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冬玉

該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寧夏這片神奇的土地?不會因為時光的侵蝕而消逝,在沙中、在河畔、在山巔,古老的西夏文明透過沉沉暮靄依舊吟唱在平原的每個角落;不會因為民族的交融而迷失,在稻田、在果園、在炕頭,回漢兄弟的雙手穿過茶盞油香的濃鬱香氣緊緊握在一起;不會因為世俗的偏見而偏移了前行的腳步,在街頭、在荒漠、在湖邊,塞上江南每天都在演繹著太多的故事和奇跡。

這裏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絢麗的伊斯蘭風情讓人為之著迷;這裏有黃河和沙漠交融的壯麗景觀,長河落日與大漠孤煙並存的美景讓人目眩神迷;這裏有神秘的古西夏文明遺跡,夕陽下的“東方金字塔”至今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古老的往事;這裏有功效奇特的“紅寶”枸杞和甜美的硒砂瓜,有美味的羊肉和八寶茶等待著遠道而來的遊客……每當我試圖用什麼詞語來描述可愛的寧夏時,總會感歎自己的詞彙是那麼的匱乏。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個小省區,小到隻有區區的6.64萬平方公裏,630餘萬人口。但是這裏不應該被世界所遺忘,寧夏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架起了寧夏的經脈骨骼,千百年來,作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重要中轉站,各個民族、不同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當曆史的書頁翻過,文化再一次沉澱,我們驀然發現,寧夏已得到了來自曆史的饋贈,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寧夏巍然屹立。

寧夏具備了造物主予的兩個極端。向北,素有“塞上江南”美譽的中國十大新天府——寧夏平原,得益於黃河母親的滋潤,這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向南,六盤山下是以貧瘠而聞名於世的“西海固”地區,幹旱少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觸動了多少人的神經。翻開寧夏的發展史,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寧夏人世代“與天鬥”的悲壯事跡。近年來,寧夏根據自治區實際探索出了扶貧開發的新路,生態移民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寧夏將一舉拔掉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的中南部地區的35萬貧困群眾的“窮根”。

借由《走進寧夏》叢書的問世,我們希望能打開一扇世界了解寧夏的窗。

作為寧夏的心髒,在大西北酷烈的陽光下,銀川以水的溫柔撐起了外界對寧夏的第一印象。銀川又稱“鳳城”,這裏的宜居條件舉世聞名,用“多彩”來形容這座城市是當之無愧的。重工基地石嘴山用他鋼鐵般的堅強撐起了寧夏不屈的發展之魂,今天,石嘴山以嶄新的麵貌和澎湃的活力吸引了來自四麵八方的熱切目光。坐落於寧夏正中的吳忠市,濃鬱的回鄉風情醉倒了多少遊人;黃河滋潤著這片多情的土地,陽光溫暖著回漢兒女的心房,錦繡吳忠,正在奏響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華麗樂章。寧南固原,以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享譽海內外,卻也以貧困落後讓人為之揪心;而今寧夏生態移民工程為35萬貧困人口拓開一條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茫茫沙海中的綠洲中衛,隻有在這裏才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象;鮮紅的枸杞,香甜的硒砂瓜,中衛的特色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悄然撐起了寧夏的又一個經濟增長極。

《走進寧夏》叢書通過“多彩鳳城·銀川”“重工基地·石嘴山”“錦繡回鄉·吳忠”“文化古城·固原”“沙海綠洲·中衛”這幾張“寧夏文化名片”係統地介紹了寧夏的地理曆史、特色文化、旅遊景點、名優特產及風味飲食。對於從來沒有來過寧夏的朋友來說,這套叢書能夠幫助你建立對寧夏的初步印象,或許可以成為你來寧夏旅遊的最佳指南。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寧夏不該被世界忘記,在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全麵步入小康社會、實現民族複興的大道上,寧夏必將譜寫下屬於自己的濃一筆。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