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學生印章收藏活動指導
學校文化陣地建設與組織活動策劃學校收藏活動的組織策劃1.印章曆史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隻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製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曆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征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2.印章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曆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隻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3.印章鑒賞
印文的鑒賞: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征,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書法的鑒賞:曆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麵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鑒賞可言。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章法的鑒賞: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的鑒賞: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行進爽快,一瀉千裏,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邊款的鑒賞: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麵或周麵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製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