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來所化有情為共不共。有義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無數劫勤修行願。同為拔濟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說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有義不共。以佛所化諸有情類本相屬故。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同為弟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後滿。遂於一處入火光定。令釋迦見。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頌讚歎。令超慈氏在前成佛。又佛將欲入涅槃時。作如是言。我所應度皆已度訖。又契經說。佛涅槃時觀一所化。現在非想非非想處。當生此間應受佛化。留一化身潛住此界。先所受身現入涅槃。彼從非想非非想沒來生此間。佛所留化為說妙法成阿羅漢。爾時化身方沒不現。又諸經中處處宣說。能化所化相屬決定。是故諸佛所化不共。如實義者。有共不共。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係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菩薩因時成熟有情亦不決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已或共化度。或別化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須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唯應一佛常住世間教化眾生。餘佛皆應入永寂滅。佛亦不應化餘眾生令趣大乘。以無用故。但應化彼令得三乘入永寂滅。以易得故。誰有智者舍易就難然燈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共。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薩不應發弘誓願。曆事諸佛修學大乘蘇達那等。亦不應事多善知識諸佛。不應以己所化付囑後佛。如是等事皆悉相違。是故不應一向不共。雖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諸有情於無緣佛不肯受化。亦不見聞。雖一一佛盡未來際。常住世間教化無量諸有情類。而隨所宜現種種化。或現等覺或現涅槃。或名釋迦或慈氏等。隨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訖。生非想者。宜見釋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違。若諸如來同一所化。何佛現前而化彼耶。諸佛皆有悲願力故。不可一化餘皆止息。但有緣佛同處同時。後得智上各現一化。其狀相似不相障礙。更相和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識如是變。謂見一佛為現神通為說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議。非唯識理不可解了。又自性身寂滅安樂。正屬自利功德所攝。為增上緣益眾生故。兼屬利他。又與二身俱利功德為所依故。二利所攝。受用身者。具有二分。一自受法樂分。謂三無數劫修自利行滿足所證色等實身。令自受用微妙喜樂。二他受法樂分。謂三無數劫修利他行。滿足所證色等化身。為入大地諸菩薩眾。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諸菩薩受大法樂。由此二分。或說此身唯自利攝。或說此身唯利他攝。或說俱攝。皆不相違。變化身者。唯為利他現諸化相。故利他攝。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為四句。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利分實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為化地前雜類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歡喜或令怖畏。改轉不定。但名變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現法樂故。三亦受用亦變化。謂為地上菩薩所現種種化身。令諸菩薩受法樂故。隨時改轉不決定故。四非受用非變化謂自性身。或處說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
又餘經說。有十種佛。一現等覺佛。二弘誓願佛。三業異熟佛。四住持佛。五變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前五世俗後五勝義。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如是等類隨相應知。
經曰。如是淨法界 諸佛之所說。
論曰。如是如來清淨法界諸佛同說。具足佛地五種功德三身差別。或自性等六句義相。由此四頌略說佛地一切功德。及前廣說。應知總名聖教所說。
經曰。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妙生菩薩摩訶薩等。諸大聲聞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論曰。此中顯示聞法眾會依教奉行。由佛淨識悲願所引。變似契經增上緣力。時眾自心善根成熟。似彼相現。謂聞佛說皆生歡喜信受奉行。諸聲聞等或現化作或是真實。受用變化二土同處。聽法徒眾所聞雖同所見各異不相障礙。上亦見下下不見上。各各利益安樂事成。
佛地甚深諸句義 我今隨分已略釋
功德普施諸群生 願速等成無上果
諸有書寫所生福 後後勝善等流果
願此相續盡未來 利益安樂諸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