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公共文化管理的對象

組織發展公共關係的工作對象隻有一個,那就是公眾。公眾的定義是這樣的,是指與一個社會組織發生直接或間接聯係,對該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現實或潛在的影響力的個人、群體和社會團體。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就是學校公眾,即是指那些與學校有利益關係、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個人、群體、組織。

學校的公眾,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從學校不同時期的公共關係目標出發,從當時當地的客觀條件出發,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比如,按人口學分類;按性別、職業、教育程度分類;按公眾對組織的不同態度分類等等。下麵是幾種常見的分類:

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

這種劃分的依據是看公眾與學校之間有無歸屬關係,有則為內部公眾,反之則為外部公眾。內部公眾是學校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職員工、學生。教職員工的家屬雖與學校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但通過他們的家屬與學校形成一種特殊歸屬關係,是學校的“後院”、“大後方”,他們可以起到穩定或渙散軍心的作用,學校的興衰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一般將教職員工的家屬也列入內部公眾之列。校董事會也屬於內部公眾。

外部公眾包括上級政府領導部門、當地政府職能部門、與學校有協作關係的單位、學生家長、校友、有關學校、當地新聞係統等等。

首要公眾、次要公眾和邊緣公眾

這種劃分的依據很明顯,那就是看公眾對學校的重要程度,依次劃分為首要公眾,次要公眾和邊緣公眾。首要公眾是對組織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及決定性作用的公眾,是組織公共關係的重點對象。學校的首要公眾主要包括學生、教職員工、上級領導機關等。次要公眾是對學校的生存、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公眾。學校的次要公眾與學校聯係頻率較低,作用力也較小。邊緣公眾則是偶爾發生聯係而作用很小的那部分公眾。需要指出的是,首要公眾、次要公眾和邊緣公眾的劃分是相對的,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問題上,首要公眾、次要公眾和邊緣公眾是可能相互轉換的。

非公眾、潛在公眾和現在公眾

公眾的發展一般有這樣一個過程:當組織的行為對公眾產生了某種後果時,這種後果就會導致公眾與組織之間的關係發生由疏到密的變化,依照這一過程,可以把公眾分為非公眾、潛在公眾和現在公眾。

非公眾是指在學校的視野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既不受學校行為的影響,也不作用於學校的個人、群體和組織。學校正確找出非公眾,將其排除在公共關係的工作範圍之外,可以減少公共關係的盲目性。

潛在公眾是指那些將來有可能和學校發生這種、那種聯係的個人、群體和組織。這些個人、群體和組織已麵臨著由學校行為引起的共同問題,他們雖然有些還未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存在,有些已意識到自己與學校麵臨的共同問題,已對問題產生的緣由、解決方法、今後發展趨勢等相關方麵的信息產生興趣,隻是並未采取行動尋求問題的解決,但他們以後必定要與學校發生聯係。學校公共關係中發現潛在公眾,進行分析和預測,並以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對待他們,可增強公共關係工作的戰略效果。

現在公眾是指已與學校發生聯係並發揮作用與影響的公眾。學校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已較明確,互相作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格局,是學校公共關係工作應經常注意的對象。

同樣,非公眾、潛在公眾和現在公眾的劃分是相對的,隨著情況的變化,非公眾、潛在公眾和現在公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學校應根據利益關係,促成或改變他們,維護學校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