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議討論階段,應明確向成員提出,嚴禁私下交談,如果確實需要個別交流,可采用遞條子的辦法來進行,切不可因此使整個討論一發而不可收。每個與會人員都應注意聆聽他人的高見,吸收他人觀點中的閃光點。
經過充分討論,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時,應盡量通過共識來做出決策,而盡力避免投票表決的方式,因為這樣會無形中形成兩派,其中肯定有一派是贏家,一派是輸家,使組織麵臨分裂的危險,至少減少了團隊的凝聚力。不管采取什麼樣的決策方式,應該注意的是,最後決策必須反映全體團隊成員的看法或至少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一旦決策通過,整個團隊都應盡力給予支持。
在會議結束時,會議主持人須進行一次總結,將整個會議的成果再次向全體與會人員作一通報,並根據會議精神安排工作,規定期限,明確責任。
走出無謂的忙亂困境
提高時間的運用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析你目前時間的運用方式。請在紙上列出你每周的各項"例行公事",例如處理公文、打電話、參加會議、交際應酬、奔波於各地,再逐一統計所耗費的時間。總數約是多少?是否相當驚人?你在哪個項目中花費的時間最多?在時間的投資上,哪個項目你嫌不足?哪個項目你又覺得過多?其實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浪費時間,因為每個人必然會有自己的時間運用方式,比如有人喜歡交際應酬,有人則視之為畏途。
假如細心分析,人們可以將時間分為三個時段:一是上班時段:早上九點到晚上五點,或是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等;其次是準備時段:例如明天要開會,那今天就必須花上一兩個小時來做準備;其三是忙碌時段:當你的工作進度受到耽擱和延誤時,就隻好把一個小時當兩小時用,將擺在眼前的那堆文件狼吞虎咽,然後倉促地做出錯誤決定。
為了確保你對每件工作都能如期完成而且不是隨便交差,你有必要在時間的分配上慎重行事。舉例來說,每天在你下班之前,都別忘了要預先擬出明天的時間運用表,做妥善的規劃。所有的會談、會議、麵試等都須記在記事本上,清楚地標出時間、地點以及預定耗費的時間;其他的工作,諸如有哪些電話要打、要撰寫哪些報告等,都應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排定處理順序。如果事情十萬火急,那就非得在明天完成不可;有的事模棱兩可,明天能完成是最好,否則拖到後天也無所謂。翌日你就照這份表的次序,一一劃掉已完成的部分。另外,在臨下班前,再依同樣方式安排下一天的工作計劃。如此,便可避免忙亂現象,分清主次,使事情更為有緒序。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管理者每日工作達十幾個小時,還有許多事情處理不完。真是"吃飯有人等,辦公室有人找,路上有人攔,睡覺有人叫","走路像排隊,吃飯像開會","白天下會海,晚上爬文山"。這確實是一些管理者工作繁忙狀況的真實寫照。
為了避免忙亂現象,作為管理者,還應在以下幾方麵多加注意:
1注意工作的計劃性
計劃是使整個工作有秩序地進行的中心環節。一切管理者都要具備定量控製自己時間的能力,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時間要實行計劃分配。事實證明,不做計劃的人隻能消極地應付工作,在心理上處於受擺布的地位;有計劃的人則居於支配者的地位。時間計劃之一是長期計劃。即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或3年,或5年,或10年,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要達到什麼水平,自己所管理的單位要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宏偉明確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通過幾步來實現,每一步的大致起止時間,要有一個大致的安排。另一種時間計劃被稱為年度計劃。
當最後一頁日曆被撕下,新的一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應當回顧上年的時間利用和事業進展情況,做出新的年度計劃,以便更有效地利用一年的時間。月計劃也是時間計劃中重要的一種。機關或部門的工作常常是以季或月為單位的,人的生理變化也呈現出月周期現象,體力、智力,情緒處於最佳狀態時為高潮期,其次是過渡期和低潮期。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工作和自己的生理月周期,來安排自己一個月的活動,把難度較大的重要工作和學習任務安排在高潮期,其他時間則可以安排相對容易的內容;有許多工作是按周來安排的,把月計劃分解到每周裏麵,便於分步驟地實施,因此,計劃要落實到周;如果能養成做日計劃的良好習慣,在前一個工作日接近終了時編好第二天的計劃,有助於避免緊張忙亂的現象,避免丟三落四,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