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猶太人,出生在德國。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896年,愛因斯坦考入瑞士的蘇黎士聯邦大學,並從此開始了終其一生的物理學研究。他獲得了多方麵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量子論、宇宙學、相對論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特別是他相對論中的狹義相對論更是具有偉大的科學意義。

在愛因斯坦不足16歲的時候,有一次乘坐馬車,當他看到馬車在地麵上經過時,忽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念頭:如果有人以光速和光線一齊前進,那麼,是不是將看到光線乃是靜止在空間中的電磁波呢?

就像我們坐在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上,觀察與我們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一塊兒前進的另一輛汽車一樣,感覺那輛汽車似乎是不動的。

可是,愛因斯坦卻憑著推理和想像,認為那是不可能的。

火車上的乘客,相對於火車沒有運動,相對於地麵卻以每秒幾十米的速度飛馳而過。火車相對於地麵運動、地球相對於太陽運動,這些都是相對運動。但是,如果按此繼續推導下去,太陽相對於銀河係中心運動,那銀河係又相對於什麼運動呢?

根據經典物理學的解釋,除去相對運動外,還有絕對運動,即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運動。牛頓把它解釋為:“是和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既然絕對空間和外界毫無關係,那它又是如何存在和被人所了解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決定從“以太之謎”入手進行研究。

“以太”這個詞,是古希臘人的創造。他們認為空氣中充滿著以太這種物質,它是肉眼看不見的,但無處不在。

牛頓借用以太一詞,把它作為萬有引力的傳播媒介。

但光的“波動說”卻認為以太是光波的傳播媒介,就像空氣是聲波的媒介一樣。

“波動說”還認為,以太無所不在,不但充滿宇宙空間,而且滲透於氣體、水和一切物體之中。它沒有一點摩擦阻力,不影響一切物體的運動。

19世紀末,以太又被人們說成是電磁場的承擔者和電磁波的傳播者。還有人幹脆把這樣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以太,說成是牛頓的絕對空間!

這種說法可靠嗎?“難道光隻有借助傳播媒介才能傳播嗎?而這種傳播媒介又隻能是以太嗎?”

“既然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證明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存在,那麼,它們就是不存在的。”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兩個基本原理:

一、光的速度是不變的。

二、當物體運動的速度接近或達到光速時,相對該物體來說,時間將減慢。即所謂狹義相對論原理。

愛因斯坦又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推導出了物體的質量也與運動密切相關,運動速度增加,質量也隨之增加,並得出了質能關係式:E=mc2,即物體轉化為能量時,能量的總值相當於它的質量與光速的平方的乘積,從而揭示了原子內部蘊藏著巨大能量的秘密!

對於相對論原理,愛因斯坦自己曾經做過簡明扼要的說明:

“要點是這樣的:早先人們認為,假如由於某種奇跡,一切有形體的事物突然一下子消失了,那麼空間和時間仍會留下來。照相對論來說,空間和時間是和一切事物一起消失的。”

時間、長度和質量是力學研究中的三個基本量。在牛頓的力學中,它們是絕對的、不變的。但在相對論中,它們卻又變成了和測量者所在的坐標係有關的量。

此外,在牛頓的力學中,質量和能量二者分明,互不相關,各自守恒。而在相對論中,牛頓的守恒定律就變成了質能守恒定律,即E=mc2。

於是,空間和時間統一起來了,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了,質量和能量統一起來了。

這是一場真正的物理科學的革命!

