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是百老彙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麵又作了一係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彙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彙首演,標誌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係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夥爭奪地盤的惡鬥,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複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衝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第三章8.華爾茲

華爾茲,又稱圓舞,一種自娛舞蹈形式。華爾茲舞曲,即圓舞曲也常被稱為華爾茲。華爾茲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強的自娛舞形式,亦稱圓舞。“華爾茲”一詞最初來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

簡介

華爾茲根據速度分化為快慢兩種之後,人們把快華爾茲稱為維也納華爾茲,而不冠以“維也納”三字的即慢華爾茲,它是由維也納華爾茲演變而來的。作為三步舞的華爾茲,其基本步法為一拍跳一步,每小節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節跳兩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

快慢兩種華爾茲都以旋轉為主,因而有“圓舞”之稱。華爾茲因速度慢,除多用旋轉外,還演變出多複雜多姿的舞步,其中有不少舞步在步法上與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基本相同,隻是節奏和風格不同。再加四大技巧在華爾茲中得到全麵和充分的體現,所以它被列為學習國標舞的第一舞種。

華爾茲舞步在速度緩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暢地運行,因有明顯的升降動作而如一起一伏連綿不斷的波濤,加上輕柔靈巧的傾斜、擺蕩、反身和旋轉動作以及各種優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莊重典雅、舒展大方、又華麗多姿、飄逸欲仙的獨特風韻。它因此而享有“舞中之後”的美稱。

起源

華爾茲一詞,據考證是大約在1780年前後出現的,而3拍子“蓬嚓嚓”節奏的圓舞則很早之前就流行於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維也納一帶的農民中;至於華爾茲類型的舞曲,則早在17世紀就演奏於哈普斯堡的皇家舞會上。

盡管華爾茲這種自娛舞蹈形式早已流行於農村,但它能夠成為城市民眾的舞蹈時尚,卻是有其社會變革和藝術趣味等多方麵的原因。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其在歐洲各國的激烈影響、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工人階級的大規模出現等等,使人們對自娛性舞蹈風格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曾一度廣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謹的風格而被淘汰。身體輕鬆自然、風度飄逸灑脫的華爾茲一時間成了人們(特別是法國人)更能自得其樂的方式。

華爾茲的迅速流行自然受到出於種種目的的反對和阻礙。除了教會說它因男女持抱近、動作旋轉過快而不道德、不文明,甚至粗俗邪惡、不堪入目外,還有原來靠教授小步舞和其它宮廷舞為生的人們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華爾茲的簡單易學和自由舒暢的特點,吸引了廣大的舞者,常常隻要在一旁觀看一會兒就能學會。這種舞無需像小步舞那樣,非掌握大量複雜的花樣才能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