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品第七
將釋此品。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釋品名者。依智度論。由信力故。聞而奉行為受。由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此品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受。名受持品
經。爾時月光(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第二依文正釋。前五品中。辨正宗訖。故下二品。依教奉持。於中有二。初明受持。後明付屬。此即初也。於一品內。文別有三。初問答正說十三法師。次佛告波斯下。付王受持。後時諸大眾下。明時眾得益。前中有二。初月光王請。後大牟尼如來正說。請中有二。初觀瑞疑念。後發言陳請。此即初也。文有三節。一觀釋迦五種神變。二見台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準梵網經。是盧舍那佛。或雲盧招那。亦雲盧折羅。此雲照也。以報佛淨色。遍周法界故。又日月燈光。遍周一處。亦盧舍那。一也。或可義翻名寶滿。此佛化千葉釋迦佛。及百億葉上化佛。故言化身主也。三複現千華葉世界上佛者。即是千華葉上千佛。及一一葉上百億佛。其中如上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此當梵網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問此上寶滿佛。於三身中。何身所攝。有說。自受用身。此說不爾。自受用土。無法眾故。有說。他受用身。此亦不然。諸微塵眾。聽佛說故。今解。於化身中本末差別。非受用身(更勘無上依經大乘同性經。毗盧舍那釋迦。有何差別也)
經。白佛言(至)不可以識識
釋曰。自下第二發言陳請。初讚。後請。此即讚也。若依本記。過言說故不可說。過想心故不可解。過覺觀故不可以識識。此當智度論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依解深密經。雲心言路絕
經。雲何(至)開空法道
釋曰。第二請也。開謂開發。道即聖道。於人法境。開發空慧。名空法道。此中問意。諸佛所說甚深般若。難說難識。雲何諸善男子。於此經中。明了覺解。依何觀門。為諸眾生。開法空道
經。大牟尼言(至)為大法王
釋曰。第二如來正說。於中有三。初總標。次善男子其法師下。別釋。後善男子如是諸菩薩下。總結。前中有三。初總標。次別敘。後勸供。此即初也
經。從習忍(至)依持建立
釋曰。第二別敘。依謂所依。持謂攝持。為眾所依。能攝持眾建立正法
經。汝等大眾(至)而以供養
釋曰。第二勸供應知
經。善男子其法師者
釋曰。第二別釋十三法師。文別有二。初諜總名。後次第別釋。此即初也
經。習種性菩薩
釋曰。自下第二次第別釋十三法師。分為十三。此即第一釋習種性。文別有五。一標位列名。二辨類差別。三行業不同。四舉劣顯勝。五入位時分。此即第一標位列名。謂十三法師中。第一法師名習種性菩薩
經。若在家(至)比丘尼
釋曰。第二辨類差別。略辨四眾。一婆差。二優婆差。三比丘。四比丘尼。言婆差者。或雲優婆塞。皆訛略也。正言鄔波索迦。此雲近事男。鄔波斯迦。此雲近事女。索是男聲。斯是女聲。謂彼恒時親承善士。故名近事。廣釋如前。比丘及比丘尼。亦如前釋
經。修行十善
釋曰。第三行業不同。文別有三。初修十善。次修不淨忍。後住在佛家。此修十善。謂不殺生等十善業道。或可十信。十種信心。雖有兩說。本記意存十信
經。自觀己身(至)分分不淨
釋曰。第二修不淨忍。自有三種。一觀六大不淨。二觀諸根不淨。三觀三界不淨。此觀六大。謂諸有情六界成身。所謂四大及空界也。色界有漏識。皆是有漏。可破壞故。名為不淨。六界別觀。故言分分
經。複觀十四根(至)菩提心
釋曰。第二諸根不淨。謂於二十二根中。複觀十四根。以為不淨。所謂眼等五根。有五識情。或可有情數攝。名五情根。五受根者。苦樂憂喜舍。及男女意命。皆是有漏。有無量過。故說十四皆為不淨。信等五根。及三無漏。皆唯善性。過中不說。故觀行者觀十四根。即發無上菩提心也
經。常修三界(至)忍觀門
釋曰。第三觀三界不淨。謂三界係法。皆有漏故。亦是不淨。問曰。四靜慮及無色界。亦有淨法。如何說為不淨邪。解雲。不淨自有多種。如瑜伽第二十六卷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自有二種。一依內不淨。謂發毛等。二依外不淨。謂青瘀等。二者苦惱不淨。謂苦觸所生受。三下劣不淨。所謂欲界。四觀待不淨。如待無色勝清淨事。色界諸法便似不淨。待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淨。五煩惱不淨。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縛睡眠隨煩惱纏。六違壞不淨。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具說如彼。由此靜慮無色。皆名不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