閣序》
唐朝初年,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作家名叫王勃。有一次,他從山西南下,路過江西南昌,參加了都督閻公在滕王閣舉行的宴會。宴會上,閻公讓所有到會的名士文人為滕王閣作序,其實他事先已暗地通知自己的女婿孟學士打好草稿,到時候當眾露一手,顯一顯才能。但在宴會上,他還是假惺惺地拿出紙筆,逐個傳遞下去,請賓客們作序。大家都客氣地推辭了。當紙筆傳到王勃手裏時,他竟毫不謙讓,揮筆就寫。閻公氣得直瞪眼睛吹胡子,板起麵孔退到另一個房間去,隻派了個小吏跑到王勃跟前,看他寫些什麼,並隨時來報告。
第一次報告說:“文章開頭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說:“這不過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意。”第二次報告說:“接下去兩句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不禁陷入沉思,半晌說不出話。
後來又報告說:“現在是這麼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了,大吃一驚,猛然從座位上跳起來,說:“這後生可真是個天才,他的文章必將永垂不朽!我剛才怠慢了他。”說完就急忙到宴席上,看王勃把《滕王閣序》寫完,並向他道賀,眾賓客也一致稱讚這個青年的才能。大家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長安米貴
白居易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很早就展露了才華。一年,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唐代有這麼個風氣,舉子為了爭取考上進士,在正式考試前,往往拿著自己的詩文稿子向當時有名望的前輩作家請教,希望他們向主考官作有力的推薦。
一天,白居易也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希望得到指教。顧況看過名片,覺得“白居易”這個名字有點特別,與眾不同,就馬上接見了他。
顧況審視著眼前這個身材瘦長、口舌生瘡的青年人,略顯文弱,貌不出眾,猜不透他肚子裏究竟有多少學問,就帶著一種半開玩笑半教訓人的口吻,慢條斯理地說:“長安的大米一向很昂貴,新近又漲了價,你想要在這兒白白地居住下去,可不那麼容易啊!”說話時,還故意把“白”、“居”、“易”3個字音讀得很重,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白居易還是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稿獻上去,請他指點。顧況接過詩稿,翻開第一頁,一邊捋著胡子,一邊輕輕地吟誦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萎萎滿別情。
顧況反複讀了幾遍,細細體會一番,感到確是一首好詩。他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格外欣賞,禁不住拍案叫絕!
“你今年幾歲?”顧況問道。
“虛齡29歲。”白居易答道。
“你寫這首詩的時候幾歲?”
白居易略一沉思,回答說:“16歲。”
顧況大為驚奇,接下去又一口氣讀了10多首,感到每一首都寫得既通俗易懂又情真意切,有獨特的風格。他拍著白居易的肩膀,嚴肅地說:“你寫出這樣好的詩,要在京城裏‘居’下去就不難了。我剛才不過是跟你開了個玩笑,請你不要見怪!”
這一年,白居易因考試成績優異,加上顧況的熱心推薦,所以一舉考中了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