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意的門縫
溝通,
是給對方,
留下一道善意的門縫,
隻要,
對方具有足夠的誠意,
那扇門總是能為他打開的。
把布鞋送給總統
那一年,我隨一個商貿團去南非,帶了一批手工布鞋,老總讓我借此打開南非這個新興的市場。
然而一到南非,我很快就發現由於氣候幹燥,當地的普通百姓一般都不穿鞋。
我嚐試著與幾家進口商取得聯係,但他們對中國布鞋的興趣都不大,他們一致認定中國布鞋在南非沒有市場。
幾天下來,貿易團的成員都各有所獲,唯獨我一份訂單都沒有簽到。那天在賓館裏看到曼德拉總統的新聞,我心裏一動:我是不是可以送兩雙布鞋給總統,也許他可以幫我打開南非市場。我的這個想法讓貿易團的其他成員大吃一驚,都說我這是在癡人說夢,曼德拉是何等人物,怎會收我的布鞋?但我不管這些,選了兩雙總統穿的尺碼的布鞋,第二天一早就趕到了總統府。非洲人對中國朋友都很熱情,我一到總統府,警衛就很熱情地接待了我。我被允許留下布鞋和短信,我在信中說自己來自中國,送兩雙中國布鞋給總統,一是表達自己對總統的敬意,二是希望總統能穿著它去中國旅行。
其實,連我自己都懷疑布鞋和短信是否真能交到曼德拉總統的手中。然而就在第三天,曼德拉總統的秘書竟然找到賓館,交給我一封有曼德拉總統親筆簽名的感謝信,感謝我送給他兩雙舒適的中國布鞋,他很喜歡。
聽說總統喜歡我的中國布鞋,南非的一家進口商很爽快地和我簽了一份合同,數量不大,就一千雙,根本無利潤可言。
但回國後不久,我竟然被總裁委以重任,派往美國的辦事處。這可是個讓人眼紅的職位,而我到公司工作還不到兩年,許多人對此很不理解。總裁當時是這樣回答那些心存不滿的人的:既然他能把布鞋賣給曼德拉總統,那他也可以把布鞋賣給美國總統。
這是我的一個朋友的親身經曆,他現在是那家貿易公司駐美國的首席代表。前些日子他從美國回來,對其年紀輕輕就身居要職,我很是好奇,請他談談成功的經驗,他淡淡地一笑,隻是說了這個他剛參加工作時的故事。
朋友的故事讓我明白:把布鞋送給總統,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一個人的成功也許會有許多的偶然性,但一個充滿自信勇於去嚐試的人,他的成功是遲早的。因為成功總是青睞有勇氣的人。
美國有所商業學校,畢業考試是將一把舊斧頭賣給現任總統。這道考題使大部分學生大傷腦筋:美國總統什麼沒有?怎會要一把舊斧頭呢?所以大部分學員都交了白卷。隻有一名學員勇敢地給總統寫了一封保護環境、鍛煉身體的信連斧頭給總統寄了去。沒想到總統很快給他寄來50美元和一封感謝信。這封信使這名學員獲得了學校的金質銷售獎章。生活中有很多看似無法逾越不可想象的東西,其實就是因為缺少一種去嚐試、去創造的勇氣。隻要我們用勇氣鋪路,那麼這路一定能把我們帶向成功的彼岸。
嚐試首先是一種自信,一件事情還沒去做,誰也不知道困難程度有多大,會有多少預料之外的事情要發生,這就要有絕對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戰勝任何困難,應付各種各樣的複雜問題。
所有失敗的人,都是半途而廢、淺嚐輒止的人。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屢挫屢奮,百折不撓的人。
嚐試,一種鑄造卓越與傑出的人生方式。
一個人的成功也許會有許多的偶然性,但一個充滿自信,善於溝通的人,他的成功是遲早的。因為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而溝通則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委婉是一道善意的門縫
