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2 / 2)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脾胃積熱,嗜食辛辣,火熱之邪上熏所為,或為肺腎陰虧,應火上衝所致,當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引火歸源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吳萸米醋糊

【組方】吳茱萸、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每取3克,米醋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24小時後取下,或晚貼晨取,1日1次,連續3~5天。

【功效】引熱下行。

2.三子糊

【組方】萊菔子、白芥子、地膚子各10克。

【用法】將三子用沙鍋微炒至黃,研為細末,用米醋調為膏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晚1次,連續3~5次。

【功效】引熱下行。

3.黃萸星連散

【組方】大黃40克,吳茱萸30克,胡連、南星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每取藥末20克,加醋調成稀糊狀,每晚睡前敷雙足心湧泉穴,用敷料固定,翌晨除去,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

【功效】清熱瀉火,引熱下行。

4.細辛蛋清糊

【組方】細辛15克,蛋清適量。

【用法】將細辛研為細末,用蛋清適量調勻成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連續2~3天,對頑固性口腔潰瘍可連續用3~5天。

【功效】溫腎降逆,引熱下行。

複發性口腔潰瘍

複發性口腔潰瘍又稱複發性口瘡或阿弗他口炎,多見於青壯年,女性較男性多見。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反複出現孤立的、圓形或卵圓形的淺在潰瘍,可單發或多發,有劇痛,病程一般10日左右可愈。患者語言、進食均感困難,潰瘍麵多為黃白色,底淺,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及水腫,常有複發。

本病多為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為,當以養陰清熱,引火歸源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吳萸米醋糊

【組方】吳茱萸10克,米醋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米醋適量調和稠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1日1次,連續5~7天。

【功效】引熱下行。

2.吳地五倍子糊

【組方】吳茱萸、幹地龍、五倍子各等份,米醋適量。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米醋適量調為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膠布固定,1日1換,連續3~7天。

【功效】引熱下行,清熱養陰。

3.硫磺醋糊

【組方】硫磺15克,米醋適量。

【用法】將硫磺研為細末後,用醋調和,敷於臍部及雙足心湧泉穴,膠布固定,1日1換,以愈為度。

【功教】溫陽益腎,引火歸源。

4.川軍散

【組方】生川軍、生南星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陳醋調和,外敷於臍部及雙足心湧泉穴,隔日1次,以愈為度。

【功效】清熱解毒。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多發於成年人,常為呼吸道感染的結果,或長期理化刺激所造成。患者咽部有異物感,咽癢、發脹或幹燥感,堵塞感較顯著並隨吞咽動作而上下,有時有晨間症候群,引起劇烈咳嗽,反射性惡心,伴有失眠、焦急不安、虛弱無力等。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為,當以養陰潤肺,引熱下行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吳萸米醋糊

【組方】吳茱萸2克,米醋適量。

【用法】吳茱萸研為細末,米醋調為糊狀,敷雙側湧泉穴,膠布固定,每次12小時,1日1次,連續5天。

【功效】上病下取,引熱下行,適用於小兒潰瘍性咽炎。

2.吳萸附子餅

【組方】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用麵粉混勻,米醋適量調糊做成兩個餅,或加麝香03克更妙,微蒸熱,貼雙足心湧泉穴,包紮固定,安睡3小時。

【功效】引熱下行,適用於一切虛火喉症。若半夜腳心發熱,則火氣下行,病即愈。

3.附子故紙糊

【組方】生附子1個,故紙15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水調敷雙足心,微火烘之。

【功效】引熱下行,適用於虛火喉痹。

4.辛萸附子糊

【組方】細辛、生附子、生吳茱萸各15克,大黃6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用米醋適量調為藥糊,外敷雙足心湧泉穴,紗布包紮,1日1換。

【功效】引熱下行,適用於喉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