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間禮儀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 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我們平時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你和一個人麵對麵講話,他靠近你到一定距離的時候,你就會產生十分不適應的感覺。心頭產生厭惡感,然後不自覺地後退。
這就是所謂的空間效應。這種效應是一種自然天性。在生物界中,很多動物都有自己劃定的領域,不準其他動物侵犯,這是同樣的道理。人類的空間效應正是自然性的體現。
作為公關禮儀所講的空間,是指人們在交往時,特別是個人與個人、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交往時,因彼此的關係不同,周圍的環境不同,而無形中感到彼此間應保持的一種特定的距離。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有伸縮性的空間範圍內,這個範圍圈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卻像一個氣球,不允許、不喜歡他人隨意侵犯或突破。這種距離範圍圈源於人的動物本能,有與生俱來的屬性。
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殖中心,保護自己的性命,本能地要求擁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並視自己占有的“地盤”為勢力範圍。一旦這一範圍遭到異群、異類的侵犯,就必然全力以赴地把入侵者驅逐出去。
人類也是這樣。人類也要通過警惕、防禦、反擊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空間。與動物的空間概念的不同點主要在於,人的客觀空間範圍與主觀空間意識都有較大的可變性或可伸縮性,人的生存能力與適應能力比動物更強。
美國人類學家、心理學家、方法意義學的創始人霍爾博士通過大量事例說明,人在文明社會中與他人交往而產生的關係,其遠近親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離的大小來衡量的。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在以下四種空間範圍內交往著、活動著:
1親密距離。
這是戀人之間,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以及至愛親朋之間的交往距離。其中又可分為近位和遠位兩種。
近位親密距離在0~15厘米之間。這是一個“親密無間”的距離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人們可以盡情地表現愛撫、安慰、保護等多種親密情感。在這個空間內,人們可以彼此肌膚相觸;能直接感受到對方的體溫和氣息。戀人之間極希望處於這樣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裏,雙方都會感到幸福和快慰。
遠位親密距離大約在15~46厘米之間。這是一個可以肩並肩,手挽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們可以談論私情,說悄悄話。
在公眾場合,隻有至愛親朋才能進入這一空間。在大庭廣眾麵前,除了客觀條件十分擁擠的場合以外,一般異性之間是絕不應進入這一空間的,否則,就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擁擠而被迫進入這一空間,也應盡量避免身體的任何部位觸及對方,更不能將目光死盯在對方的身上。
2私人距離。
這是一個更有“分寸感”的交往空間,其中也可分為近位和遠位兩種。
近位私人距離大約在46~76厘米之間。在這一距離內,稍一伸手就可觸及對方,雙方可以親切握手。近位私人距離在酒會的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談話雙方會有一種親切感。
遠位私人距離大約在76~122厘米之間。在這一距離內,雙方都把手伸直,還有可能相互觸及。由於這一距離有較大開放性,親密朋友,熟人可隨意進入這一區域。
3社交距離。
這是超越親朋、熟人關係的社交距離。這個距離體現的是一種社交性的,較正式的人際關係。可分為近位和遠位兩種。
近位社交距離在122~213米之間,在工作環境中,領導對部屬談話,布置任務,交代工作,聽取彙報等一般保持這個距離。在一般的社交聚會上,陌生人之間,客戶之間商談事務時也采取這一距離。
遠位社交距離在213~61米之間。這是正式社交場合、商業活動、國事活動等所采用的距離。采用這一距離主要在於體現交往的正式性和莊重性。在一些領導人、企業老板的辦公室裏,其辦公桌的寬度在2米以上,設計這一寬度就在於,領導者與下屬談話時顯示出距離與威嚴;因為即使他們坐在這樣的辦公桌後麵與對麵站著的人談話,也不會顯得低矮。
4公眾距離。
這是人際接觸中界域觀念的最大距離,是一切人都可自由出入的空間。也有近位公眾距離和遠位公眾距離之分。
近位公眾距離在61米之外。這通常是小型活動的講話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教師講課與學生聽課之間的距離。遠位公眾距離在8米以外。大型報告會、聽證會、文藝演出時報告人、演講者等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就是如此。
在生活中和社交中,我們應該秉持尊重他人的態度,來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不禮貌的“侵犯他人領域”的情況發生。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舉止、神態代替語言,借以達意表情的溝通手段之一。肢體語言源遠流長,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語言了。一般來說,我們把肢體語言分為表情和動作兩類。
