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2獅子群為何總團隊作戰(1 / 1)

第二章2獅子群為何總團隊作戰

獅子雖屬貓科動物,但不同的是,它是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孩子以及1至6隻雄獅組成。而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

動物世界: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的體型巨大。據綜合統計,非洲雄獅平均體重185公斤,全長2.7米。其中,津巴布韋保護區雄獅平均193.3公斤,雌獅平均133.6公斤 卡拉哈裏雄獅平均188.4公斤,雌獅平均139.8公斤 克魯格公園雄獅平均187.5公斤, 雌獅平均124.2公斤 東非雄獅平均174.9公斤,雌獅平均119.5公斤,野生較大的雄獅體重可達270公斤,獅子肩高和頭骨大小堪稱貓科之最。

清晨,草原上來了一個獅子群,約有28隻獅子,包括4隻成年雄獅和已長出鬣毛的年輕獅子,共有10隻雄獅在其中。這麼多雄獅聚集起來,做什麼呢?

在一處水源地,獅子群與一頭大象狹路相逢,獅子對大象發出威嚇,但隨後不知為何,獅子們走開了。

這天夜裏,黑暗中傳出了獅子的吼叫聲,這是捕獵前的儀式。隨後,它們朝著一個方向走去,行走約1公裏後,出現了有約20頭大象的象群。因獅子之前的吼叫,象群對獅群的到來早有準備,所以獅子們已沒有把握勝算。大象依然憤怒地驅逐著獅子。獅子終於不敵大象的威脅,不得已又上演了白天的一幕。

但獅子們沒有放棄,遠遠地圍住象群。象群也采取行動,將幼象保護起來。這時,一隻雄獅把目標鎖定在一頭4歲左右的幼象,它縱身躍起,向小象撲去,雖然攻擊失敗了,可這隻幼象被衝離了象群,這給獅子帶來新的機會。所有獅子集中起來向幼象發起了進攻。幼象拚命抵抗,盡管它並不會輕易被擊倒。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4 0分鍾後,小象被擊倒了。瘋狂的獅子們又撲上去撕咬起小象的薄弱部位。

這時,一頭雌象帶著象群圍了過來,也許領頭的雌象就是幼象的母親,它們想解救這隻幼象。但此時幼象被20多隻獅子牢牢按住,幾乎沒有任何解救希望,象群隻得離開。

第二天,太陽升起時,幼象隻剩下骨和皮。此時,獅子們正精神十足地奔跑著。這支由4隻雄獅率領的特殊隊伍,也許正是一支因為要捕食大象才選擇的特殊組合。

在我們的腦海中,動物之間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凶猛的動物必然會吃比它弱小的動物,實事並不是這樣。獅子也可能打敗豹,但與豹搏鬥後的獅子可能也會傷痕累累,甚至致殘可能活不長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獅子不會把豹作為捕食對象,除非選擇集體作戰,就像文中的獅子選擇獵食體重是自己10倍以上的大象的原因。

因為集體作戰可以實現收益最大化,每個成員隻要專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所有人加起來,將會產生非常大的效益。這裏涉及經濟學中的兩個概念——科層組織和規模效應。

如同一個公司,各個部門之間有著不同的職能分工,隻有在這樣的分工下,公司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業績。讓一個人同時做N件事會力不從心,但如果隻做一件事,就能專心做好。集團作戰,就是利用這個規律,高效率地完成業績,這就是科層組織。

規模效應:又稱規模利益,指隨生產能力的擴大,使單位成本下降,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若產量擴大一倍,而增加的成本卻低於一倍,則稱生產存在規模經濟,與規模經濟對應的是規模不經濟。一般來說,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最終廠商擴大規模使得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例如可口可樂的罐裝飲料比小規模飲料公司的飲料成本更低,這多半是因為可口可樂公司銷量很大,已經形成了規模經濟。而其他公司由於銷量有限,不能達到有效的規模,也就形不成規模經濟。

但案例中不同的是,獅子群麵對的不是一個大象,而是一個與自己數量差不多的大象群。規模效在這裏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情況下,理性的獅子選擇了隻針對一隻相對較弱的大象的做法。

獅子群如果選擇與大象群集體作戰,不僅獲勝的幾率很小,而且很可能全盤受傷;而與集體圍攻雄性成年大象比起來,集體圍攻小象,不僅把握更大,而且損失利益也更小。

就像我們身邊的罪犯人士總是選擇弱者下手一樣。他們是理性的,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不到萬不得已,沒有那個罪犯願意去偷盜或搶劫五大三粗的大老爺們,風險成本太大。而小孩和老人就成為犯罪人士的搶劫對象。理性人的假設也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之一,假設所有人都是精於計算價值最大化的理性人。當權衡付出行為所得大於成本損失時,追求利益的動機就會刺激人們實施這種行為。相反,當權衡預期收益小於付出成本時,人們就不會去付出。不僅人類如此,動物界也是一樣。

狼之所以被圖騰,是因為它目光敏銳、勇敢頑強、善用計謀和策略麼?不僅如此,是因為跟人相比,有時候,它有著更赤裸裸的智慧。