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0啞劇

不用對話或歌唱而隻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

啞劇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盡管啞劇在英國有自己的傳統,但究其起源畢竟還是國際的,它的許多故事情節都來自於世界各地。

“啞劇”一詞源出於希臘語,意思是“模仿者”。顯然,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而不是指劇種本身。事實上,這種表演方式遠在古代的中國、波斯及埃及就有了。在羅馬時代,啞劇最受歡迎。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啞劇也銷聲配跡。到了十五世紀,一個與啞劇類似的新劇種又開始問世於意大利。在這些劇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頭戴麵具、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滑稽角色(或叫醜角),不久這一角色又從法國傳到英國——開始是作為啞劇演員,然後又作為說話的演員出現於英國舞台。

大約是在一百年以前,人們才首次根據童話題材來作為啞劇的故事情節。那時劇中仍然有一個滑稽角色,不過,這種劇當時被稱為“以醜角表演為主的戲”。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演出變得更為複雜化——開始出現了有新式的舞台燈光和機械操縱的舞台布景。到這個時候,更多的雜劇演員也投入了啞劇演出的行列之中。

今天,啞劇仍然在變化發展著,許多演出中已出現歌’曲、笑話或來自影視中的人物。

啞劇演員

著名啞劇表演藝術家有C·卓別林(英)、M·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等。

啞劇在中國

啞劇是西方戲劇樣式,好逗人發笑,曆史悠久。歐洲啞劇發展越來越結合現實生活,家喻戶曉。近來兩次登陸上海的西班牙《三輪車》形體喜劇《凳子·椅子·沙發》,就是用幽默展示現代文明的傳統創新啞劇。

我國藝術院校曆來沒有啞劇專業,中國也沒有啞劇團。可是,中國有一夜全國成名的啞劇表演藝術家。他就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畢業的話劇演員,1983年首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啞劇小品《吃雞》的王景愚。他的表演沒有一句台詞,沒半點訓人腔調,隻用形體動作突出一個“吃”字,讓全國人民在歡度春節,吃團圓飯時,笑翻天,樂開懷。為此王景愚在全國家喻戶曉,大家幹脆叫他“吃雞的”。

王景愚,專攻“心理形體行動”表演。喜劇神經發達,身材矮小,結實靈巧,有一張特有個性的大嘴,有一雙富有表現力的大手,文思敏捷,好觀察生活。

1962年王景愚到廣東采風,吃罐悶雞,來了靈感。憑視覺、嗅覺、味覺和手感描寫一個人吃雞的過程。他吃的這隻雞,色、香、味俱全,就是沒煮爛。雞筋比橡皮筋還結實,彈性十足,很難對付。他用渾身解數製服它,拳打腳踢,大汗淋漓,吃雞吃得天翻地覆慨而慷。1963年在北京飯店元旦文藝晚會上,王景愚首演啞劇小品《吃雞》,觀眾笑得前仰後翻。在座的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與民同樂,也笑得眼淚直流。就此,啞劇一炮打響,傳遍整個北京城。話劇演員遊本昌,即刻加盟啞劇創演,他的《幽默芭蕾》和王景愚的《走鋼絲》比翼齊飛。一個模仿舞蹈演員動作,一個模仿雜技演員動作,誇張詼諧的表演,讓觀眾在笑聲中領略以形體表演的啞劇演員不單是模仿動作的工具,而是形體藝術的創造者。之後,他們創演了大批“以人為本”的啞劇小品。如王景愚《序曲》塑造的心不在焉、左顧右盼的樂隊指揮,遊本昌《教與練》裏塑造的那個虛張聲勢,不學無術的教練等等,成了當時北京舞台的“新寵”,觀眾心儀的“開心果”。北京啞劇影響了全國,這便促成了首屆“春晚”特邀王景愚重演《吃雞》。此舉帶動了全國的啞劇創作,又出了上海的“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魏宗萬啞劇專場,西安王德順的白醜表演等。風格各異的中國啞劇,觀眾既不知道舞台人物姓名,也不了解劇情發生的準確時間地點,甚至他們的年齡、民族、相貌、特征,都可以被忽略,這種舞台人物帶有一定程度抽象性類型化的啞劇成了中國的啞劇特色。

中國啞劇熱迎來了1994年國際啞劇盛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啞劇團包括法國、英國、德國、俄國、波蘭、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的表演藝術家和中國的王景愚、遊本昌、魏宗萬、王德順在“中國上海首屆國際啞劇節”歡聚一堂,進行一個多星期的演出交流,和啞劇專題研討。從而增進了國際笑的藝術家之間的友誼,傾倒了廣大熱愛啞劇藝術的中外觀眾,從此中國啞劇在國際劇壇就有了應有的地位。

1999年啞劇被搬上了央視春節聯會的舞台,節目為《王景愚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