牛頓推出萬有引力定律

伊薩克·牛頓(1642~1737)生於英國。他早年生活很不幸,從小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長大。他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就積極投身於科學事業,作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在幫助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方麵,他無愧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導師。他創立了微積分,發現了光色的秘密,總結出了機械運動的三大定律。特別是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掀起了世界科學的革命。

牛頓從小對茫茫宇宙就非常感興趣,他在研究天體運動時,一直都在苦苦思索著,要找到使太陽係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的神秘力量。有一天,一件突然發生的小事,促使牛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那是1666年秋季的一天,天氣格外晴朗。牛頓和往常一樣,早早地就來到沃斯索斯普村莊園的小花園裏,一邊曬著暖和的太陽,一邊思索著天體運動法則的問題。他身後是一棵很大的蘋果樹,上麵結滿了紅彤彤的大蘋果,微風一吹,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撲麵而過,十分誘人。可是,牛頓對眼前的美景無動於衷,他沒有去摘垂在眼前的大蘋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月球是人類最為熟悉,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球。如果天體運動的法則對任何星球都適用的話,隻需弄明白地球和月球的運行關係,不就都明白了嗎?可是,這個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牛頓一麵專心致誌思考問題,一麵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不知不覺地打起盹來。忽然一陣風吹過,一個大蘋果掉了下來,不偏不倚,恰好砸在牛頓的頭上。

“啊!誰在打我?”牛頓從睡夢中驚醒,嚇了一跳。他環顧四周,以為誰在打他,可是四周靜悄悄的,一個人影也沒有,隻有果樹的葉子在慢慢地晃著。於是牛頓沒作理會,又低頭思考起來。

“咦,一隻大蘋果。”

牛頓拾起腳邊的一隻大紅蘋果看了一會兒,又向上看著滿樹的蘋果。“哦,原來是你們在搗蛋!”牛頓笑嗬嗬的對著蘋果樹說。

突然,牛頓像是想起來什麼似的,愣愣地注視著手裏的這個“天外來客”,若有所悟,並自言自語道:

“為什麼蘋果不往天上掉,不向前後左右掉,而偏偏落在樹的正下方呢?”

這個時候,牛頓的妹妹哈娜走過來,看到他手裏的大蘋果,便說:

“哥哥真饞,竟偷吃蘋果!”

牛頓根本不理會哈娜的話,又繼續說著:

“這難道和星體運動有關係?”

哈娜見哥哥不理她,便生氣地說:

“怎麼啦?哥哥,蘋果可不會說話呀?”

牛頓轉過頭,一本正經地說:

“我在想,蘋果和月球有什麼關係呢?”

哈娜聽後,哈哈大笑,說:

“這有什麼好想的?本來就沒有什麼關係嘛,你可真是想呆了。”

牛頓卻沒有笑。

“他們的確不一樣,我剛才在這裏睡著了,這個蘋果掉下來,把我嚇醒了。”

哈娜神秘的一笑,說:

“是不是想吃蘋果,不好意思呀?”

牛頓突然問哈娜:

“哈娜,你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為什麼掉在地上,而不會飛上天空呢?”

哈娜很驚訝地說: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蘋果熟了當然會往地下掉呀!你瞧,那又掉了一個蘋果呢!”

牛頓朝她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又有一隻熟蘋果掉了下來。

這一現象使牛頓陷入沉思: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牛頓看著蘋果,不斷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思緒越來越遠,飛到了月亮,飛到了茫茫的宇宙……他手中的蘋果,也已經變成了月球,變成了行星,變成了茫茫太空中的一個個天體。

牛頓坐在樹下,對著蘋果沉思了許久,突然,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隻因為地球在用力往下拽它,在吸引著它。”

“可是,蘋果是因地球的引力而掉在地上的,為什麼月球就不會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而掉下來呢?”

“又是什麼樣的力使它們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運轉呢?難道是因為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比蘋果和地麵的距離大的緣故嗎?”

牛頓百思不得其解。

“地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種力量有沒有極限呢?”