“我們寢室裏,開始住著五個南方來的女生,一周後,我們班一個來自北方的同學,見我上麵的鋪位還空著,就想搬到我們寢室來,因為她發現我這人好說話。”從北京回來度寒假的女兒,跟我聊天時說。
“那你同意了嗎?”我問。
“我說我得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其實我是不願意的,結果大家都讓我拒絕,說再多一個人就顯得太擠了。但是,我們一連拒絕了幾次,都沒有把她拒絕掉。”
女兒說:“我們都是南方人,南方人說話都是比較委婉的,明明是拒絕的話,卻總是說得像歡迎人家似的。”“我說我們寢室的人都是歡迎你來的,隻是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寢室裏已經很擁擠了。沒想到她回短信說:沒關係,我來了幫你們把東西順一順。另一個同學連忙又給她回短信,說寢室裏有一個人愛打呼嚕,怕影響她休息。結果她回短信說:不怕,我小時候跟奶奶睡,聽慣了呼嚕。另一個同學又連忙發短信,說我們寢室裏都是南方人,怕她來了找不到‘同類項’,挺孤單的。但她說:沒事,我這人走到哪裏都是樂嗬嗬的,不會孤單的。”
“她搬來了,你們相處得怎麼樣?”我又問。“很好啊,她的那種熱情直爽,那種北方人的幽默,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僅僅一個月之後,我們就跟她相處得非常好了。”女兒說。
我不由得笑了:“你們應該感謝你們的委婉呀。”女兒也說:“是的,說話委婉就是給對方留下一道善意的門縫,隻要對方具有足夠的誠意,那扇門總是能為她打開的。”我說:“很多情況下,說話委婉也是給自己的機遇留著一道門縫,人生的很多機遇,都是因為你留著這樣一道善意的門縫,它才會那樣固執地找上門來。”
溝通是給對方留下一道善意的門縫,隻要對方具有足夠的誠意,那扇門總是能為她打開的。
學會鼓勵別人
勇者也有絕望的時候。
當你疲軟的雙腿橫跨在天堂與地獄的門檻,當你平淡的履痕遠泊於無人問津的驛站,當你痛心的愛情被判作良宵的風景,當你流血的心靈再度陷入迷惘的深淵——
一雙友愛的大手伸過來,一朵溫馨的微笑露出來,一句暖心的問候遞過來,一份春天的祝福湧進來……
一次四麵楚歌的磨難,教給你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而學會鼓勵別人,最是不可多得的品格。
我就曾經有過那樣的經曆。迷失在青春的雨林裏,自卑、沮喪得一塌糊塗……那些日子,連窗口也充滿了死亡的氣息,而我卻無力自拔。還是一個並不漂亮的女孩對我大喊一聲:“嗨,抬起頭!”那一瞬間,我才發覺她好美麗,真的好美麗。我開始振作自己,要打起精神來!
我知道,是她不經意的鼓勵給了我一次生活的勇氣;是這陌生、善良的女孩,讓我重又站立起來,敢於麵對失敗的創傷,敢於承領陽光炫目的光輝。
多年以後,這種自信的感覺,在我一段被西部誘惑的獨行生涯中找到了。我隻能說很難忘,的確很令人難忘——敦煌鳴沙山的茫茫荒漠上,披著一綹兒不知名的小草。偌大的沙丘,就長了這麼一株活物呀!它長長的蔓條在風沙的威虐下,依然蔥蘢茂盛,宛若壁畫中的飛天一樣搖曳多姿,它碧薄的葉片兒充滿生命的汁液,是那般新鮮動人,活像幾隻綠鳥拍翅欲飛……
這一簇無言的孤獨,給了我莫大的安慰;這一把生命的綠意,抹幹了我浪子的淚滴。它讓我終於明白了:自信也是一種境界。哪怕在被人遺忘的季節,在怎樣荒僻的角落,也要活出自己的風采!
