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無寵兒
眾生,
在上帝麵前都是平等的,
上帝沒有寵兒,
也沒有棄兒。
終身勤奮,便成天才
●賈小奇
1707年,歐拉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3歲時進入巴塞爾大學。16歲從巴塞爾大學畢業時,他已成為巴塞爾有史以來第一位年輕的碩士。19歲時他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獎。從此,他的創作熱情如江河滔滔,奔騰不息。
1727年,沙皇喀德林一世把歐拉請到了彼得堡。1733年,歐拉任彼得堡科學院教授,時年26歲。長期緊張地、夜以繼日地研究工作,加上炎熱的氣候,給歐拉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他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但這個打擊並沒有動搖他獻身科學的誌向和決心。
歐拉更加勤奮地工作,即使在不良環境中仍始終如一,他經常抱著孩子,在喧嘩聲中完成他不朽的論文。
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任柏林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在那裏他工作了25年,是柏林科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歐拉成為天才的過程就是他終生奮鬥不息的過程。
精與憨的故事
●王誌康
我在一家外企做業務主管時,手下有兩位業務員的業績最為突出。
其一是個浙江女孩。她能文會武,且善解人意,擅長公關,賊精。跑業務之前,她就列出準客戶名單,並給每個準客戶建立一個小檔案,客戶的簡曆、脾氣性格、特長愛好一一記錄在案。和客戶接觸時,她並不急著道明來意,而是和客戶閑聊神侃,投其所好,愛足球的就和他聊足球,好書畫的就和他侃書畫,以子女為驕傲的就誇讚他的子女,總之是句句說到客戶的心坎兒裏,客戶就對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了這個交往基礎,下次再去時,客戶往往就擺出了友好的態度。此時如果了解到客戶有什麼難處,她必竭力為客戶排憂解難,使客戶在友好的基礎上又添了幾分感激。一來二去,大家就成了朋友。這時再“不經意”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有些順理成章了。堡壘一個個被她攻破,單子一份份被她簽下,她理所當然地成了公司的金牌業務員。
另一位業績突出的業務員和她截然相反,是一又憨又傻的陝西小夥子,還有幾分口吃。當初招業務員時,老總本無意用他,豈料他天天往公司跑,一再表示自己喜歡這份工作,甚至說開始的一個月他可以不領工資。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老總破格錄取了他。誰知培訓結束進入實戰後,他竟第一個簽回了單子,接下來更是捷報頻傳。我仔細了解了他的工作狀況,除了勤奮執著,並無技巧可言。他每到一處,總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由於緊張,還常常詞不達意。如遭到拒絕,他便紅著臉告辭,但並不放棄,下次再去,仍然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但表情和語氣裏都透出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勁兒。結果客戶都覺得這小夥子一看就誠實,讓人信賴。他報的價,也讓人覺得不會有多大水分。而他的堅定執著,更能打動別人的心,使人終不忍再次拒絕,而心甘情願地成全他。
浙江女孩和陝西小夥,一個賊精,一個憨傻,不同的與人打交道方法,迥異的工作方式,卻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都站到了塔尖,成為優秀的業務員。可見為人處世,並無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真誠待人。
為人處世,並無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真誠待人。
窮畫家的故事
●胡秀清
有一個落魄潦倒的窮畫家,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除了畫畫之外,不願從事其他的工作。
而他所畫出來的作品,又一張也賣不出去,搞得三餐老是沒有著落,幸好街角餐廳的老板心地很好,總是讓他賒欠每天吃飯的餐費,窮畫家也就天天到這家餐廳來用餐。
一天,窮畫家在餐廳中吃飯,突然間靈感泉湧,不顧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潔白的餐巾,用隨身攜帶的畫筆,蘸著餐桌上的醬油、番茄醬等等各式調味料,當場作起畫來。
餐廳的老板也不製止他,反倒趁著店內客人不多的時候,站在畫家身後,專心地看著他畫畫。
過了好一會兒,畫家終於完成他的作品,他拿著餐巾左盼有顧,搖頭晃腦地欣賞著自己的傑作,深覺這是有生以來畫得最好的一幅作品。
餐廳老板這時開口道:“嗨!你可不可以把這幅作品給我?我打算把你所積欠的飯錢一筆勾銷,就當作是買你這幅畫的費用,你看這樣好不好啊?”