一個又一個疑問困擾著牛頓。

忽然,牛頓想到了小時候玩過的一種遊戲:

首先把一塊石頭用一根繩子綁住,然後把繩子的另一頭係在手上,再用力使勁地甩,石頭就會繞著圓圈打轉。

牛頓想:

“如果把人看成是地球,而石頭就是月球,石頭繞著人轉,那麼繩子也就相當於地球引力,石頭越大,轉起來越費力。”

“這樣,就可以了解到月球為什麼保持一定的距離,環繞地球轉,而不會飛走或掉到地球上來了。同樣的道理,太陽與地球之間,也存在著這種引力。而宇宙中的其它星體之間,也被這種引力吸引著,有規律地運動著。”

牛頓一下子開了竅似的,悟透了宇宙運動規律,於是萬有引力就這樣被發現了。牛頓悟出了這個道理,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可是思考並未因此而止步,他仍在思考著地球、月球、太陽之間存在的這種力會不會改變。

牛頓又想到了開普勒的第二法則:假如有一個行星,它環繞地球一周用27年,那麼它和地球的距離就是太陽距離的九倍。

牛頓運用這個法則反推回去,結果發現了有名的“逆二乘法則”。運用這個法則,可以推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引力。後來,科學家運用這個定律,測算出了彗星出沒的時間,並相繼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等。

這就是萬有引力和蘋果落地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牛頓老家園子裏的蘋果樹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成為後人瞻仰牛頓故居時讚歎牛頓偉大過人之處的活典型。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體定律

伽利略(1564~1642)生於意大利的比薩。他是傑出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因為他的卓越成就而被人們稱為近代科學之父。貧苦的家境培養了伽利略頑強的信念。他製造了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日麵的地形和太陽黑子,發現了等時性原理、自由落體的規律,發現了繪圖儀。做了著名的斜塔實驗,開創了一種研究科學的新方法,即科學實驗方法,也就是實證的方法,對人類科學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一天晚上,伽利略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飲酒聊天,酒至酣處,伽利略對大家說了他的想法:

“我要用實驗向大家證明一個真理,我要讓那些最頑固的老學者們親眼看到我的實驗,然後讓他們信服。”

“老師,您想什麼時候做實驗啊?”

“明天,不,不行,得後天,噢,也不行,下個禮拜的今天最合適,這樣,我會有足夠的時間先進行一下實驗。我要請學校的全體師生,還有比薩的全體公民來觀看這次實驗,讓大家一起來為我做見證。屆時大家會看到,兩個大小不等的鐵球同時落地。”

其中一個平時頗被伽利略寵愛的學生,這時候有些放肆起來,他借著酒興說:

“老師,您說您的那兩個鐵球中,會不會有一個砸在我這個不幸的腦袋上?”

伽利略冷冷地回答說:“最好還是砸在上麵,這樣,說不定會把你的腦子砸出一些智慧的火花來。好了,現在你們都各自回去吧,我會把我的計劃公布在中央講演大廈的公告欄裏,到時候,可以請你們的朋友一起來,我也將邀請各位教授到場。”

一個禮拜很快就過去了。在教堂的大鍾敲響十二下前,伽利略滿懷興奮地進入了公共廣場。比薩斜塔下麵站滿了高聲談笑的學生,看他們的勁頭兒,倒更像是來看鬥雞表演的。伽利略找了半天,沒有見到校長和一些資曆較深的教授,可能他們害怕有損身份吧。不過,在人群中,伽利略還是看到了幾位教授,他們的臉上掛著藐視的神情,還有一點不懷好意的冷笑。

在人群的最外圍,是一些披著披巾要走向教堂的老婦人,她們看到有這麼多人在這裏集會,不知道要發生什麼,於是四下裏問,什麼事情,要看什麼,什麼時候開始?