攤開我們手掌的天空,幸福與快樂的紋理多麼細膩,而痛苦和失意的老繭總會脫去人生的浮萍。
就像佩帶一隻護身符,擁有自信的人鼓勵別人,同時也是在勉勵自己。在這個充滿愛與恨的世界,我們選擇前者。
學會播種,學會珍惜,學會在毀滅的邊緣求生,從絕壁的罅隙鑿路,學會在悲慘的厄運之後,想到該如何去鼓勵別人。
請相信,沒有誰會拒絕你熱忱的鼓勵,如同沒有誰能拒絕陽光、鮮花以及許多無比美好的事物一樣。這種默默的關注,這份難舍的留戀,傾注著朋友對你的深情厚誼……
伸出你溫熱的手臂吧,像當年丘吉爾那瀟灑的一舉,讓“V”字祝你好運,伴你終生。
懂得溝通藝術的人實際都是擁有自信的人,在很多時候,他們在鼓勵別人,也是在勉勵自己。
不拋棄,不放棄
第一次看到這個叫金勇的韓國男孩兒的時候,我一點都不喜歡他。
因為他是一位老大難:漢語不好,特別是剛來的時候,連基本的會話都不會。教學樓碰見我,隻會怯怯地說一句:“你好”。
漢語不好,於是常常默不作聲,上課從不舉手回答問題,而且總將頭埋得很低。叫他回答問題時,那聲音似乎像都含在嘴裏,聽到的隻是低三度的混濁男低音。
作業不認真,字寫得歪歪扭扭,像螃蟹爬過似的。課後作業總不完成,說他,沒有任何表情,有時幹脆就不寫了。漢語成績可想而知,勉強及格就算萬幸了。
看著他褐色的臉,170的個頭,胖胖的身體,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就是一隻笨笨的熊。
學習不好,還不遵守紀律。有一天晚自習我叫他到辦公室練習演唱中國歌曲,下課後我讓他回班級,誰知他竟然鑽到了衛生間,讓我和另一個同學找了好長時間。
他從來不笑,最起碼沒在我麵前笑過。好像人家欠了他什麼似的。
看他這個樣子,我想放棄:學校不差他這樣的學生。況且他又不是中國人。但轉念一想自己是教師,對待學生應該一視同仁,而且我是班主任,轉變學生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
況且不是有句話說,“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給社會埋一顆定時炸彈。”
韓國留學生趙承熙在美國大學裏槍殺32名美國師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壞孩子,每一個學生都想成為好學生。不能放棄,一定有辦法。
一天去超市買東西,看到超市的管理員在大聲喊一個學生,走近一看,是金勇。
超市管理員說他買東西沒刷卡,讓他去餐廳打個賬單出來。他聽不懂,以為管理員說他偷東西,委屈的淚水噙滿了眼眶。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說:“來,老師幫你去打賬單。”
說完,我拿著他的飯卡就走了。帳單出來了,他已經刷過卡了。我走過去把單子給了管理員,管理員說好了,可以走了。
他轉過身,向我鞠了一躬,說謝謝。我說沒事。
他走了。而後看到了他的日記,雖然語句極不通順,但大致意思是說,我是個好老師。我也在批語中寫道:你也是位好學生。
不經意的一筆,卻讓這孩子發生了轉變:他開始聽課了。字仍然歪歪扭扭,但看得出來,是用心寫了。我借機表揚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以後他學習更努力了。
有一天,《醜小鴨》課本劇表演,他扮演了鴨媽媽這個角色,把鴨媽媽這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那時,我都有些驚歎他的演技了。他不僅表演得好,字也越來越工整了,上課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越來越洪亮了,最重要的是,他開始熱愛學習了。
當我有一天驚奇的發現,他開始舉手發言了的時候,心中都有些激動。盡管那手不像那些自信的孩子高高舉起,他也不會像那些開朗的學生一樣一個勁兒的喊著:老師,叫我。老師,叫我。隻是默默地看著別的地方。
那舉起的手分明還有些彎曲,有些膽怯,但可以肯定的是,金勇他又進步了。
有句話說:“作為園丁,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聽到花開的聲音。”
而作為我,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看到我的學生進步。他們每一點進步都傾注著我的期望,我的用心,我的努力,當然也傾注著他們自己的汗水,淚水,甚至血水。所以我應該給他肯定。我當然表揚了他。他還是不好意思地笑著。
到現在,他還是會偶爾犯些錯誤,漢字還是沒有達到書寫的要求,漢語交流還不是很流暢,但他仍然在不斷進步著。我相信他一定可以優秀起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作為育人者,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困難。特別是麵對新班級,新學生的時候。
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方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機,盡快轉變基礎薄弱的學生,讓其走上正軌。
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方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突擊,不斷前行!