窮畫家感動莫名,驚異道:“什麼?連你也看得出來我這幅畫的價值?啊!看來,我真的是離成功不遠了。”
餐廳老板連忙道:“不!請你不要誤會,事情是這樣子的,我有一個兒子,他也像你一樣,成天隻想要當一個畫家。我之所以要買這幅畫,是想把它掛起來,好時時刻刻警醒我的孩子,千萬不要落到像你這樣的下場。”
堅持到底是眾所皆知的成功法則,但堅持錯誤的方向而且始終不願修正,卻是導致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堅持到底是眾所皆知的成功法則,但堅持錯誤的方向而且始終不願修正,卻是導致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屈辱中的明星夢
起初,他在香港一家片場跑龍套,名不見經傳。由於從小在戲班學得一身好功夫,加上刻苦勤奮,幾年下來,他做到了演員、武術指導,逐漸嶄露頭角。於是他每天都憧憬著影星夢。
有一部電影,劇情中,他主演的男主角被三個女人同時愛上,飾演女主角的是一名當紅女星。女星感覺同一個無名小輩演對手戲有失身份,大為不滿,打心眼裏瞧不起他。一天,女星竟當著他的麵,對編劇說:“那個大鼻子、小眼睛的人,誰會喜歡他呀?”
這哪裏是挖苦,簡直就是人身攻擊。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可是還得強裝笑臉給她鞠躬,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深感自卑。的確,自己個頭不高,相貌也不夠英俊。“我真的不行嗎?”那一次,他幾乎想過放棄電影事業。
還有一次,他想找大俠為自己量身寫劇本。大俠是香港著名的武俠作家,紅極一時,嗜酒如命。通過朋友牽線搭橋,好不容易,請到了大俠吃飯。席間,為表誠意,他頻頻敬酒,喝得爛醉如泥,跑到洗手間差點兒把腸子都吐了出來。不過為了劇本,吃這點兒苦頭算不得什麼。他洗完臉回來,畢恭畢敬地坐在那兒,等候大俠的答複。哪知酒足飯飽後,大俠隻扔下一句話,頭也不回就走了:“我的劇本都是寫給帥哥的。”
不愧是大俠,挖苦人的話也能說得如此高明含蓄。要是他能預知未來,想必會狠狠地抽自己兩個嘴巴吧。
這一次,大俠尖酸刻薄的嘲諷挖苦,非但沒讓他感到自卑,反而激起了他無窮的鬥誌。他暗暗發誓:“你們越是瞧不起我,我越要努力,一定要做給你們看,一定要讓你們為自己的話後悔。”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足以證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那次,他受邀請去參加一個頒獎典禮,許多好萊塢大牌影星雲集於此。他有些底氣不足,因為沒看到熟悉的朋友,隻好規矩地站在一旁。出乎意料,那些大牌影星竟然主動排好隊,一一上來同他握手。他恍然大悟:“哦,原來我才是大明星。”
大丈夫生當如此!
從藝42年來,他發奮努力,拍了80多部電影,重傷29次,但從未趴下。他在全世界擁有二億九千萬鐵杆影迷,還是唯一把手印、鼻印留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中國演員。或許有人已經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成龍。響當當的名字,當今世上,有資格嘲笑他的人恐怕不多。
有一種人平生隻做兩件事,你成功時,他嫉妒你;你平庸時,他又嘲笑你。些許嘲笑算得了什麼?不算什麼,權當是鞭策。任何偉大的人物和事業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也許我們暫時渺小,也許我們暫時幼稚,也許我們暫時卑微,可別忘了,僅僅是暫時。
“誌當存高遠,位卑不忘發奮”,無論何時都要相信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妨礙你成功。
被上帝咬過的蘋果
最近,一對著名的演員夫妻,生了一個小有缺陷的女兒。這確實不無遺憾。可是,這世界上沒有一點遺憾的人,能有幾個?
有一個盲人,小時候深為這一缺陷煩惱沮喪,覺得自己這一輩子算完了。一位老師開導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鍾愛,開始振作起來,向命運挑戰。若幹年後,他成了一個著名的盲人推拿師,他的事跡被寫進當地的小學課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這個思路太奇特了,盡管這有點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找點理由自我安慰呢?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傑,文學家彌爾頓是瞎子,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也都是由於上帝特別喜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緣故。
就說帕格尼尼吧,4歲出麻疹,險些喪命;7歲患肺炎,又幾近夭折;46歲牙齒全部掉光;47歲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50歲又成了啞巴。上帝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個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歲學琴,即顯天分;8歲已小有名氣;12歲舉辦首次音樂會,即大獲成功。之後,他的琴聲幾乎遍及世界,擁有無數的崇拜者,他在與病痛的搏鬥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著名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有人說,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這話真不假。
上帝很饞,見誰咬誰,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與生俱來的,有後天形成的。既然無法抗拒,又難以彌補,就隻有“既‘咬’之,則安之”,從容應對,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或者幹脆學學尼采,公開宣布:“上帝死了!”
