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走向蔚藍(1 / 3)

從海洋三個產業,即傳統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範圍,我們取其各具一定代表性的方麵向青年朋友們“展示”了一下概貌。從中,我們不難體驗到,一批具有先進“海洋思想意識”的人,著眼於中華民族的未來,麵向21世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他們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武器,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當中有視海洋事業為崇高己任的陸夫才;有數闖南極的“英雄船長”魏文良;有九死一生致力於大洋底考察的科學家眭良仁;有默默攻關於海洋科學實驗室的許許多多的教授、專家、學者,還有更多的無名“小字輩”們,他們開創的我們海洋科學事業,是福蔭子孫萬代的偉大而崇高的事業。

我們不可能將所有海洋戰線的模範人物、先進事跡、科研成果一一講述清楚,而海洋科技戰線的“群星”們努力工作更不是想為自己樹碑立傳。大家最關心的是以自己實際工作,來高聲喚起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大覺醒,是以自己開發海洋資源的業績,來緩解陸地上可以預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帶給人類的生存危機,因為大量現實讓海洋工作者認定:人類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遲早的事。同時,發展海洋經濟,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更好地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有力保證。

提高民族海洋意識,以實實在在的海洋開發及科技成果實際情況,來說明海洋資源可為緩解人口、資源矛盾做貢獻,是我們的主旨所在。然而,在本書撰寫過程中,關於“中國人能否養活得了自己”的爭論,又有了新變化。

一、農業部長的膽識

1996年3月,全國八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3月7日上午,中國農業部部長劉江,在“兩會”中心舉行的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再過30年,要讓世人看到“誰來養活中國”的預言破產。

“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是國外一個叫布朗的人提出來的。他曾經預言:中國下一個世紀初將嚴重缺乏糧食達3億多噸,要出現影響世界的危機。他問全世界:將來誰來養活中國?

其實,這個布朗先生的統計數字真不知是從何而來。中國的事,我們中國人自己最清楚。

劉江部長的話擲地有聲:懷疑中國人能否養活自己的觀點並非今日才有。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就曾經預言:中國每一屆政府都將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還要依靠外國的麵粉。

劉江說,吃飯問題是中國曆朝曆代政府麵臨的第一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中國政府重視農業,糧食生產發展很快。1984年至1995年間,中國糧食生產能力又跨上4.5億噸的新台階,年均遞增2%。目前,中國人均肉類、水產品、禽蛋和蔬菜的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現正朝著小康的目標邁進。

劉江坦言,至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16億峰值時預計需要糧食6億多噸。按照這個目標,今後35年間平均每年糧食產量增加近40億公斤,年遞增不到1%就可以實現,而建國46年來,中國平均每年糧食增產近80億公斤,年遞增3%。所以,下個世紀中國人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有人說,到2030年,中國總需求(糧食)可能高達6.4億噸,同1990年相比,糧食需求將增加2億噸。這就要求在40年中平均第年增產糧食470餘萬噸,這麼多糧食,劉江部長固然說“年增1%即可實現”,到底采取什麼措施呢——還是有人不放心。於是,為了弄個明白,有的人就跑去問專家。

農業專家、學者們作出了很有說服力的回答,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增產糧食的途徑:

1.提高糧食單產。我國耕地的多一半是一些中、低產田,這些耕地比同氣候、同自然條件下的高產田少打糧食100多公斤,如果通過各種辦法,改良土壤,平整土地,提高灌溉能力等,即可大幅度增產。

2.複耕種指數可以再提高。通過改進耕作製度,進而相對增加糧食播種麵積。

3.依靠農業科技。在種子等方麵大力推進科技成果加速向生產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在糧食增產方麵的作用。

4.開荒地。專家估計:我國有4─5億畝荒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及沿海灘塗和贛、湘、浙3省紅土緩坡丘陵地帶,特別是黑龍江三江平原和新疆的一級荒原,土質良好,地勢平坦,開墾後將成為可規模經營的平疇沃野。

1990─1993年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曾一度出現“占地熱”,每年平均減少耕地910萬畝,但通過新墾、複墾,每年又新增耕地702萬畝,從而使年均淨減少耕地麵積降至209萬畝。這說明新墾、複墾是大有可為的。我國政府已製定了明確的政策,在嚴格控製占用耕地的同時,將有計劃地開墾利用後備耕地資源。按照政府的規劃,1990─2000年間,平均每年將開墾500萬畝。如果其後仍保持這一速度,至2030年將會新增耕地2億多畝。

對於農業專家樂觀的預測,加之農業部部長胸有成竹的許諾,一切懷疑中國人能夠養活自己的悲觀論點,均可以休矣!

中國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已是無可辯駁的了,中國人有這種傲骨,更有切合國情的實際措施和必勝把握。沒有理由對下個世紀的吃飯問題憂心忡忡。

不過,專家也預測了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與耕地持續、迅速減少的情況,據預計,中國人口將以每年9.2‰的自然增長率繼續“跨世紀”增長,而耕地卻在一年比一年減少,估計每年減少數百萬畝!就是到了下個世紀30年代,專家估計:耕地還會下降。相反,人口方麵,即便是以9.2‰的自然增長率計算,那時,中國人口正值最高峰值——16億,而1995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10.55‰!這還是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執行得較好成果,是從1990年的14.39‰降下來的“可喜”的變化。

應當承認,有誌氣、有能力解決糧食問題是一回事,形勢確有嚴峻的一麵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二、確有嚴峻的一麵

人口增加,需求隨之增長,耕地減少,水源短缺……這是中國麵對的挑戰,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必須認真對待人口與資源矛盾帶給我們的種種危機。

1996年3月12日,《人民日報》以“不斷喚起全黨全民‘人均’意識和緊迫感”為題,透露這樣的訊息:中央確定:“九五”時期要每年召開一次中央計劃生育工作座談會——國務委員、全國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彭佩雲的一聲宣布,體現了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口問題的高度重視,這是要求在廣大群眾中普及“人均”意識,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遠見卓識的意識。

讓我們把土地與人口上的話題開闊一些,視野擴大到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上來,或者說,回到可持續發展的話題上來。

有位名叫三橋規宏的日本人曾在《日本經濟新聞》撰文寫道:……在5年後的21世紀初期,包括印度等國在內,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心。但是,如果再稍稍推後一些時間,今後幾年或者20年,會成什麼樣子呢?

這個日本人預測:可以肯定,那時候將會發生巨大變化,“最壞的情況”是:亞洲的發展在21世紀初期前這段時間會達到高峰,到2010年左右可能出現停止發展現象。他說,他這樣認為的最大原因,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遭到破壞,能源和資源出現枯竭,糧食匱乏,內部出現阻礙這些地區發展的危險很大……

三橋規宏的預言並非都是危言聳聽。

國外一家著名經濟刊物的“編輯委員”先生說:在21世紀,人類要麵臨地球環境惡化,糧食危機、能源問題,艾滋病擴散、人口膨脹等問題,還要克服文化、宗教的對立及戰爭、核擴散等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