不拋棄,不放棄。這也將成為我新的人生格言,讓我在坎坷的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攀登高峰!
不拋棄!
不放棄!
對於一個語言不通的外國學生,溝通肯定是有困難的,但隻要不拋棄,不放棄,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這是這位老師發自心底的感慨。
“請”
從前有一個很不起眼的詞叫“請”,“請”這個詞居住在許多人的口中,盡管他們平常意識不到這一點。
要想讓“請”身體強壯,幸福快樂,必須經常把它從嘴中拿出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它就像養在魚缸裏的小魚,必須時常浮到水麵呼吸。
我向你講的“請”住在一個名叫迪克的男孩的嘴中,但是它很長時間才能出來一次。我很遺憾地說,迪克是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他幾乎不知道說“請”。“給我一點麵包!我要喝水!把那本書給我!”他要東西時總是這樣說。他的父母為此感到非常難過。而那個可憐的“請”呢,就隻好日複一日地坐在男孩的上頜,希望有機會到外麵一趟。它的身體因此日見憔悴。
迪克有個哥哥叫約翰,約翰非常懂禮貌。生活在他嘴中的“請”經常能呼吸到新鮮空氣,身體健壯,心情愉快。
一天吃早飯時,迪克的“請”覺得自己必須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於是它從迪克的嘴中跑了出來,長長地呼了一口氣,然後爬到桌子對麵,跳到約翰的口中!
住在那裏的“請”非常生氣。“滾出去!”它喊道,“你不屬於這裏!這是我的嘴!”
“我知道,”迪克的“請”回答說,“我住在那位弟弟的口中。但是,哎呀,他從不用我,我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我剛才想你也許願意讓我在這裏待上一兩天,讓我重新變得健壯起來。”
“噢,當然可以,”另一個“請”熱情地說道,“我了解你的心情。你可以待在這裏,沒有問題。當我的主人需要我的時候,我們兩個可以一起出去。他是個和藹可親的人。我相信,說兩次‘請’,他是不會在意的。你想在這裏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吧!”
那天中午吃飯時,約翰想要黃油,他這樣說道:“父親,請——請把黃油遞給我,好嗎?”
“當然可以,”父親說,“你為什麼這樣客氣?”
約翰沒有回答。他轉向母親,說道:“母親,請——請你給我拿一塊鬆餅,好嗎?”
母親聽了這話,禁不住大笑起來。“親愛的,給你。你為何要說兩次‘請’?”
“我不知道,”約翰回答道,“不知為何,這些字好像是自己跳出來的。凱蒂,請——請給我倒點水!”這次,約翰幾乎嚇了一跳。
“好了,好了,”父親說道,“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在這個世界上像這樣客氣的人並不多。”而與此同時,小迪克表現得非常粗魯,他一直大喊大叫:“給我一個雞蛋!我要喝牛奶。把勺子給我!”但是現在他停下來,聽他哥哥說話。他想,像哥哥那樣說話很有趣,於是他開始說:“母親,嗯,嗯,把一塊鬆餅遞給我,好嗎?”
他想說“請”,但是他怎麼能說得出呢?他根本沒想到自己口中的“請”現在正待在約翰的嘴中。於是他又試了一次,想要黃油。“母親,嗯,嗯,把黃油給我,好嗎?”他能說出口的隻有這些。
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整天,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兄弟兩個出了什麼問題。夜幕降臨後,他們兩個都累壞了,而且迪克變得非常急躁。母親隻好讓他們兩個早早入睡。
第二天早晨,他們剛一坐下吃早飯,迪克的“請”就跑回了家。昨天,他呼吸了許多新鮮空氣,現在感覺非常好。他剛回到迪克的口中,就得到了一次呼吸的機會。因為迪克說道:“父親,請您給我切一塊橙子,好嗎?”哎呀!這個字非常容易地就說出了口!聽起來和約翰說的一樣好聽。而約翰今天早晨也隻說一個“請”字了。從那以後,小迪克變得和哥哥一樣懂禮貌了。
要想讓“請”身體強壯,幸福快樂,必須經常把它從嘴中拿出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理解
一名店主在門上訂了一個廣告,上麵寫著“出售小狗”。這信息顯然把孩子們吸引住了,一名小男孩出現在店主的廣告牌下。“小狗賣多少錢呢?”他問道。
“30至50美元不等。”
小男孩從口袋掏出了一些零錢,“我有2.37美元,請允許我看看它們好嗎?”