當你遇到這些不如意時,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棄,頂好的辦法,就是像那個老師那樣去自勵自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
上帝無寵兒
貝德是一個黑人孩子,住在一個教堂附近。他常在教堂門前玩兒,周圍都是一些白人孩子,他們常打他,罵他是黑鬼。每到做禮拜的日子,白人孩子們便進入教堂,然後裏麵傳出他們唱讚美詩的聲音。這樣的時刻,貝德總是站在大門外靜靜地聽著。
又一個禮拜日到了,孩子們又都湧進了教堂。貝德趁人不注意也溜了進去,可是剛進門便被那些孩子發現了,他們衝上來把他打倒在地,然後把他扔出門外。他們笑著對他說:“你隻是個被上帝遺忘的黑鬼,我們才是上帝的寵兒!”貝德站在那裏一言不發,當讚美詩響起的時候,他臉上帶著血與微笑站在那裏靜聽。
歌聲一停,貝德趕緊躲到陰暗的角落裏,等那些孩子歡呼著走遠後,他才走了出來。剛想回家去,忽然有一隻手按在他的肩上,扭頭一看,是那個有著長長胡子的神父,他頓時嚇得不知所措。神父俯下身來問他:“你會唱讚美詩嗎?”貝德點了點頭。神父說:“那你唱一遍給我和上帝聽聽!”貝德猶豫著,終於,他在神父鼓勵的目光中開了口。歌聲結束,過了好久,神父睜開了閉著的眼睛,說:“美妙極了!隻聽這歌聲,誰也不會知道你是個黑人的孩子,上帝也不會,上帝隻看見眾生的美好!”貝德囁嚅著說:“可是,那些白人孩子才是上帝的寵兒啊!”神父撫著他的頭說:“孩子,眾生在上帝麵前都是平等的,上帝沒有寵兒,關鍵在於你自己!”第一次,貝德不為自己是個黑人孩子而感到苦惱和自卑。
貝德從此不再出去亂跑,抓緊時間學習著各種知識,許多年以後,他已是當地一個頗有名氣的律師了。這在那個混亂而充滿暴力和邪惡的黑人居住區,是一個天大的奇跡。一天,他再次經過那個教堂,聽見裏麵的讚美詩,忽然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於是他走了進去,當年的神父已是須發皆白,經過貝德的一再提醒,他終於記起了當年的那個黑人小孩。他說:“當年的那群白人孩子大都默默無聞,在生活底層掙紮著。孩子,上帝是沒有寵兒的!”他緊盯著貝德的眼睛接著說:“可是,上帝也沒有棄兒!”貝德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
人活在世上,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出身、種族等外在的東西,希望與信念才是進步的階梯。當你奮鬥到一個輝煌的高度上,便會看見上帝慈祥的微笑!
沒有不帶傷的船
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曾從拍賣市場買下一艘船。這艘船原屬於荷蘭福勒船舶公司,它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13次起火,27次被風暴扭斷桅杆,然而它一直沒有沉沒。
勞埃德保險公司基於它不可思議的經曆,決定把它從荷蘭買回來,捐給國家。現在,這艘外殼凹凸不平、船體微微變形的船,就停泊在英國薩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裏。
不過,使這隻船名揚天下的並非勞埃德公司,而是一名來此觀光的律師。當時,他剛打輸了一場官司,委托人也於不久前自殺了。盡管這不是他的第一次辯護失敗,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他遇到這樣的事情,總有一種負罪感。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不幸的人。這些人有的被騙,有的被罰;他們或血本無歸,或傾家蕩產;也有的因打輸了官司,落得債務纏身。
當他在薩倫船舶博物館看到這隻船時,忽然有一種想法,為什麼不讓他們來參觀這艘船呢?於是,他就把這艘船的曆史抄下來,和這艘船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律師事務所裏。每當商界的委托人請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建議他們去看看這艘船。
英國《泰晤士報》說:截止至1987年,已有1230萬人次參觀過這艘船,僅參觀者的留言就有170多本。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去過英國,也不知道這些參觀者在留言簿上寫了些什麼,但有一點我認為似乎是不能少的,那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沒有不帶傷的船。
前行的路途,怎會沒有坎坷和荊棘?要知道,風雨過後才會呈現陽光絢麗的色彩。
瓦片尚有翻身日
他從小癡迷相聲,8歲開始學藝,“說學逗唱”樣樣拿手。可是沒想到,生不逢時,正當他學有所成準備大展拳腳之時,相聲忽然跌入低穀。有人提醒他:“相聲已經完了,觀眾都看小品去了,趁著現在還年輕,你趕緊改行吧。”說的也是,“男怕入錯行”,可他偏不信。