在斜塔的入口處,一位老教授正在和一位年輕的教授熱烈地交談著。他們看到伽利略走過來,便一下子停住口,分開了。伽利略沒有理會他們,徑直進入了斜塔中。

伽利略對已經等得有些著急的群眾說:

“請大家看清楚,現在,我手中有兩個鐵球,左手的這一個重一磅,而右手的這一個則重十磅,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親自上來掂一掂,看看是不是屬實。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亞裏士多德認為:如果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同時下落的話,那麼,它們到達地麵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這時,人群裏有人嚷著:

“那是當然,十磅的鐵球一定會比一磅的快十倍。”

伽利略沒有理會這個人的話,繼續說:

“現在,請大家稍稍往後站一點,我會讓這兩個鐵球直線落下去,不會傷害到大家的。請大家幫我一起觀察這兩個鐵球落地的時間。”

說完,伽利略登上了塔頂,現在剛好是正午時分,鍾聲剛剛響過,下麵的人群一片靜寂。伽利略手裏拿著兩個鐵球,伸開手臂,讓兩個手臂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喊了聲“放!”

於是,兩個鐵球便從半空中直落下來,擊落到地麵,並且揚起一小堆灰塵。

兩個手執滴漏計時的學生大聲喊道:“時間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

人群立刻轟動起來,無論如何,這麼多人的眼睛都看到了一個事實——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的確啊,是兩個同時落地的。”

“我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了,是相同的時間啊。”

“對,不會錯的,我們隻聽到一個落地的聲音,說明一定是同時的,不會有錯。”

伽利略從斜塔上走下來,他的兩個學生過來向他祝賀:“老師,祝賀您,您的實驗成功了!”

“老師,我感到很光榮,能為您效力,並且親眼看到您的成功。”

人群在慢慢散開,那幾個站在群眾中的教授早已經走了,他們並不想讓伽利略看到他們的疑惑,也不想就此承認自己的錯誤。

瓦特發明蒸汽機

詹姆斯·瓦特(1739~1819)生於蘇格蘭的一個工人家庭中。他隻接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但並沒有因此埋沒他那深不可測的天賦。他堅持自學,鑽研了天文學、化學、解剖學等多種學科,還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瓦特自幼就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從1761年起,他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蒸汽機的改良工作,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工作效率,打開了通向現代大工業的曆史之門。

1765年5月,一個晴朗的星期日下午。

瓦特坐在工作台前麵,連實驗也懶得去做。他時而坐在已經停止轉動了的機械前,靜靜地沉思,時而站起來,嘴裏嘟嚷著,在房間裏走來走去。

對瓦特來說,一星期當中隻有星期日下午的片刻時間,他才得以舒一口氣。

從教堂做完禮拜回來,瓦特和妻子簡單地用過午飯後,瓦特對妻子說:“我出去走走。”

這是瓦特從少年時代就養成的一個習慣,每每要思考什麼事的時候,就馬上從家裏跑出去,在故鄉格利諾克的樹林中踱來踱去,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

瓦特盡可能地往行人稀少的路上走,腦子裏卻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占據。

“汽筒需要蒸汽時就加熱,要使它凝結時就加以冷卻……冷卻時盡可能使用大量的水,反之,加熱時就盡可能用少量的水……”

在這幾天當中,無論是睡覺、吃飯或工作,瓦特都不停地思考著這個問題。

從大街到小巷,從廣場到大路,瓦特足足走了差不多有一個鍾頭。

“要使汽筒不必一冷一熱地改變溫度,就可以加快速度,並且不浪費蒸汽了!”

長期實驗的結果,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而剩下來的就是技術問題了。

這時,一片綠如油的草地映入了瓦特的眼簾,瓦特停下腳步,欣賞這美麗的景色,讓緊張的大腦鬆馳一會兒。

不久,“熱量和凝結”的問題,在瓦特的腦中悄然消失了,這使瓦特感到無比的舒暢。

“唉!回家吧!”