店主笑了笑,吹了聲口哨,一名負責管理狗舍的女士便跑了出來,她身後跟著5隻毛茸茸的小狗。其中一隻遠遠地落在了後麵。小男孩立即發現了落在後麵一瘸一瘸的小狗,“那小狗有什麼毛病嗎?”
店主解釋說:“這隻小狗沒有臀骨臼,所以它隻能一瘸一瘸的走路。”小男孩說:“就是這隻狗,我要買它。”
店主說:“你用不著花錢,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我就把它送給你了。”
小男孩十分生氣,他瞪了店主一眼,“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給我。那隻狗和其他的狗的價值應該是一樣的,我會付你全價的。我現在就要付2.37美元,以後每月付50美分,直到付完為止。”
店主勸說道:“你真的用不著買這隻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別的狗那樣又蹦又跳的陪你玩兒。”
聽了這話,小男孩彎下腰,卷起褲腿,露出了他一隻嚴重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瘸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
男孩輕聲地說:“恩,我自己也跑不好,那隻小狗需要有一個能理解它的人。”
小男孩與店主的溝通,使店主懂得了生命是平等的道理,也使他真正理解了小男孩的情感。
一把溫情的鑰匙
那時,我在深圳一家私人超級市場打工。每天卸車、裝貨,馬不停蹄揮汗如雨。可那位林經理卻對我們很苛刻,幸好他的侄子,也就是我們的頂頭上司倉庫保管林愷還算通情達理,對我們格外關照。
某天,清點倉庫時,林經理發現少了幾包煙和幾箱泡麵。他便大動肝火,揚言一定要揪出那個不識好歹的“賊”。平時倉庫的鑰匙都放在值班室的抽屜裏。為此,林經理就一個一個地把我們叫進辦公室審罪犯似的審我們,讓我們大為惱火。
查無結果,林經理一氣之下,讓林愷管倉庫的鑰匙,防賊似的防著我們三個打工仔。後來,倉庫裏貨物又少了一些。於是我們每個人就如驚弓之鳥。
林愷握著那串鑰匙去找林經理。半夜才回來,喜笑顏開地對我們三個說:“虛驚一場,我和林經理一查進貨單才發現,原來去年年底訂貨時香煙比往年少訂了幾條,泡麵的訂量也有問題。”我們三個這才舒了一口氣,怨聲載道起來。
接著他變戲法似的從口袋裏掏出一大把鑰匙,說:“年關已近,倉庫裏的工作一定很忙,林經理讓我每人給你們配一把鑰匙,以便隨時工作。他也讓我轉告你們別介意,他這個人脾氣不好,見不得雞鳴狗盜之事。”握著金閃閃的鑰匙,我們有了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工作自然也幹得盡心盡力,當卸下一車貨時,我們就齊心協力地清點、入庫,配合默契。有時清點完,略有剩餘時間,我們就再清點一遍,以保證準確無誤才入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因為疏忽漏點多點之事時有發生。所以我們商量,工作雖然卑微,可為了那串鑰匙的信任,我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倉庫失竊的事情自然再也沒有發生過。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串鑰匙,根本就打不開倉庫的大門。難怪那些日子林愷總是第一個上班,早早地打開門。因為林愷發現,一個人心中的委屈多一點,付出就會少一點;付出少一點,獲得就少一點。那時我們少的是別人的信任,別人的尊重,甚至別人一點點的溫情。這才導致了倉庫的“失竊”,其實倉庫裏丟失的貨品就是被我們三個偷走,被我們三顆充滿委屈、不甘而疏忽的心偷走的。
於是,他用一把鑰匙,一把打不開倉庫大門卻用溫情打造的鑰匙,打開了我們的心門。
林愷用來打開“三顆充滿委屈、不甘而疏忽的心”的鑰匙,名叫“溝通”,他是用“溝通”這把溫情打造的鑰匙,打開了三個打工者的心門。
沒人喜歡我
你自邊有這樣的人嗎
有個同事沒跟他問好,有個朋友忘了他的生日……總有那麼多讓他抱怨的理由:“沒人喜歡我!”心理治療師勒巴斯蒂說:“成人世界充滿了這樣的人。”實際上,每個人對於愛的渴望和他們實際感受到的愛之間都有一條鴻溝。“很多時候,我們渴望得到的愛,也許隻有孩子才能得到,那種母親對孩子的完整而毫無保留的愛。”而進人成年,即使在最熱烈的情侶之間,愛也隻是一種彼此的付出和收獲。我們的愛,不再像母愛那樣純粹,那樣不求回報。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際關係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麵對失望。但為什麼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療師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館,她解釋說:“罪魁禍首就是這句抱怨:‘沒人喜歡我’。”在她看來,這樣的抱怨總是來自那些童年時期缺乏愛,或至少覺得沒有得到足夠愛的人。她認為:“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溺愛
