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素周期率的發現
化學的迷宮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那是一個化學元素大發現的年代,由於電解法、光譜分析等新方法的運用,新元素被人們一個個找出來,平均每兩年半就有一個新元素被發現。到1869年,人們已經發現了63種元素。
那時候,最令化學家們激動的事莫過於發現新元素了。可是,誰也說不清,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元素,又應當怎樣去尋找新元素,人們隻是在盲目地摸索著。
更令化學家們傷腦筋的是,隨著新發現元素的增多,隨著人們對這些元素性質了解的增多,人們反而被眼前這紛繁複雜的化學世界給搞糊塗了。
你看,63種元素的性質是那樣的不同,有的是氣體,有的是液體,有的是固體;有的重,有的輕;有的軟,有的硬;有的有味,有的無味;有的放在空氣中自己就會燃燒,有的存放幾千年也不會起變化;有的遇水就爆炸,有的放在水中煮三天三夜也紋絲不動……這63種元素每一種又能和其他物質反應生成幾十種、幾百種甚至上千種化合物。
盡管人們對每一種元素都已有了相當詳盡的了解,能測出每一種元素的原子量、比重、沸點、熔點,知道它們和氧如何反應,和氫如何反應,和酸,堿生成什麼,甚至能測出反應時能生成多少熱……大學教授們對這些元素和它們的化合物的性質能講上幾個星期、幾個月。可是這些枝枝節節講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得要領,仿佛被引進了一個沒有頭緒的化學迷宮之中。難道世界上化學物質就是這樣偶然地、雜亂無章地湊到一起的嗎?各種元素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係?有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律支配它們呢?
許多化學家們早就不滿意這種混亂無序的狀態了,他們開始思索和尋求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
給元素分類
很早就有人根據元素外觀,將元素分成了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不過,這種分類方法實在太籠統了,對搞清元素之間的關係沒有什麼幫助。
1828年,德國科學家德貝萊納發現,化學元素中,有好幾組元素,每三種元素之間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原子量大約是兩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比如鉀、鈉、鋰,氯、溴、碘,鈣、鍶、鋇等。他一共發現5組這樣的元素,起名為三元素組。
可是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54種,其他元素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而且整個元素之間有無規律可循呢?三元素組都回答不了。不過,這是人類首次根據元素的性質和原子量對於元素進行分類的嚐試。
後來,又有好多化學家加入到給元素分類的隊伍中來了,到了19世紀中葉,提出的元素分類方法已不下50種。
美國人庫克把元素分成6係,英國人歐德林把元素分成13類,德國人邁爾發表了6元素表……但這些分類都隻得到了局部的結論。
第一個把元素作為整體考慮的是法國人尚古多。1862年,他繪製了螺旋圖:把所有元素都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標記在繞著圓柱體上升的螺旋線上,結果性質相似的元素落在了同一條母線上,也就是說,他實際上已發現了元素變化具有某種周期性。
1865年,英國青年科學家紐蘭茲又提出了八音律。他發現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給元素排隊,從任意一種元素算起,第八種元素的性質幾乎重複著第一種元素的性質,就好像音樂中的八度音一樣,他把這稱作八音律。他按照八音律關係排成的元素表,前兩個直行幾乎相應於現代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三周期。
這些早期的分類工作並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重視,甚至還遭到非難和嘲笑。
尚古多先後把他的“螺旋圖”和三篇論文寄到巴黎科學院,卻石沉大海,根本沒有人理睬他。一直到20多年後,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已經發現,他的螺旋圖才被重新找出來正式出版,就這樣,非常可惜,他的發現未能夠在曆史上起到應有的作用。
紐蘭茲在英國化學會上宣讀他的八音律時,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一位教授譏諷地說:“紐蘭茲先生,您是否把元素按照它們的第一個字母排列,或許那樣更符合八音律吧?”他的話引起人們一陣訕笑。在諷刺打擊下,紐蘭茲退卻了,他放棄了對這一理論的探索工作,專心致誌搞他的製糖工藝去了。
的確,這些早期的分類工作還極不完善,有許多漏洞和錯誤的地方。但是,他們正在一步步地向真理逼近,為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尋找規律
就在同一時代,在彼得堡,也有一位年青的化學家為此絞盡腦汁,他就是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1834年出生在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他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校長,他是家中的第14個孩子。在他剛幾個月時,他父親就雙目失明,失去工作。他的母親照料著一個大家庭,還管理著一個玻璃工廠。為了送門捷列夫上大學,母親幾乎變賣了全部財產,陪他一同到彼得堡。就在門捷列夫獲準進入彼得堡師範學院時,他的母親去世了。這位性格堅毅的母親給了門捷列夫很大影響。
還在大學時代,門捷列夫就表現出不尋常的才智。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中學、大學任教,23歲時就擔任了彼得堡大學的副教授。在完成對巴庫油田的考察後,為了研究溶質和溶劑作用,他曾對283種物質逐個進行了分析測定,並且重新測定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積累了豐富的元素知識。他還在德國、法國、比利時的一些化工廠考察過,大大開闊了眼界。
1867年,彼得堡大學聘請這位33歲的化學家擔任教授,講授無機化學課。
門捷列夫認真準備著講稿,他發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已經很陳舊了,外文教材也不適應要求,迫切需要一本能夠反映無機化學最新進展的教科書。他開始編寫《化學原理》的教科書。
每天清晨,一位速記員來到他的辦公室,由門捷列夫口授,速記員整理。他很快寫完了化學基本原理這一冊。第二冊接著該介紹元素和它們的化學性質了。
這些元素究竟該按照什麼順序排列呢?門捷列夫的寫作停下來了。
是啊,當時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元素分類法,大學教授們在講授元素時都是按照自己認為最方便的順序講起。氧這種元素在自然界分布最廣泛了,許多人都從氧講起;也有人從氫講起,因為氫是所有元素中最輕的;也有人從鐵講起,因為鐵的用處最大;也有人從金講起,因為這是元素中最貴重的……
大多數教授對此司空見慣,並不在意。反正元素之間沒有任何秩序,從哪兒講起不一樣啊?
可是,門捷列夫卻不滿足於這樣做。他與一些化學家一樣,早就發現某些元素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像鋰、鈉、鉀,它們都是金屬,化學性質都很活潑,能和水激烈反應,放出氫氣。又如氟、氯、溴、碘等鹵素,鈣、鍶、鋇等堿土金屬之間也都很相似……門捷列夫認為,這些現象決不是偶然的,一定有著一個一般規律在支配著這些元素,既決定了這些元素相似的地方,又決定了它們的區別。他決心要尋出這種規律來,讓元素之間的關係變得簡單明了。
發現元素周期表
“安東,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來。”門捷列夫對仆人說。
安東走出門,莫名其妙的聳聳肩膀,很快拿來一卷厚紙。
門捷列夫把這些厚紙都打上格子。剪成了一個個長方形卡片,他要做什麼呢?他正在籌劃進行一個重要的試驗。
門捷列夫在每一張卡片上寫上元素的名稱、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的性質,一種元素一張卡片,就好像元素的戶籍冊一樣。63張卡片全填好了,現在可以利用這些卡片對元素進行分類排隊了。
門捷列夫皺著眉頭思考著,每一種元素都有幾十種性質,究竟是哪一種性質決定元素的規律呢?是元素的顏色嗎?不是。固體的碘是紫黑色的,可是一加熱,卻變成了紫色的蒸氣,磷有紅磷,還有白磷……元素的顏色是隨著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