瓦特伸了一個懶腰,然後慢條斯理地往家走去,剛走過洗衣店,到達牧羊人所住的小屋時,又一個念頭飛進了他的腦海裏。

“由於蒸汽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物體,因此,凡是有真空的地方,它就無孔不入。如果在汽缸和蒸汽室之間加一個通道,蒸汽就會進入裏麵而冷凝,這樣就不用冷卻汽缸,紐科門機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想到這裏,瓦特便開始重新設想未來蒸汽機的構造:蒸汽因為具有推動力,所以能夠衝入真空的容器裏。要是把真空的容器附在汽筒上,蒸汽經過汽筒後就必定會進入那個容器裏去,那麼,蒸汽就可以在那個容器裏凝結,而不必在汽筒中凝結。也就是說,為了蒸汽的凝結,隻要另外再做一個凝結器連接在汽筒上就行了。這樣一來,蒸汽就在那裏凝結,而不需要再把汽筒冷卻,汽筒就始終是真空的了。

這樣各種不同的作用,分別在不同的容器內進行,汽筒就可一直保持熱度,凝結器就可以永遠使它冷卻下去,這樣一來,連一絲蒸汽也不會浪費掉了。

初步的設想完成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設想變為現實。瓦特又開始思考了,傳統的紐科門機的冷凝器是如何使噴灑的水、凝結的水以及漏進來的空氣排出去的呢?

這個問題又在困擾著瓦特,經過反複的思考,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下麵設計一個排水口,將水自管子中擠壓出來,當蒸汽衝進去時,又可以將空氣也擠壓出來。

瓦特的想法,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成功的邊緣。想到這裏,他已走過了兩條街。此時,他已得出結論——在汽筒旁邊再做一個冷凝器。

瓦特自從有了這種奇妙的構想,整個人都被它迷住了,他匆匆回到家裏,一頭鑽進了實驗室。

第二天一大早,瓦特就跑到格拉斯哥大學的一位朋友家裏。

“你家裏是不是有一個大的黃銅製的注水器?”

“哦!有的。”

“能不能暫時借我用一下?”

“好的,你拿去吧!反正是沒有用的東西。可是,瓦特先生,你拿它幹什麼呢?”

瓦特微笑著說:“我想製造一個新的蒸汽機模型。”

瓦特把那個直徑10厘米、長75厘米的注水器帶回家後,馬上把它改製成了汽筒。

瓦特最初的蒸汽機模型形成了:一個汽筒,汽筒裏麵有一個活塞,活塞的最下麵,有一個吊東西的鉤子。

汽筒通過管子與一個小鍋爐相接,蒸汽沿管子進入環形的汽筒內,汽筒因此能保持很高的溫度。

汽筒的旁邊接著一個冷凝器,冷凝器頂上有一個可以排氣的閥門,下麵有一個排水的小管子。

小鍋爐裏產生的蒸汽順著管子進入汽筒,汽筒裏的空氣就被壓進冷凝器,隨著蒸汽越來越多,冷凝器裏的空氣也從頂上的閥門被壓出,這時冷凝器和汽筒都充滿了蒸汽。

然後,冷凝器被冷水製冷,裏麵的蒸汽凝成水,通過小管子不斷擠出。與之相連的汽筒內的蒸汽就不斷地湧過來被凝結,汽筒成了真空。這樣活塞就被空氣向上壓,不斷上升,活塞的鉤子上所吊的東西就給吊起來了。

這個裝置比紐科門機先進了許多,它能充分地使蒸汽進入到小管子裏凝結,由於不浪費蒸汽,效率大大提高了。

“不錯!不錯!”瓦特高興得拍起手來。瓦特成功了,他使以往所利用的大氣壓力改為蒸汽,使過去的氣壓機械一變而成為真正的蒸汽機械。

帕斯卡發明壓強定律

布萊斯·帕斯卡,1623年6月19日生於克勒加菲朗,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在數學方麵受數學家的父親影響,16歲就發表了數學論文,22歲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機械計算機,根據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幾何體係。在物理方麵則總結出了壓強定律即帕斯卡定律。

帕斯卡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常常思考一些他認為有趣的問題。有一天,他在上學的路上,看到園丁準備澆花,隻見園丁把又長又扁的水管接在水龍頭上,擰開水龍頭,扁水管一下子變得圓鼓鼓的,水就順著水管流進了花園。帕斯卡趁澆花的園丁不注意,悄悄把雙腳站到水管上,想壓扁管子堵住水,可根本堵不住,水照樣從他腳下的水管中流過。他又蹲下來,用手按水管,臉都憋紅了也沒能按住。這時,園丁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嚇了他一跳。他以為那位園丁會責怪他,誰知,園丁卻反而笑嗬嗬地對他說:

“你這個小家夥,是想按住水管嗎?”

