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信息高速公路的誕生
古往今來,幾乎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能在這個無限的時空中多做一些停留。雖然這種努力最終是徒勞的,但聰明的人類的確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辦法,使自己的交流直接而廣泛,使自己的行動神速而有效,從而相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長。因特網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實現了人類的這種願望。
1969年,美國國防部出於戰略考慮,開始把電腦並入電話網,形成一個電腦網絡。結果,這一舉措產生了神奇的應用效果,並由此吸引了全世界的模仿和介入。到了20世紀70年代晚些時候,隨著家用電腦問世並開始進入千家萬戶,人們已不滿足微型電腦“與世隔絕”的工作狀態,由此引發了將眾多計算機聯係起來實現資源共享的設想。同時,美國軍事機構五角大樓的電腦網絡逐漸演變成容納了其他政府部門、大學和圖書館的網絡中心。1980年,技術上的發展和完善,拉開了建立全球電話電腦網的序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電腦開始通過電話線被聯接起來,組成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機器網絡。這個龐然大物,就叫做國際互聯網絡,也就是人們習慣上所說的因特網(英文Internet的音譯)。
1989年3月,英國核子研究中心首先提出了信息查詢瀏覽係統——萬維網(WorldWideWeb-WWW)的設想,並於其後公布了程度。作為一個標誌,一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網絡通訊革命就此開始了。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腦對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的綜合處理能力的提高,這部人類曆史上最龐大的機器,也進入了高速運轉階段,並以每小時約100台電腦加入的速度,飛快膨脹。199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用一種新的更高速的係統代替了原有的因特技術中心樞紐,從而使因特網從一個普通的信息通道發展成為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一年,全世界約有1500萬人周期性地進入這個係統,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在這個網絡上把自己和別人聯係起來,參與自由交流的“新團體”,同時把大大小小的電腦信息網和數據庫並入這個網絡,從而形成了一個和地球空間相對應的信息空間。人們坐在自己家裏的電腦前,便可以隨時進入這個空間,手指輕輕一點,世界盡在眼前。
因特網的出現,首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劃時代的信息媒體。它通過全球的信息資源和15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個網點,向人們提供了浩如煙海、包羅萬象甚至是瞬息萬變的信息。開放的用戶上網,自由的信息進出,決定了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是無限的。人們可以在網上迅速方便地和其他人交換信息,也可以免費把遠在千裏之外的一台電腦上的資料轉到自己的電腦裏來。如果大家覺得某篇文章或圖片有用或者有意思,還可以把它打印出來。隻要是出於正當的需要,無論什麼信息,人們都能用極低的費用甚至無償地從網上獲取。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直接訪問數千個領域內的資深人士或專家本人,也可以針對自己所關心的主題,定期收到最新的信息,還可以在網上盡情地漫遊、尋訪和搜索各種類型的信息庫、圖書館乃至實驗室,更可以在網上建立自己的企業網點,實現營銷的全球化,隨時和世界各地的用戶甚至是潛在的用戶及時溝通。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因特網上收發郵件、傳真甚至打電話,因為不論是進行國內還是國際通訊,所需的費用卻僅僅相當於市內電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