那麼溺愛呢?“被溺愛的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寵護著。成年之後,他們會向別人成倍地索求,覺得人人都該對他好。”他們對愛的無度索求和永不滿足,往往嚇跑身邊的人。當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這種反應更是讓他們確信:“沒人喜歡我!”
自戀
不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歸罪於他人,怪別人沒有對自己付出更多,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勒巴斯蒂認為:“他們對一切的解釋都是從自己出發的。”在這種自我中心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自我陶醉和過度敏感。艾麗·昂貝則認為,對他們來說,被人愛總意味著:“最受寵愛”。她說:“他們尋求的不是愛,而是最愛。”為了保護自己,這種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遭遇歸咎於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說:“跟自責相比,責怪他人不愛自己當然更為容易。”
缺乏自信
抱怨“沒人喜歡我”的人永遠需要更多的讚美來肯定自己。這種對愛的依戀其實是缺乏自信的表現。莫·勒阿認為:“如果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支持和肯定,那他們就能順利地構建自我,而不需要他人額外的肯定。”
你自己是這樣的人嗎
回溯童年經曆
既然愛的感覺源自童年,那我們就該回溯到童年。可以一個人出發開始追溯之旅,也可以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引下進行。我們可以問自己:“小時候覺得有人陪在自己身邊嗎?覺得有人愛自己嗎?”問這些問題不是為了聲討父母,而是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與自身經曆密切相關。一味將它歸咎於別人身上既沒有用處,也不公正。
想想那些愛我們的人
“沒人喜歡我”肯定是一種誇張。不妨試著舉出五個關心自己的人,想想他們最近對自己的關心:電話、邀請、讚揚……這些舉動雖然不是愛的證明,但至少表明了自己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有一個位置。
清點自己的付出
“我又做了什麼事讓他們注意到了我?”反過來想想自己最近一次對他們的關心。要知道,愛是相互的,是一種交流。我們會發現,給予也是快樂的。
帶著缺憾生活
世上沒有完美的愛,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帶著缺憾去生活。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家所稱的“淨化”過程:把缺失的愛(例如父母的愛)轉化為一種力量,寄情於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創造性的活動。總之,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淨化”之路。
愛是相互的給予,是一種無聲的交流。如果你嚐試過,你就會發現,這種交流會使人無比快樂。
學會說“對不起”
從刁鑽、蠻橫的台灣老板那裏,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說“對不起”,而在這以後我才發現以前的我為了不說這三個字費了多大的勁惹了多少氣。
在台灣老板那裏,隻要是你經辦的事出了問題,他決不讓你說原因而隻要求你必須道歉說“對不起”。
開始我很不以為然。一次老板讓我報方案,我寫了三個方案並且詳細陳述了它們各自的利弊,心裏還挺得意的。沒想到,報到老板那裏他卻勃然大怒:“你選定了哪個方案?為什麼不告訴我?不想承擔責任是不是?”這都哪跟哪啊?我頓時火冒三丈,在自己心裏打起了官司:讓我選擇?你是老板還是我是老板,老板幹嗎的?不就是管拍板的嗎?就在我這麼想著的時候,老板的叫聲也越來越大:“你還不服是不是?”我是不服,可有什麼用!誰是老板?人家是老板,算了算了,別跟他較勁了,得想個辦法讓他熄火,我好逃跑。想到這兒也沒管他說到哪兒了,竟然衝他大喊一聲:“對不起!”你猜怎麼著?老板的嘴立刻閉上了,我又連忙加上了一句:“我拿回去做個選擇,一會兒給您送來。”“好,去吧!”