“嗯。”

“就你這樣的小不點兒怎麼行呢,就是七八個人,隻怕也堵不住喲!”

“為什麼水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當然啦,看,它噴得多高啊!”

帕斯卡順著園丁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靠花園這頭的水管上有幾個細孔,水從細孔中噴出,噴得老高。“真的,它們畫的都是拋物線呢。”帕斯卡一蹦一跳地跑過去,伸手擋住一根“拋物線”,手心被射得怪癢癢的。

帕斯卡不禁產生了許多疑問:水進了水管為何要往前跑?水本來是往低處流的,為何水管裏的水要往高處流呢?為何水能把管子脹得圓鼓鼓的?細孔裏流出來的水為什麼能噴那麼高?

帕斯卡向園丁請教這些問題,但並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沒有辦法,他隻有回到家中向爸爸請教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認為最有學問的爸爸也答不出,反而還教訓他:“算了,把書本學好就行了,別整天想這想那的。”

執著的帕斯卡並沒有就此作罷,既然從別人那裏得不到答案,就自己做試驗,他弄來一段水管,接在水龍頭上,把另一頭揚得高高的,看水往外噴。他還用釘子把好水管鑽上幾個孔,讓水也從小孔裏噴“拋物線”。

帕斯卡的行為令爸爸更加生氣:“怎麼學起玩水了,你這孩子變了,不做正經事了。”

“玩水有什麼不好,我有幾個問題弄不清楚嘛!”帕斯卡不吃爸爸那一套,照樣我行我素,挺有興趣地擺弄著水管。經過多次細心的觀察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小孔裏噴出的水流都一樣長。

沒多久,水管就破爛不堪了,帕斯卡又找來較薄的橡皮管子,費了很大勁才把管子安到水龍頭上。細管子頓時被撐得又粗又壯,帕斯卡睜大驚奇的眼睛想:“水究竟從哪兒來這麼大的力量?”

帕斯卡決定把這個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他找來一個四周紮有一些小孔的空心球,然後把球上連接一個圓筒,圓筒裏安了個可以來回移動的活塞。再將球和圓筒裏灌滿水,然後用力往裏按活塞,水便從球四周的小孔裏均勻地向外噴射,真是好玩極了。

帕斯卡重複了一遍又一遍,經仔細觀察,他發現:如果不按活塞,水也就不向外噴射。帕斯卡覺得這太神秘了,但他怎麼也弄不清楚秘密之所在,也不急於去問爸爸,認為應該自己解決問題。

帕斯卡對揭開這個秘密有著強烈的願望,便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當他長大以後,更加對幼年時“玩”水產生的現象感興趣。於是,他決定繼續進行他的“玩”水實驗,不過這次不是在水龍頭下悄悄地玩,而是在實驗室公開地“玩”,並且有了許多儀器、設備等實驗裝置做輔助。

1648年,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精確計算。帕斯卡終於總結出了一條規律:“加在密閉液體上的壓強,能夠按照原來的大小由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物理學把它叫做“帕斯卡定律”。當年帕斯卡隻有25歲。

鐳的發現者居裏夫人

瑪麗·居裏(1867~1934)生於波蘭華沙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出於對科學的熱愛,瑪麗·居裏於1891年隻身來到法國巴黎著名的索爾本大學攻讀物理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1898年,居裏夫婦發現了元素釙,4年後又發現了鐳,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以後居裏夫人又成為巴黎大學曆史上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居裏夫人終生致力於放射性研究,為人類、為科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鐳的發現及證明,更是居裏夫人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結晶。

