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莊王帶領軍隊去攻打一個叫陸渾的少數民族部落,軍隊來到了洛水一帶。
楚莊王為了向周王朝炫耀自己的實力,就在洛水附近,周朝(這時期周王朝已經衰落,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諸侯國)管轄的一個地方,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楚王神氣十足地檢閱軍隊,實際上是向周朝示威。
在這情況下,周定王就派大夫王孫滿帶著禮物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在與王孫滿交談時,十分關心周朝的九鼎,一再問起它有多大,有多重。
對楚王的過分關心,詳細的詢問,王孫滿心中極為反感,但在這種場合下,隻好耐心解釋。他回答楚王說:“鼎的大小,輕重是在於德,而不在於鼎的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就讓九州的長官進獻銅器,後來鑄造了九鼎。以後夏桀(夏期末代君主,是位暴君)昏亂無道,致使夏朝滅亡,九鼎就傳到了商朝,前後長達600多年。由於商紂王(商朝末代的君王)荒淫暴虐,商朝滅亡,九鼎又到了周朝。可見,隻要德行好,鼎即使小,但影響還是很重要的;反之鼎既使大,也會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有德之人。周朝現在德行並未衰落,天命也沒有改變啊!”說到這裏,王孫滿看了看楚王,然後嚴肅地說:“對九鼎的輕重可是不能問的啊!”很委婉地批評了楚王。
這“九鼎”是自夏以來,經過商朝傳到周朝的,在當時不是一般的器物,而是傳國之寶。隻有得到天下的,才能擁有它,所以是帝王地位的象征。
楚莊王之所以一再打聽九鼎,是有滅亡周朝的圖謀,所以王孫滿心中很不滿意。
詞語“問鼎”就是這麼來的。“鼎”本是古代煮食物的一種器具,在這裏是專指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傳國之寶——九鼎,它是王位、帝業的象征。所以“問鼎”後來就是指圖謀奪取政權。如:問鼎中原。引申起來應有奪取某方麵勝利的意思。
染指
春秋時期,有一次鄭國的兩位大夫子家與子公去晉見鄭靈公。他們在等著接見的時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輕輕地顫動起來。子公就伸出手指給子家看,並且笑著說:“這可是個好兆頭呀!”
子家忙問:“這能預示什麼呢?”
“我有過這種體驗,以往食指一顫動,就有口福,總能嚐到好吃的東西,我估計今天也不會例外!”子公滿有把握地說。
子家聽了後,淡淡地笑了笑。
一會兒,鄭靈公接見了他們。當他們經過走廊走進接見廳時,瞥見另一室內一位廚師正在案板上用力在切大甲魚。子公用眼瞟了一下子家,兩人禁不住都笑了起來。
“你們笑什麼呀?”鄭靈公好奇地問道。
子家就把剛才的情況如實以告。
鄭靈公解釋說:“大甲魚是楚國派人送來的。”他心裏琢磨:你的食指顫動,就肯定能吃到美味,不見得吧!
沒多久,甲魚烹飪好了。鄭靈公請了幾位大夫來品嚐,子公、子家也都在座。鄭靈公很客氣地讓讓這位,讓讓那位,偏偏不請子公動筷子。
看著這情況,子公氣極了,他想這不是故意讓我難堪麼?他越想越氣,渾身都哆嗦起來了。他想:你不讓我嚐,我就偏要嚐嚐。於是他伸出手指,用力在盛著甲魚的鼎(三足兩耳,古代煮食物的器具)裏蘸了蘸湯,嚐了嚐滋味,然後轉過身,怒氣衝衝地走了。
由這件事後來就產生了一個詞叫“染指”。“指”是手指,“染”是沾染,指的是用手蘸一蘸。這本來的意思,後來一般都不用了,而人們常常用它的引申義,就是用它來比喻獲取那本不屬於自己不應得到的利益,是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