通過這件事我琢磨出了一個道理,不管什麼事,辦糟了,其中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事是誰辦的誰就該負責。如果你不說“對不起”而一直強調原因,難免讓人覺得你是自己給自己開脫責任,誰也不傻,是不是?再說,費那麼一大堆話,弄得對方發火,自己也上火,何苦來?還不如說聲“對不起”,既簡單又把表示歉意的球打給了對方,對方能不接嗎?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人家都賠禮道歉了,你就是有氣,還能說什麼?要想息事寧人,最好趕快說對不起,如果開始沒說,對方已經發起火來了再說也不晚,但晚說不如早說。記住,看著對方的樣子實在說不出來,那就扭頭對著牆說,不管怎麼說,反正,得說。
一聲“對不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就是溝通的學問。不管什麼事,辦糟了,其中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問題的關鍵是:你敢不敢承擔責任。
廁所裏道歉
英國政治家比弗布魯克男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了丘吉爾戰時重要的內閣成員。他一向仗義執言,對政治和時事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當然免不了給他帶來一些窘境和不快。
有一天,比弗布魯克男爵在“倫敦俱樂部”的廁所裏碰到了愛德華·希思,當時希思還是下院的年輕議員。比弗布魯克覺得很窘迫,因為幾天前,他曾在報紙上攻擊過希思。他很不好意思地對希思說:
“親愛的年輕人,我想那件事就讓它過去了吧。那是我的過錯,現在我向你道歉。”
“謝謝啦,”希思咕噥著說,“不過下一次,男爵先生,我希望您能在廁所裏攻擊我,而在報紙上向我道歉。”
“廁所裏道歉”並不尷尬,這也是交流溝通的一種藝術。它使兩個互相對立的人,頃刻之間就化幹戈為玉帛。
態度決定將來的機遇
“美國聯合保險公司”業務部有個叫艾爾·艾倫的人,他一心想成為公司裏的王牌推銷員。他把自己讀過的勵誌書籍和雜誌中所介紹的積極心態原理拿來應用。在一本名為《成功無限》的雜誌裏,他讀到一篇題為《化不滿為靈感》的社論,不久,他就有了一個實踐的機會。
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艾爾在威斯康辛市區裏冒著嚴寒,沿著街區一家家商店去拉保險,結果一個也沒有拉成。他當然非常不滿意,但他的積極心態卻把不滿轉變成“靈感”。他突然想起自己讀過的那篇社論,就決心一試。第二天從辦事處出發前,他把自己前一天的失敗告訴給其他推銷員。他說:“等著看好了!今天我要再去拜訪那些客戶,並且會賣出比你們更多的保險。”
說也奇怪,艾爾真的辦到了。他回到原來的市區裏,再度拜訪每一個他前一天談過話的人,結果他一共賣出去66個新的意外保險。
積極的心態,有時候可以改變事情的結局,積極的心態甚至可能改變你的人生境遇。
機會不是等來的
機會不是現成的,很多時候你是看不到機會的,這時需要的是你的主動性,你要自己動手,創造機會。
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個叫丹尼爾的年輕人,從美國西部一個偏僻的山村來到紐約。走在繁華的都市街頭,啃著幹硬冰冷的麵包,他發誓一定要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然而,對於沒有進過大學校門的丹尼爾來說,要想在這座城市裏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簡直比登天還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絕了他的求職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