在發現釙元素之後的第五個月,居裏夫婦又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這種新元素是在瀝青鈾礦中發現的,比鈾的放射性還要強百倍,瑪麗叫它“鐳”。

這個消息使物理界和科學界都震驚了。居裏夫婦竟然接連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然而,科學是實實在在的,科學家們對於一種新的元素,隻有在看見了它,接觸了它,稱過它,檢查過它,用酸加以對比,並確定了它的“原子量”之後,才能確信它的存在。

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看到過鐳,沒有人知道鐳的原子量,因此,忠於原則的科學家們說:

“沒有原子量,就沒有鐳,把鐳指給我們看,我們就相信你們。”

為了向全世界的人們證實鐳的存在,居裏夫婦還要再工作四年。

但是,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為了提取純鐳和釙,需要足夠的礦物和足夠大的場地,而這些費用又去哪裏籌集呢?

當時,女兒伊雷娜已經1歲了,由傭人照顧著,比埃爾的月薪也隻有500法郎,僅夠一家人的日常開支。

釙和鐳藏在一種很貴重的瀝青鈾礦中,對於居裏夫婦來說,幾噸瀝青鈾礦的價格太昂貴了。

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據他們預測,瀝青鈾礦在提煉玻璃用的鈾鹽後,礦物裏所含的微量元素釙和鐳一定仍然原封未動,因此可以用提煉過的殘渣來做實驗。

於是,居裏夫婦請一個奧國同行幫忙,聯係到了聖的阿希姆斯塔爾礦的廠主,請求購買殘渣。

廠主是一個爽快的人,他說:

“隻要你們出運費就行,我把這些殘渣都送給你們了!”

瑪麗夫婦十分高興,立即從他們很少的積蓄中提出一部分錢,用來做運費。原料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得想辦法找到存放殘渣的庫房和提煉室。

他們想:在巴黎眾多的建築物當中,難道就沒有一處可供他們做實驗用嗎?

事實證明,他們幾天來的奔走都是徒勞無功的。最後,他們又回到了比埃爾任教的理化學校,校長舒爾勃格先生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地方:“實驗室旁邊有一個閑置的棚屋,你們去看看能不能使用吧!”

這是一個小木板屋,以前是醫學係的解剖室,玻璃屋頂殘缺漏雨。很久以來,人們都嫌這個地方不適合工作,所以一直空著。沒有一個工人願意在這樣的地方工作。

瑪麗和比埃爾卻覺得這是個好地方,他們向校長表示了感謝。

夫婦倆使出全身力氣把棚子清理了出來。

這時,一輛載重馬車裝著滿滿的大袋瀝青鈾礦殘渣,停在了理化學校的門前。

瑪麗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立刻跑上前打開一個口袋,伸出雙手摸著那摻有鬆枝的褐色廢渣,像欣賞寶貝一樣。

鐳就藏在這裏麵,瑪麗要從這裏麵提煉出鐳來。為了這個目標,她必須煉製一座山那樣多的殘渣。

比埃爾笑著說:

“瑪麗,你現在可要變成一個強壯的男子漢一樣才行呀!”

清晨,瑪麗顧不上梳頭,穿上粗布工作服就來到棚外工作。無論寒風多麼凜冽,雪花如何狂舞,她都會準時來到,先是點燃柴木,燒熱大鐵鍋,接著往鍋裏倒進瀝青渣。她手握一根比她還高的大粗鐵棍,用力地攪拌著。

隨著殘渣變成了糊狀的黑色液體,瑪麗的手也常被鐵棍燙出了大泡。這些還可以忍耐,可當沸騰的殘渣冒著一個一個大氣泡,散發出一股股濃濃的黑煙的時候,她眼淚鼻涕一起流了下來。

