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妙生菩薩複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隨所化緣廣宣流布。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論曰。妙生菩薩為令上義因譬喻門明了易見。諸菩薩等聞是法已。悟甚深義悟無生忍。故複請問。
經曰。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業樂等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如是地前菩薩二乘。未證二空所顯真如無生法忍。有見道斷差別執故。未離自他差別二想。未得無漏平等性智相應之心平等受舍。或複行舍。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有義七地已下菩薩。猶有功用有加行道。猶有微細煩惱現行。未清淨故。未得任運無生法忍。妙觀察智。相應平等。若心若舍。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經曰。複次妙生。譬如種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異水少水。水有增減。隨其水業所作各異。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無限量。水無增減。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別所依異智少智智有增減。隨其智業所作各異。少分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論曰。大眾流者。謂殑伽等四種大河。小眾流者。謂餘小河。未入大海各別所依者。種種地方為所依故。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別故少水者望大海故。水有增減者。少雨多雨時差別故。隨其水業所作各異者。種種氣味勢力成熟有差別故。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者。少數少量水族有情所依持故。若入大海無別所依等者。與前所說一切相違。應知。其相廣大依持者。此依數廣量大而說。如是菩薩未證如來法界大海者。未證諸佛清淨法界各別所依者。別別如來為所依故。異智者。各別勝解所修成故。少智者。望佛智故。智有增減者。諸地相望有勝劣故。及定相望有勝劣故。隨其智業所作各異者。諸菩薩定數量別故。所作各異。隨諸菩薩勝解勢力緣有情界。能有所作。過此不轉。是故各異。少分眾生等者。少數少量成熟善根所依止故。由諸菩薩增上力故。隨分令他善根成熟。諸菩薩定望如來定。數量少故。化諸有情利樂亦少。若證如來法界大海者。已證諸佛清淨法界無別所依者。清淨真如為所依故。無漏界中不可建立諸佛有異。何況菩薩。智無差別者。圓鏡智等皆相似故。無有自他分別異故。智無限量者。了達無邊所知境故。智無增減者。等清淨故。遍知境界無少多故。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者。平等智等一切所作皆相似故。無量眾生等者。若數若量皆無量故。福德智慧無盡資糧皆平等故。由得法身窮生死際。一切有情成熟善根所依止故。
前後二喻有差別者有義前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歡喜地或不動地。後大海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不動地或如來地。有義二喻同說菩薩未得已得無生法忍。前說菩薩功德稠密喻如雜林。後說菩薩功德無盡喻如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