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有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自明太祖建朝兩百多年以來,始終遵循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建儲之禮。
至明神宗朱翊鈞時,立儲定國本一事卻在朝中引來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鬥爭。
鬥爭的起因源於萬曆九年,一日,明神宗閑來無事,遇見了李太後身邊的宮女王氏,一時興起便寵幸了王氏,事後隻是按照禮數賞了首飾,再無其它,豈料王氏有了身孕,體型一天天變化起來,被李太後發覺了。李太後找來明神宗詢問,明神宗卻否認此事是他所為,可除了明神宗之外還有誰能做此事?無奈之下,李太後隻好拿出皇帝的起居記錄來對證,明神宗這才承認了此事,封了王氏為恭妃。
萬曆十年,皇長子朱常洛從王恭妃腹中誕生,皇後無子,皇儲之位理應屬朱常洛所有,然而明神宗嫌王氏身份低微,一直將其冷落,也並不喜歡這位皇長子,他偏寵鄭氏,萬曆十四年,鄭氏誕下皇子朱常洵,明神宗冊封鄭氏為皇貴妃,並一心想立朱常洵為皇儲。
而朝野之中,早有人陸續上疏請立皇長子朱常洛為東宮,明神宗不是罰了他們的俸祿就是貶了他們的官,以儆效尤。
盡管如此,上疏請立東宮的官員依然絡繹不絕,於是明神宗尋找各種理由推脫,說是皇長子尚且年幼,立儲一事待其長大了再議。
於是,這一拖又是幾年,朱常洛也長大了,到了該出閣讀書的年紀,朝中的大臣們又開始紛紛上疏請求皇上準許皇長子出閣讀書並立為東宮,明神宗惱怒了,一連革了好幾名官員的職。有的官員,還挨了板子。
明神宗的意圖,大臣們都心知肚明,可宗法不可亂,他們冒著各種危險上疏請立東宮,明神宗則又找了新的理由,說是立嫡不立庶,要等到皇後誕下皇子立皇後的兒子為東宮,先將幾名皇子封王,若皇後無子,再立皇長子。
明神宗這一道旨意下來,朝中一片嘩然,皇後多年無子,這無疑是皇上的又一次推脫,大臣們才不妥協,他們據理力爭,明神宗寡不敵眾,隻得應許皇長子出閣讀書,但仍未冊封其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讓明神宗絞盡腦汁,與朝中大臣爭執多年卻未有成效,最後明神宗索性不出宮門,也不理朝政,但請立東宮的奏疏從未斷絕過。
萬曆二十九年,早已不再管束明神宗的李太後實在看不下去了,雖然明神宗不怎麼喜歡這位皇長子,李太後還是很喜歡這位孫兒的,在她的幹涉下,朱常洛終於被立為了太子。
皇儲一事定奪之後,明神宗還是呆在宮門內,十幾年不上朝,新晉的官員甚至不曾見過他的樣貌,即使朝中出了什麼十萬火急的事,也隻有內閣大臣能得以接見,明神宗幾乎已經到了不問天下事的境界。
或許是不想麵對那些大臣們,明神宗選擇了回避,他在回避大臣們的同時,也回避了他的子民。誰做太子,或許對皇帝和大臣們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幾經思量,可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卻是想也不必想的,對他們來說,誰做太子都是一樣的,他們不過是想要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誰讓他們過得好,在他們心裏誰就是好皇帝。該立誰為太子,隻有那些不愁吃穿又有崇高的理想的人才會去想的事。而那些連飯也吃不飽的窮苦百姓,心裏想的卻是如何才能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