最後,瑪麗再把沸騰的殘渣舀進一個個大罐裏,放到棚子裏去沉澱。

每天,瑪麗都無休止地重複著這些繁重的勞動。她的皮膚全部變成了黑色,雙手也是傷痕累累,胳膊和腳都腫了。

在這期間,比埃爾一有時間就跑來幫妻子幹活兒。眼看著瑪麗的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比埃爾的內心充滿了痛楚。

可是,瑪麗是不會停下來休息的。她仍舊天天站在那口大鐵鍋前麵攪拌著。終於,8噸的殘渣全部煉完了,她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接著,瑪麗又把那一大罐一大罐的溶液繼續提煉提純。

1902年4月,35歲的瑪麗終於在4年的日夜苦戰之後,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的鐳。

那天晚上9點多鍾,瑪麗給女兒洗完澡之後,坐在燈下給女兒縫衣服。

但是,她剛縫了幾針,就不安地站了起來,很興奮地說:

“比埃爾,我們一起去實驗室看看吧,我總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比埃爾正巧也有同感。於是,兩個人穿上外衣,輕輕地溜出了屋。

當比埃爾要打開實驗室門的時候,瑪麗突然問:

“你想過鐳會是什麼顏色嗎?”

比埃爾順口回答說:

“一定十分漂亮!”

瑪麗像個頑皮的小女孩似的,輕聲對比埃爾說:

“我們不要點燈!”

說著,他們打開了門。

“看哪……看哪!”瑪麗驚叫道:

隻見在黑暗中,那些放在桌子上的玻璃容器裏,一種從沒見過的淡藍色的熒光在不停地閃耀著。

瑪麗雙手合十,跳著嚷道:

“太美了!太漂亮了!”

這天晚上,居裏夫婦興奮得很晚才睡著。因為終於找到了鐳,可以證明鐳的存在了。

發明電報的莫爾斯

莫爾斯,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藝術係,後來到英國學畫,是一位擅長畫風景的作家。後來成為美國電報的發明者。那麼一個藝術家如何成為電報的發明者呢?

1832年秋,畫家莫爾斯搭乘“薩裏號”遊輪返回美國。輪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時間一長,旅客們就有點厭倦了。這時,一位名叫傑克遜的青年表演起“魔術”來。他將一塊繞有絕緣銅絲的馬蹄鐵塊放在桌子上,把銅絲通電,馬蹄鐵就有了一股無形的力量,把一些鐵釘、鐵片吸了過去。當切斷電源時,馬蹄鐵的吸引力便消失了,那些鐵釘鐵片也馬上掉了下來。

旅客們大感興趣,紛紛自己動手嚐試。莫爾斯試了好幾次。“這真是太神奇了!”他仿佛看見了一個奇妙無比的新天地。傑克遜告訴莫爾斯這叫電磁感應現象,還向他介紹了許多電的傳遞知識。

莫爾斯完全被電迷住了,連續幾個晚上都失眠了。他想:“電的傳遞速度那麼快,能夠在一瞬間傳到千裏之外,加上電磁鐵在有電和沒有電時能作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利用它的這種特性不就可以傳遞信息了嗎?”

莫爾斯這位頗有成就的繪畫教授決定放棄他的繪畫,發明一種用電傳信的方法——電報。

回到美國,莫爾斯就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沒有電學知識,他便如饑似渴地學習。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便向大電學家斯特尼請教。他的畫室也成了電學試驗室。畫架、畫筆、石膏像等都被堆在了角落,電池、電線以及各種工具成了房間的“主角”。

漸漸地,莫爾斯掌握了電磁的基本知識。他開始正式向“電報”發起衝擊!

莫爾斯從有關資料中得知,在他之前,早就有人設想用電傳遞信息。早在1753年,當時人類對電的認識還處在靜電感應時代,一位叫摩立遜的電學家,就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架設26根導線,每根導線代表一個字母。這樣,當導線通電時,在導線的另一端,相應的紙條就被吸引,並記下這個字母。當時由於電源問題沒有解決,摩立遜的實驗也就未能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