1微笑
就表情來說,在生活中,最可以表示好感,尊重他人的一種表情就是微笑。笑容是一種令人感覺愉快的麵部表情,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深入溝通與交往創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誠友善。世界各民族普遍認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規表情。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作用。
(1)表現心境良好。麵露平和歡愉的微笑,說明心情愉快,充實滿足,樂觀向上,善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會產生吸引別人的魅力。
(2)表現充滿自信。麵帶微笑,表明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人交往,使人產生信任感,容易被別人真正地接受。
(3)表現真誠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蕩,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實意,而非虛情假意,使人在與其交往中自然放鬆,不知不覺地縮短了心理距離。
(4)表現樂業敬業。工作崗位上保持微笑,說明熱愛本職工作,樂於恪盡職守。如在服務崗位,微笑更是可以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讓服務對象倍感愉快和溫暖。
微笑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要笑得恰到好處,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微笑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
微笑的要求是:發自內心、自然大方,顯示出親切,要由眼神、眉毛、嘴巴、表情等方麵協調動作來完成。要防止生硬、虛偽、笑不由衷。
要笑得好並非易事,必要時應當進行訓練。可以自己對羞鏡子練習,一方麵觀察自己的笑的表現形式,更要注意進行心理調整,想象對方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己多年不見的朋友。還可以在多人中間,講一段話,講話時自己注意顯現出笑容,並請同伴給以評議,幫助矯正。
2手勢
手勢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肢體語言,在服務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重語氣,增強感染力。大方、恰當的手勢可以給人以肯定、明確的印象和優美文雅的美感。
規範的手勢應當是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內向上,手指並攏,拇指自然稍稍分開,手腕伸直,使手與小臂成一直線,肘關節自然彎曲,大小臂的彎曲以140° 為宜。
在出手勢時,要講究柔美、流暢,做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避免僵硬死板、缺乏韻味,同時配合眼神、表情和其他姿態,使手勢更顯協調大方。
不同的手勢還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列舉如下:
(1)蹺大拇指手勢
中國人對這一手勢賦予積極的意義,通常用它表示高度的讚譽。寓義為:“好!”“第一!”等。但是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蹺大拇指則是搭車的慣用手勢。而在希臘,蹺大拇指卻是讓對方“滾蛋”的意思。中國人在與希臘人交往時,千萬不要用蹺大拇指去稱讚對方,那樣一定會鬧出笑話,甚至產生不愉快。
(2)指點手勢
在交談中,伸出食指向對方指指點點是很不禮貌的舉動。這個手勢,表示出對對方的輕蔑與指責。更不可將手舉高,用食指指向別人的臉。西方人比東方人要更忌諱別人的這種指點。
(3)撚指手勢
撚指就是用手的拇指與食指彈出”叭叭”的聲響。它所表示的意義比較複雜:有時是表示高興;有時表示對所說的話或舉動感興趣或完全讚同:有時則視為某種輕浮的動作,比如對某人或異性“叭叭”地打響指。
在陌生的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麵前,輕易地撚指,會使人覺得沒有教養,碰到熟人打招呼時也來上一聲撚指,也會使人覺得不舒服。總之,這是一種很隨便的舉止,慎用為好。
3其他肢體語言
(1)感謝
在一般的場合,表示感謝,可用點頭來表示。在比較莊重的場合,可用鞠躬來表示謝意。鞠躬的“深度”與致謝的程度有關,感謝的程度越重,躬身的深度越大。表示感謝還可用雙手握住對方的手,或者再上下晃幾下,晃的程度越大,感謝的程度越重。還有,用雙手在胸前抱拳或合十,前後晃動幾下表示感謝。在中國廣東,人們用右手中指輕輕點擊桌麵,來表示感謝。
(2)高興
成語“捧腹大笑”即所示特別高興的體態。在正式場合男士樂不可支時會仰身大笑,女士常常掩口而笑,因為女士們以“笑不露齒”為美。突如其來的高興會揚起雙眉,同時高興時也會跳起來。歐美人高興至激動時會雙手握拳,向上用力地揮起。
(3)愛撫
愛撫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長輩對晚輩,成人對小孩常會拍拍肩膀及撫摩其頭頂表示愛撫之意。撫摩頭頂的方式在國外要留心當地的習俗,泰國把撫摩頭頂視為巨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