他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相聲明星,走在大街上被人堵著要簽名。為了尋夢,他兩次進京,均無功而返,可是仍不死心。第三次,他懷揣著僅有的幾千塊錢,又漂在了北京。沒過多久,錢花光了,夢想卻依然遙遙無期,他找不到自己的舞台。最困難的時候,他一日三餐隻能吃麵條,快交房租的那幾天,他就更加睡不踏實了,每月一百五的房租無疑是一筆巨款。房東上門來收錢,好幾次把門踹得咚咚作響,卻總是找不著人。其實他就躲在裏麵,不敢吱聲,假裝人不在,實在拿不出錢啊!白天不敢出門,隻好晚上出去,還不能走大門,怕遇上守門的老頭,因為房子是老頭幫他租的,沒錢拿什麼跟人家交代呢?夜深人靜之時,他就翻牆而出。
因為相聲,他困在了北京。為了生計,他隻好出去找點零活幹,回到出租屋又趴在小凳上進行創作,雖然夢想依然遙不可及,可他一刻也沒有放棄。有一次,他偶然路過一家小茶館,看見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在那兒說相聲,倍感親切,不由自主被吸引進去了。從此,那家小茶館成了他施展相聲才華的舞台,幾個月後,茶館漸漸爆滿,連櫃台上都坐著人,雖然收入僅能糊口,可他無比欣慰,相聲其實沒死啊,還有這麼多人愛聽。仿佛翻過了崇山峻嶺,終於見到廣闊的平原,他覺得前途豁然開朗起來。
一年後,他邀集了幾位誌同道合的年輕人搭起班子,取名為“北京相聲大會”,在劇場裏開始說相聲。起初他滿腔熱情,信心百倍,可是殘酷的現實又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劇場開張後幾乎天天虧損,最慘的一天隻賣出去一張票!開演後,台上一位,台下一位,他在台上,觀眾在台下。他說的是單口相聲,說到中途時,台下那位的手機突然響了,他隻好停下來看著台下,等台下的接完電話,他接著又說相聲,雖然臉上還掛著笑容,可心裏卻不是滋味。虧本倒是其次的,偌大的劇場隻有一名觀眾,這對一個相聲演員的打擊有多大,不難想象。
像這樣的辛酸和打擊他經曆了無數,可他依然堅持著最初的夢想,從未放棄。10年後,他成功了。如今,人們想聽他的相聲有點難了,得提前半個月訂票。功成名就,每天守在後台準備采訪他的記者排成長隊,不少人都問過他同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一路艱辛走來,究竟是什麼信念一直在支撐著您?”他忽然凝固了慣有的笑容,一臉認真地說:“瓦片尚有翻身日,何況我郭德綱!”
記得林肯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就不可能超出他的信念。”信念決定高度,不是嗎?
直麵缺憾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個敢於直麵缺憾的人。
丘吉爾年輕的時候特別害羞,一講話就臉紅,期期艾艾,唯唯諾諾。但當他確定了自己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後,便決心徹底改正自己的缺點。於是,他每天對著鏡子練習演講,自演自看、自講自聽;每一個詞句、每一個語調、每一個神態,都經過認真思考和反複錘煉,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磨煉、提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丘吉爾大有長進,可以說風度翩翩、語驚四座。他的演講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講的措辭、語調和手勢,飽含著非凡的勇氣和剛毅。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困難的關頭,英國軍民幾乎每天都能從丘吉爾的廣播演講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是個敢於直麵缺憾的人。
羅斯福在中年的時候做了參議員,在政壇上炙手可熱、如日中天的他,這時卻意外地患了小兒麻痹症。開始時,他一點也不能動,必須坐在輪椅上,整天依賴別人把他抬上抬下。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他差點心灰意冷,退隱鄉園。
後來,他重振精神,直麵自己的殘疾,堅持一個人不屈不撓地練習自理、自立的能力。
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發明了一種上樓梯的方法,並願意表演給大家看。原來,他是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階一階艱難緩慢地爬上樓梯。
他的母親阻止他說:“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的,給別人看見了多難看。”
羅斯福斷然地說:“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
直麵缺憾是一種明智。既然缺憾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那麼直麵缺憾就要比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高明和智慧得多。
直麵缺憾是一種勇氣。沒有勇氣、回避缺憾的人就像玻璃;勇氣十足、直麵缺憾的人就像鋼鐵。缺憾把沒有勇氣、回避缺憾的人像玻璃一樣地粉碎;缺憾又把勇氣十足、直麵缺憾的人像鋼鐵一樣地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